十二经别理论及其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概况
2016-04-14韦含汐
韦含汐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 柳州 545001)
十二经别理论及其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概况
韦含汐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 柳州 545001)
目的:探讨十二经别理论及其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方法:通过阅读近30年来各针灸学者对十二经别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综述。结果:明确了十二经别的定义、循行分布特点和“六合”的具体位置(穴位分别是天柱、天容、人迎、天窗、天牖和扶突)。结论:十二经别理论可以指导针灸临床的辨证诊断和配穴治疗。
经别;临床应用;综述
《灵枢》中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是别道而行的正经,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有其独特的循行分布、特点及其临床运用,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各学者的认识有很多不同,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临床运用研究的文献资料都很少,现将近30年各针灸学者对十二经别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综述如下。
1 十二经别理论
1.1 定义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经”[1]。
1.2 十二经别循行分布及其特点
有“离、合、出、入”的分布特点。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进入胸腹腔称“入”,与表里经别同行称“合”,在头项部出来称“出”[1]。然侯书伟等[2]认为足三阴经别在循行之初即“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相“合”后的循行路线与阳经经别重合或大同小异;并认为经别走向呈“趋首性”,即从四肢部本经别出后走向颈项。杜灵芝等[3]在对手阳明大肠经经别的循行探讨中,认为经别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部分,那它就从体腔中走过,故而入柱骨后是沿着脊柱后沿胸腹后空腔由肠系膜系带进入大肠,而进入大肠之后再向上经肺出缺盆合于阳明。
1.3 十二经别“六合”
肾经膀胱经构成一合,肝经胆经构成二合,胃经脾经构成三合,心经小肠经组成四合,三焦经心包经组成五合,肺经大肠经组成六合。六合就是表里经的六个小循环[4]。肾经膀胱经出于项,肝经胆经出颐颔中,胃经脾经出于口,小肠经心经出于面,三焦经心包经出耳后,大肠经肺经出缺盆。[5]
2 十二经别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
2.1 十二经别理论在针灸辨证诊断上的应用:
黄月莲[6]认为“六合”在颈项部的开始位置相当于经脉的“瓶颈”部分,经脉“瓶颈”部位的气血运行就受阻、不通,就表现为局部的肌肉疼痛、压痛和紧张,因此,检查“六合”穴,知道是哪条经脉受阻,就确定了病经,所以,针灸的分经辨证可用十二经别理论指导。
胆经经别与肝经经别共同属络与眼睛发生联系。小肠经经别与心经经别共同相交于眼内角。胃经经别上行到鼻梁和眼眶的上方与目系发生联系。上述经别可以指导临床针灸治疗目疾[7]。
《伤寒论》少阳病提纲认为咽干、梅核气可由于肝胆不舒引起。这些就合于胆经经别“上挟咽”。“言为心声”,喉咙为发音器官,心经经别“上走喉咙”,就可以解释“言为心声”。心经的病候有“嗌干”与心经经别“上走喉咙”有关。《灵枢·经脉》指出,胃经“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 弃衣而走”,这些症状病位在心。由于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所以可以用足阳明经的穴位治疗这样类型的心脏疾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病位在心与肝胆。胆经的穴位就可以治疗心脏的疾病。“狂,癫疾”病位在心脑。足太阳膀胱之经脉,“从巅入络脑”,足太阳经别“当心入散”。《素问·热论》云:“伤寒……二日阳明受之,络于目,故身热,目痛,不得卧也。”临床之中,由于阳明热盛,少阳郁热,可导致多种眼病。这些都和足阳明经别、足少阳经别“系目系”有关。[8]
肺脏易成为肿瘤转移靶器官,从经脉的循行分析,有八条经脉及二条别络分别从不同部位与肺相联系,这是肺朝百脉之势的解剖基础。因此络属于肺脏的经络很多,可能成为各脏器肿瘤易转移至肺的主要原因。[9]
2.2 十二经别理论在针灸治疗上的应用
黄月莲[6]认为通过疏通“六合”穴,就疏通了该经脉,调节了表里两经,平衡了气血的圆运动,故可选取颈项部具有阳性反应的“六合”穴位,配相应的络穴来治疗。
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足少阳胆经的风池等都可以治疗咽喉肿痛。与大肠经经别的循行有关。运用通里穴,可治疗癔性失语,其作用机制就和手少阴经别有关。《针灸甲乙经》载,足三里主“狂歌妄言,怒,恐,恶人与火,骂詈”。下巨虚主“暴惊,狂言非常”。历兑主“恶人与木音”,足阳明经的此3 穴之所以能治疗上述神志病,就是因为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7]
“心胃相关”是指心与胃在经脉上相互沟通,胃经通过脾经交接于心,又有足阳明经别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故有“胃络通心”之说。对伴有心系情志失调的疾病,从“心胃相关”理论出发进行综合治疗,每获良效。[10]
