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拾贝”•久“钻井”•听“回声”——巧施作文批改法

2016-04-14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王敏芳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6年2期
关键词:钻井文章作文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王敏芳



细“拾贝”•久“钻井”•听“回声”——巧施作文批改法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王敏芳

作文,一直是教师和学生又憎又恨却又孜孜以求的。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心设计、详尽讲解、仔细批阅,力求形式多样,潜移默化;学生也总是循着轨迹、小心翼翼、煞费苦心、力求变着花样,有所突破。可是收效甚微,学生在作文上往往会懈怠或者产生厌写的情绪。陶行知先生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他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指出:“教育方法要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教师教学要以学为根据,为学服务,主张把培养能力和思考能力结合起来手脑并用。

一、“拾贝”法

沙滩上到处都是细沙,平淡无奇,甚至有时还有硌脚的小石子,但是只要细细发现,在细沙覆盖之下也会有一些五彩精巧的贝壳。学生的作文也是如此,教师要做的是不仅仅把目光放在全文的平淡无奇上,放在错别字、病句和问题上,更多的是寻找优点。真正能做到文质优美、构思巧妙的毕竟是少数,这部分学生本身对作文会有无尽的兴趣,从教师给予的等地上也会加强这种信心。而更多的学生是对作文头疼、畏惧、无所适从的,他们的文章可能从整体上很难找到亮点,所以需要教师更加细致地关注,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细化的层次也要有区别,可以细化到语段、句子、甚至是词、标点。找出以后要展示给全班同学,让作者先说说这样写的目的,再让其他学生品评。

二、“钻井”法

“钻井”,讲究的是在同一个地方,坚持不懈向下钻。如果经常换地方,半途而废,那永远也不会有水流出来。受此启发,对于那些对作文无所适从的学生,不妨认定一篇作文进行反复修改,直至达到学生所能达到的最佳程度。而且整个修改过程要建立在师生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当然还是以学生的努力为主,不能凭教师的喜好和意志去支配学生朝着某一方向修改。教师要与学生面谈,交流讨论作文中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也提出在批改过程中的感受和想法,给学生参考。修改从整体立意、选材开始,到构思和布局,然后细化到语段、语言表达等,反复修改的遍数视学生情况和客观情况而定。修改的过程,其实提供了一个不断的“做”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修正的过程。在其中学生思维不断的碰撞、锤炼和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自我修复和提高,作文技巧也在自然地内化。对于修改好的文章需要有评定,或者等地的提升,或者给予班级赏析,原文与修改文进行比较,有条件的可以进行班刊的编辑,或者进行推荐投稿。通过这些方式,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肯定和鼓励,来对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施以回报,让他的心理达到平衡和满足,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回声”法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站得太高或者太低,或者面前只有一个障碍物时,听到的回声都不是最美妙的。只有在山中,居于群山的中间位置,高声呼喊,声音才既高亢又余音不断。教师给学生书写作文评语,往往是站在高于学生的立场,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立场,而且只能听到一种评价。况且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所谓“回声”法,即让学生互相评改作文。一方面,使学生基于平等的立场,以接近的认知水平评判他人的文章。同一篇文章可以听到不同的评价,也可以坦然地面对同学的肯定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学生不应只是一个被评的客体,更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在亲自“做”的过程中,处于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学习状态,既能激起强烈的作文兴趣与欲望,也能真正了解自己在作文时应该怎么做,要避免什么,自然地实现“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所以这么做不仅可以让学生听到更多的来自同龄人的“声音”,也可以让学生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也提出“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当然互评并不是完全任由学生去操作,教师要适当的指导,给予一定的要求。要求分两类:(1)一般要求;(2)特殊要求。所谓一般要求,就是“三找”“三看”。即找出文章中错误的标点,找出错别字,找出病句,看文体是否准确,看表达是否清楚,看卷面是否整洁。所谓特殊要求,就是根据每次作文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评改。如文章的中心要鲜明,选材要典型、新颖,文章要有主次详略,结构要完整、过渡自然,语言要简洁而又要有细腻之处等。

学生互评作文可以分成两个阵地:一个是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评改;另一个是在课余时间,同样以小组为单位,组长组织进行分散评改。评改,坚持以课堂评改带动课后评改,坚持以肯定为主,每个评改者都要写上自己的评语,先写优点,再写不足。课堂评改时,可以采用范文评改借鉴法,改前评讲法,要求罗列法,讨论法等。这几种方法其实是循序渐进的,可以根据学生评改的情况和阶段,选择使用。课后评改由组长组织进行,借鉴网络留言式,结合文字和符号,氛围更宽松,可以畅所欲言,又具有个性化,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无论是课堂评改,还是课后评改,既要评,也要改。对于学生的评改,教师还要批阅,给予反馈。

经过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让学生的思想处于开放、交流状态。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学生角色变换。学生由承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建构者,真正凸现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在感知与被感知、欣赏与被欣赏中感悟写作,使评改作文真正成为一个动态过程,成为写作之延续。

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说:“寻找一种方法,让教师尽量地少教,而使学生尽量地多学。”作文评改形式的改革和多样性,一定会实现教学做合一,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开创作文教学新局面。

猜你喜欢

钻井文章作文
自升式钻井平台Aker操作系统应用探讨
扫描“蓝鲸”——观察海上钻井平台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裂缝性致密储层钻井完井液漏失损害带模拟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G0-7“工厂化”井组钻井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