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作课堂教学的“三剂良方”
——《我身边的小能人》教学例谈

2016-04-14江苏省南通市文亮小学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6年7期
关键词:评点范文习作

江苏省南通市文亮小学 陆 艳

习作课堂教学的“三剂良方”
——《我身边的小能人》教学例谈

江苏省南通市文亮小学 陆 艳

一直以来,习作课堂教学都面临着诸多尴尬——学生缺观察,素材少,一到作文课就无话可说,或编造、或敷衍,习作干涩假大空;写作技巧心知肚明,却如同茶壶里煮饺子;教师粗略指导写不好,精心指导则无个性;作文课时间短,任务重,九十分钟内完成选材、构思、草稿、修改等一系列任务,确实有难度。

如何突出重围?不少老师指导学生大量阅读,鼓励积累积极词汇(即已经能够使用的词语);开展体验活动,帮助找米下锅;通过班级作文报、班级公众号等手段提供习作展示平台,激发写作兴趣。如此,的确较好地解决了兴趣关、材料关。然而,遗憾的是,这一系列措施均是功夫在课堂之外。如何用好课堂40分钟,让学生在作文课上文思飞扬,主动书写生活,真正提高写作能力,仍然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笔者指导学生描写 “我身边的小能人”,尝试巧用“三剂良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和谐渗透与融合,让40分钟的作文课堂散发了生长的气息。

一、激趣方:链接生活,兴趣巧唤醒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可见,创作的冲动源于生活,儿童写作也是如此。然而,囿于年龄与阅历的局限性,儿童在写作时,面对既定的写作主题,往往没有能力勾连生活,选择最合适的写作素材,书写体验,表达心情。因此,我以为,作文教学中,“唤醒儿童生活”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教师必须想办法,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最巧妙的手段唤醒儿童,让习作教学生活化、情趣化,触发儿童喷薄的思维和交流的欲望。

《我身边的小能人》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五的内容,教材以一段征文启事为兴趣点,试图激发学生用文字介绍身边的小能人的欲望。若是照搬教材,出示那则时间地址均不详的征文启事,效果可想而知。

教学中,我另辟蹊径,以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节目中90后女孩丁旭用挖掘机投篮的视频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不由自主地惊叹丁旭的“能”,初步感受“能”这一题眼;又通过精彩镜头的定格与回放,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细节描写的方法与效果,为习作做了有力的铺垫。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随意聊聊生活中、电视里的那些达人们,并告诉学生“能人贵在发现”,出示经过改编的颇具学校特色的校园“能人秀”“征集令”。改编后的情境,真实可信,为儿童的言语表达提供了生活平台,有效生成了写作动力,同时也达成了“读懂征文启事”的教学目标。

至此,兴趣点燃的第一步已完成,而“写什么”的问题却依旧没能解决。我安排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碰撞思维。交流中,儿童很容易 “高标准”“严要求”,造成能人特点的“高大上”。此时,我出示思维导图,适时启发儿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哪方面做得好,都是小能人”。标准降低了,“能人”普遍化、生活化、儿童化了。儿童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是“小能人”,原来习作写的是自己的故事、身边的故事。写作与儿童生活成功关联,习作素材的选择面广泛了,儿童精神放松了,交流欲望、写作兴趣第二次被点燃。

课堂的尾声我又进行了第三次点燃兴趣。我告诉学生,把所有写本班小能人的文章集结在一起,就能编辑成一本“奇书”《五X奇人》,这个显然很容易实现的目标,却因为它作为一本描写自己生活的书的“宏伟”特质,轻松地激起学生课后继续习作的兴趣。

二、解表方:先写后导,方法巧指导

习作课当然要有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实实在在的写作能力。传统的习作教学总是生硬地告诉学生,描写要注意写出“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要注意详略得当,要有顺序……遗憾的是,这些方法都成了传统作文课上的口号,学生也只是喊喊而已,真正习作时又大多会抛之脑后。于是,那些生硬的“告诉”则成为浪费宝贵时间无效教学。习作课堂方法指导,还是要“以生为本”,要科学地观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语言学习规律。

笔者教学《我身边的小能人》时,就引领学生经历了以下“三步走”。

1.适当放,以生为本

习作向来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我们应该相信儿童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过于精细的作前指导约束个性,也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现象。习作教学,完全可以先写后教。教学中,我选择“放”,让学生自己进行简明扼要的作前提醒。根据已有经验,学生自己提出了写作中要“摆事实、抓细节”的要求。作前指导“瘦身”,教师“退后了一个身位”,把课堂还给了儿童,儿童便无拘无束,放胆想,放胆写,个性张扬。

