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让阅读课堂绽放光芒
2016-04-14江苏省张家港市徐市小学冯娴君
江苏省张家港市徐市小学 冯娴君
文本细读,让阅读课堂绽放光芒
江苏省张家港市徐市小学 冯娴君
【摘 要】
解读教材的能力是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要上出一堂精彩的课,就必须彻底的解读文本。只有细读文本,深入钻研文本,制定一个合适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形成光滑细腻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解读文本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内涵
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专业素质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从教学准备的角度出发,认真深入解读文本是备课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正确解读文本是老师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基础。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思路都是从文本解读开始的。提高学生素养,学生知识的增长,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解读文本来达到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这背景下,教师如何能够正确地解读文本,进而合理地处理文本,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凭借慧眼识线索
一篇文章,一般都是围绕一定的主题来展开的,这个主题就是文章的线索。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一般按照主题单元的形式来编排,在解读文本时,知道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而且教师要知道自己需要解读的这篇课文在这个单元中承担着怎样的使命。接着,了解课文围绕这一主题写了哪些事情,涉及到哪些人。特别是有些课文不只有一个线索,这就需要我们在解读时要细心留意,凭借慧眼识线索。
例如,例如在执教《故宫》一课时,我研读文本后发现,本单元的主题是介绍中国文化。所以,我在备课前已经注意到两条线:一是作者的旅游路线,也就是阐明文章的顺序,学会遵循事物的空间序列解释作者写作的想法。另一条是文化线,领略了故宫博物馆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根据文本解读后的两条线索,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文本作为一个导游,他们是游客,跟着导游参观紫禁城宫殿,发挥你的想象力,自我学习和自我感悟。我把重点放在教学的最后一节,分别从建筑艺术和珍贵文物,这两个方面进行教学,重点和学生学习建设艺术部分。通过学生的阅读,我觉得学生们真正理解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和高超的智慧,他们是伟大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完成情感目标的文本教学。
二、咬文嚼字悟深意——触摸语词的温度
如果说解读文本时发现文章的线索是大处着眼,那么咬文嚼字则是小处入手了。解读文本的时候应该留心课文中的新词、成语,留心前后重复出现,或者互相联系的词语,往往这些词语要么是伏笔、要么能深化文章的主题。
例如在教《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时,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半百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从细节切入,抓住“谈残腿”中的“笑”,“写板书”中的“转”,“放风筝”中的“乐”,教学生品词读句,感受人物形象。在教学“谈残腿”部分时,启发学生思考刘老师以故事的方式谈自己的腿疾,而且是笑谈,这“笑”字的背后体会到的是什么?“放风筝”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又和课题相关,所以也是课堂的着力点。
三、千江有水千江月——形成个性的见解
教师需要全面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与读者对话,适当地参考别人对文本的解读,博采众长,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然而不能人云亦云,在解读中不断提炼自己的观点,形成个性的见解,为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打下坚实的基础。
还是以《故宫》为例,我在教学时贯穿了文化线,在课后评点时,有老师认为我对文化的解读过于狭隘。诚然,故宫的壁画里有文化,殿檐斗拱里有文化,一节课40分钟不可能将文化讲透。文化要不要涉及,那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单元的主题就是中国的文化,一节课下来留给孩子们什么,在他们的心中能积淀什么,这是每个语文老师要思考的。对于文化,结课时我是这样说的:故宫里的每一瓦每一砖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一言蔽之,直指单元主题。
其实,怎样进行文本细读?王崧舟老师在其讲座中就提到。课程改革的所有问题最终一定全集中到一个地方,那就是课堂。课堂上发生的所有问题说白了只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教材问题,一个是教学问题。就语文课程而言,教材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问题。语文课程改革在经历了认识论阶段、方法论阶段之后,已经步入本体论阶段。
王崧舟老师就如何文本细读给我们指出了一些方法,如:直面文本、字斟句酌、审美自失、比较品评、擦亮语言、还原场景、寻找缝隙、开掘意蕴等。我认为,实际上细读并没有确定的方法,细读有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王崧舟谈文本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