大肠经从颈外循行,并不走到咽喉,但是该经的商阳、二间、三间、合谷等穴均能治疗喉痹,这是因为手阳明经别“上循喉咙”之故。再如膀胱经经别,一支“别入于腘中”,一支“别入于肛”,所以承山、合阳、承筋诸穴均有治疗肛门病证的作用。又如足少阳胆经治疗目疾的穴很多,因足少阳经别“系目系”。阴经经脉的许多腧穴也能治疗头面、五官病证,如列缺、太渊治疗头项强痛;大陵、内关、间使、劳宫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太溪、照海治疗咽干喉燥等,也都因为十二经别循行于头面五官。[11]
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解溪、厉兑等穴均能治疗属于心经的一些疾病,如临床上常用足三里治疗失眠,就是因为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在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中上达头面的主要是阳经,阴经多不联系头面部,故前人有“头为诸阳之会”之说法。但阴经经别也至头面而终,故临床上治疗头面疾患也常取阴经腧穴。[12]
曲池可清热解毒,用来治疗乳痈。还有另一个原因,手阳明经别“系膺乳”。所以合谷穴也可治疗胸膺痛。手厥阴心包经未经过咽喉,但其经别则“上循喉咙”,临床中用大陵穴治疗咽喉肿痛和梅核气。胆经虽然没有经过心,但其经别“上贯心”,故用丘墟透照海治疗心痛心悸。[13]
膀胱经经别、胃经经别、小肠经经别循行均经过心脏。因此,这 3条正经上相应的一些腧穴可治疗与心有关的神志病。咽喉肿痛可用少商、鱼际治疗;咽喉干痛和喉痛可用列缺治疗。治疗咽喉病可用大陵、间使、内关。商阳、二间、合谷、温溜、曲池均可治疗喉痹。窍阴、阳交治疗喉痹。[14]
由于绝大多数经别都与心相联,所以大多经脉能治心神失常的病证。足阳明经别、足少阳经的经别均与心有联系,从而这两条经脉的穴位能治疗心脏疾病。再如肾经的然谷、照海等穴能治妇女带下病,手阳明大肠经的下廉、合谷、曲池等穴能治乳痈,也都与经别循行分布的联系有关。十二经别的分布能到达十二经脉不能达到的某些部位,通过十二经别的联系,便能扩大十二经脉的流注范围,进而扩大十二经穴主治的适应证。[15]
3 结语
“六合”即六阴六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十二经别部出与入的穴位在颈项明确了,检查“六合”穴,看哪个穴位有反应,就知道是哪条经脉受阻,所以,十二经别六合理论可用于指导针灸的分经辨证;调节阴阳表里经之间的气血平衡失调。因此十二经别理论十分重要,今后需要从循证学角度出发,采用随机对照、大样本的对十二经别理论运用于某一病症辩证与治疗的临床研究。
[1]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9.
[2] 侯书伟,胡志强.《灵枢》十二经别分布规律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2):42-43.
[3] 杜灵芝,秦文熠,岳阳.手阳明大肠经经别循行探源[J].江西中医药,2008,39(302):9-10.
[4] 牛淑平.“经别”误识. [J].中国针灸,2011,31:10:897.
[5] 灵枢·经别第十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0-41.
[6] 黄月莲.十二经别“六合”理论及其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C].2013广西针灸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梧州,2013:11-16.
[7] 李涛.眼部经络循行规律及诊察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8] 张化成.经别学说对于经脉分布部位的补充及对诊断的指导作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7):97.
[9] 王文萍.肿瘤转移器官特异性发生机制与中医的经络藏象理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4):11-14.
[10] 纪云西.“心胃相关”的理论溯源及其运用价值[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2):27-28.
[11] 王启才.经络学说及其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1995, 11(3):53-54.
[12] 廉玉麟.经别的特点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 1983,7:44-46.
[13] 李志道.经别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1996,37(8): 470-471.
[14] 刘凯.浅谈经别的循行及其应用特点[J].天津中医药,2005, 22(4):318-319.
[15] 税素华.经别刍议[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4,17(4):11-13.
[16] 谷世,衣华强,赵建新.十二经别“离入出合”与“离合出入”辨析[J].中国针灸,2004,24(10):739.
Twelve JingBi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upose: discuss Twelve JingBi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ethod: through reading the past 30 yeas’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to scolar. Result: explicit the twelve JingBie’s definition,spread and the location of “LiuHe”. Conclusion: Twelve JingBie theory can guide discrimination and treation.
JingBie; clinical application; summary
R224
A
1008-1151(2016)09-0067-02
2016-08-10
韦含汐(1988-),女,广西柳州人,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医师,从事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