2.充分写,重视实践

传统习作课堂作前指导相对比较冗长,往往学生还没开始真正操练起来,一堂课就结束了,着实遗憾。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习作课堂就应该还给学生,有目标、有重点地引导儿童在实践中提高书面表达能力。40分钟的课至少要保证10分钟的写作时间。实践表明,10分钟内,绝大多数儿童能完成300字左右的片段描写。这期间,教师要来回巡视,阅读孩子的习作,敏锐地发现问题,为后面有针对性、扎实有效的指导作好充分的准备。

3.习方法,巧用范文

指导习作方法,范文很重要,但要选得好,用得巧。语文名师朱煜教学《生活中的小镜头》时,范文的选择就很有讲究。他选择了课文《图书馆里的小镜头》、巴金的《海上日出》、周作人的文言文日记、学生作文《夕阳醉了》《黑面条》。其中,有景物描写,有人物描写,也有事物描写;有高大上名家名篇,有接地气的学生作文;有白话文写作的,也有文言文表达的。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作者,却都写出了生活的小镜头的特点。朱老师根据范文特点,指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获得了写作技巧,可谓巧妙。

在《我身边的小能人》一课的教学中,我以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作为推荐书目,以经典篇目《刷子李》为范文。一是因为主题贴合,冯骥才的这部作品主要描写清末民初那些能人,刷子李亦是个中高手;二是因为其笔法精妙,字里行间无处不能让人感受能人之“能”,堪称典范;同时,也意在激发儿童课后的阅读《俗世奇人》的兴趣。

在范文的出示时机上,我选择在学生自主完成习作之后。此时,学生刚完成自己的作品,对名家作品充满期待。在范文的阅读中,我不但着力引导学生发现冯骥才的写作秘诀,更不时提示他们与自己的习作进行对比,发现自己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获得启示,悟出运用名家写作方法的良方,并自主修改。以范文阅读推动修改,不露痕迹中感受写作方法,充分发挥的是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如此三步走,先写后导,既呵护了儿童写作的个性,杜绝了流水线式的“制造型”教学模式,又帮助儿童迅速发现了自己的欠缺之处,有效习得了写作技能。

三、固本方:及时反馈,对症巧评点

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信息的及时反馈”是教学的头条原则。习作教学亦是如此。《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也就是说,让学生获得及时地反馈,在写作、评议与修改间走一个来回,把问题解决在课内,才是扎扎实实地真正内化写作技巧的良方。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写作水平,当机立断,即时判断,对症下药,固本培元,突出重围。

那么,如何有效地对症评点呢?首先,评点应注意激励性。无论学生是运用了恰当的写作方法写出了特点,还是写了一个好句子彰显了个性,甚至仅有一个字用得特别恰当,都应进行充分的鼓励。鼓励是为了激发写作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永葆写作的动力。《我身边的小能人》的教学中,评点时,我邀请了作文水平相对不佳的学生进行了交流。尽管他的语句有些生硬晦涩,但他通过对比的方法突出了人物特点。我引导其他孩子发现他的这一优点,并大力表扬,全班自发给予他热烈的掌声。他笑容满面地走下讲台,第二次修改习作时,就显得格外专注而自信满满了。

其次,评点要以生为本。在形式上,评点应以学生评点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学生基于已有的经验评价同伴的习作时,会在对话、辩论、碰撞、商榷中主动发现写作秘妙,重新建构新的写作图式,逐步形成自己的表达主张,探寻到新的生长点。而在内容上,评点应关注共性,有一定的针对性。比如《我身边的小能人》一课,则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紧扣如何表现“能”这一关键点,围绕“摆事实、抓细节、巧对比”这几种写作方法进行评点,帮助学生在评点中再次理解如何将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的良方。显然,这样的“教”,作为主体的学生,更容易主动获得新的成长。

最后,评点后要有及时的修改。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习作教学若是只评不改,也是枉然。评价点拨后,应指导学生进行二次修改,在反复重锤敲打中,更进一步地巩固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这样一节作文课,短短40分钟,用好了“三剂良方”——链接生活,激发兴趣;先写后导,指导方法;即时反馈,对症评改——全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能力训练,帮助学生向着自能作文的目标更进了一步。这样的一节作文课,不会随着下课铃声而结束,它会体现出延展性,激励着儿童把习作当成一种表达的需要,一种生活的方式。而这,也许才是我们进行习作教学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评点范文习作
范文引路 习得方法
书评点讯
春色几许(简谱)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
习作展示
翻译擂台(116)评点
范文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