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适合农村小学生成长的教育
2016-04-14陆庆东
陆庆东
构建适合农村小学生成长的教育
陆庆东
“适合”是教育的基本命题和基本形态。构建适合农村小学生成长的教育,必须设置适合农村小学生成长的课程,培养一支享受教育、幸福工作的教师队伍,建立适合农村小学发展的管理机制,让农村小学的师生在“适合”教育之路上走向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适合”教育;校本课程;管理机制
作为一名乡村小学校长,笔者对教育之不适有着切身的体会:急功近利的教学目标,狭隘的人才观,单调乏味的课程,流于形式的校园活动,这一切正蚕食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桎梏着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着学生的自信成长。因此“构建适合农村小学生成长的教育”成为我的目标与方向,梦想与追求。
一、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让学生爱上“校本造”
一所学校,只有课程改变了,学校才会改变;只有课程有特色了,学校才会有特色。因此,构建适合农村小学生成长的教育,需要构建适合农村小学生成长的课程。
2012年,学校抓住江苏省连云港市全面开展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的契机,着手从课程设置、资源统整、师资培训、评价机制等环节科学推进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一)开设哪些课程?学生喜欢是依据学校开发什么样的课程,学生最有发言权。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让教师、学生、家长参与课程设计,真正了解学生喜欢的“是什么”;通过一系列的可行性分析会、论证会,明确学校应该“干什么”;通过专家指导清楚我们应该“怎么做”。最终设计出体育、阅读、艺术、科技四大类20多门校本课程。
(二)资源如何分配?课程需要是方向。学校根据课程需要,对校内外资源进行统整。如重新规划室外活动场地、体验区;重新设计图书室、阅览室;重新布置各类活动室、功能教室;重新调配教师资源等。经过统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服务课程、服务学生的目的。
(三)师资从哪里来?自我孵化是主体。课程依赖师资,面对课程师资短缺现状,学校一方面通过国培、省培、委培、网络、校本、脱产进修等方式培训课程专用人才作为主体;一方面通过义务支教、合作共赢的方式引进课程专业人才,作为过渡。很好地解决了课程实施瓶颈——师资问题,使各类课程得以顺利开展。
(四)课时如何保证?有机整合是良方。国家课程是基础,校本课程是补充。学校把阳光体育类课程与体育课、阳光大课间进行整合;艺术类课程与美术课进行整合;科学创新类课程与自然、科学、地方课程进行整合;书香类课程与语文、主题班会进行整合,从而保证各类课程授课时间。
(五)评价如何建立?多元立体是主张。丰富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显露才华的舞台,评价多元立体就会顺理成章。学校摒弃期末评选“三好学生”传统做法,改为“一生一状”,放大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搭建“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四个平台,开展系列活动,锻造“校园明星”。
二、建立适合学校的成长机制,让教师享受教育
面对师范毕业生仅占10.3%、平均年龄49岁的师资现状,培养一支符合课改精神、课程需要的教师队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连云港市教育局开展教师自主发展示范校创建工作的启发下,学校从“适老扬长、享受教育”着手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一)以人为本,实施幸福成长工程
1.人性管理,理解教师。针对教师严重老龄化问题。学校在充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基础上,对教师给予足够关心。在工作量上,统一政策,依龄设定;在考勤上,推行弹性病事假制度;在业务上,设立分层考核标准。建立“文体活动制度”“生日问候制度”“节日庆祝制度”“慰问看望制度”“座谈接待制度”。通过校领导亲手递上的一束花、亲手写的一张明信片、亲临床前的问候,激发教师幸福成长的热情。
第一个问题,谈一谈掌握资料的技能。作家论和作家评传都是从掌握资料开始的,没有充分的资料就没有发言权,更谈不上研究。所以资料呢,是论或评传基础的基础。下面就掌握资料技能我谈几点,包括掌握各方面的资料,掌握了资料之后如何为自己所用。
2.满足需要,成就教师。针对教师存有的畏难情绪,学校在下达任务的同时,想方设法满足需要,通过领导支持给予信任、团队帮助增强信心、骨干指导给予方法。以集体力量、集体智慧促进教师、成就教师。并专设专业成长团队奖,用于表彰帮扶成绩突出的团队。
3.肯定成绩,幸福教师。针对教师荣誉感不强这一现象,学校不断创新激励形式。增设奖项,设立每周之星奖、感动校园奖、三八精英奖等,让更多人成为校园之星;把获奖喜报送至家庭,光荣一大家;请获奖家属走进校园,共享光荣时刻。
(二)草根研究,实施专业培训工程
1.专注基本技能培训。不求突飞猛进,但求天天进步,尽可能让培训接地气、聚人气。坚持“三字一话”“现代教育技术”“微课制作”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级专业技能培训,给予资金、时间保证。2014年,我校26位教师参加市组织的兼职音、体、美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合格率100%。至2014年底,我校教师获教育硕士学位2人,本科72人,大专109人,专业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2.成立自主发展专业团体。不求组织形式,但求实质效果。学校整合优势师资,成立“333工程人员工作室”,实施师范生种子计划,充分发挥其领跑、指导作用。鼓励、引导教师参与“QQ研讨群”“微课研讨群”“现代化技术运用交流群”等专业研讨,凸显专业成长自主性。搭建“教师博客”“教育故事会”“教师成长论坛”等交流展示平台,及时展示活动成果。尽力助推文章发表、课题立项、编辑出书,为教师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与服务工作。
3.建成名校帮扶机制。不拘市内市外,但求为我所用。我校与南通名校白蒲小学建立友好校,继续开展支教送教活动;与连云港师专一附小集团建立帮扶关系,继续开展“挂岗锻炼”“同课异构”活动;借助江苏名校联盟平台,定期为教师提供省级展示与交流平台。
(三)超越自我,实施骨干摇篮工程
2.自我孵化。学校依据教学、科研、辅导三个维度,分设四个层级研修标准,教师根据自己的能力依层设修,一师一案。每学期,学校严肃考核,确定研修成果,纳入绩效考核,作为晋升评优重要依据。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相应奖励。
3.巧借外力。学校根据需要,为骨干教师聘请导师。有选择地与市内外名师签订培训协议,赋予相应的权利义务,为骨干教师成长开设绿色通道,帮助骨干教师尽快成长。积极鼓励骨干教师参加“国培”“省培”等网络培训,充分保障网络学习条件、学习时间,对成绩优秀的学员给予表彰奖励。
三、创设适合的管理机制,让学校充满活力
李希贵在撰写的《改造我们的学校》一文中告诫校长,只有学会远离“猴子”(不属自己分担的责任与义务),才能回归自我、实现自我。事实上,如果我们管理者不能很好建立适合的管理机制,就会事务缠身、应接不暇、焦头烂额,成为全校最忙碌的人。
(一)建立“常规”机制
学校日常管理中,有些事务是常规性的,如科研活动、安全教育、运动会、学科调研、节庆活动等等,通过建立良好的常规运行机制,让“常规”成为“管理习惯”,相关部门按规矩、按程序操作就可以顺利完成任务,能够大大节约管理成本。
(二)建立“确责”机制
建立明确的管理职责,就是构建一张科学管理网络,让每个人在“适合的位置”做自己“适合的事情”。这样能有效避免推诿和不作为。如需部门协作完成,只需办公室协调即可,无须劳师动众、草木皆兵。一旦赋予每个人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就等于赋予了信任与责任,每个人的潜能都会得到释放,潜质都会得到提升。
(三)建立“日清”机制
管理需要执行力。通过建立“日清”管理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妥善解决问题,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如在检查中发现师生安全问题、思想问题、常规管理问题、师德师风问题、家长反馈问题等,就在当日内解决,形成规矩。同时通过“日清”管理机制,收集建言建议,完善管理方法,在“日清日结”中“日趋日高”。
(四)建立“述职”机制
管理需要公开透明。通过建立层层“述职”机制,让每个人公开亮出本学期在教学、教研、管理、培训等方面的亮点和不足,接受大家的检验与考核。为顺利开展职称晋升、业务评优、实施奖励等工作奠定公平基础。
G521
B
1005-6009(2016)53-0065-03
陆庆东,江苏省连云港市东辛农场小学(江苏连云港,222248),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连云港市名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