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关注小学生的“课堂心理安全”
2016-04-14郑家翠
郑家翠
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关注小学生的“课堂心理安全”
郑家翠
关注小学生的“课堂心理安全感”,探寻保障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的路径。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安全感,敢说是前提,爱说是条件,会说是关键。科学地调动各种心理资源,让学生系上“安全带”、登上“安全岛”、驶入“安全通道”,让他们课堂创新学习的安全感达到高峰,毫无顾忌地进入状态,加足马力,全速前进,让他们变成自信、活泼、充满阳光的好少年。
课堂;心理安全;安全通道
一、小学生“课堂心理安全”的内涵
安全感是人在社会生活或情感生活中一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小学生的“课堂安全感”主要表现为能否自然、自信、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能否体验到参与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这与学生的认知能力、意志特征、人格因素都有很大的关联。
(一)寻求关注的需要
人都有获得他人关注的需要。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发现自己无法从学习中获得教师或同学的承认,觉得自己受到他人的关注太少,内心就强烈地渴望得到他人关注,所以在课堂参与时很紧张自己的发言。在高度紧张的状况下,稍微的闪失都会让这些学生产生挫败感和严重的不安全感。
(二)意志特征的因素
美国学者巴克利认为,抑制反应功能的发展性落后造成了儿童自我控制缺陷。人的大脑神经接受刺激产生必要的兴奋,但与此同时也产生抑制,即抑制其他不必要的兴奋。但是儿童在接受刺激后,不能适当地抑制或延迟自己的反应,而是倾向于立即做出反应,这就难免会出现问题行为。由于面对挫折后的自我调控出现偏差,学生们的心理安全感愈发低下,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课堂上越来越不敢发言。
(三)人格因素的影响
人格特性也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甚至可能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在目前关于人格与课堂问题行为关系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引用艾森克(Eysenck)对人格维度的划分来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解释。
1.外倾——内倾人格与课堂问题行为。
外倾的学生不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情绪较冲动且难以控制,爱交际,渴求刺激和冒险,粗心大意,爱发脾气。这些学生更在意别人对自己发言的看法,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内倾的学生,一旦课堂活动过于频繁,气氛过于活跃,他们可能会产生排斥和抗拒心理,不愿加入到课堂活动及与他人的合作当中,造成发言困难。
2.情绪稳定性与课堂问题行为。
情绪稳定的学生不易产生焦虑,稳重温和,容易自我克制;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很难与教师、同学建立良好关系,表现出高度焦虑和恐惧。由于无法正确评价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和鼓励,他们会尽力回避问题,避免引起他人的关注,因此这类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内隐的。他们在课堂上极度缺乏自信与安全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
二、保障小学生“课堂心理安全”的途径
(一)运用新异刺激,潜心营造课堂学习的“安全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大脑皮层的发展存在一个敏感期,在这时期如能得到及时刺激,就容易唤起好奇心,推动学生去追求、去发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创造性活动,拓展创新学习的自由空间,刺激学生的大脑,激活智力因子,让学生开放思想、摆脱惯性、改变定势,尽情舒展个性。
1.活动的开放性。
针对不同的课文,设计具有变化性、粘连性的活动,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如拼音识字教学,可采用“看图想象”“找朋友”“邮递员送信”“哑剧表演”“开火车”“猜一猜”“做一做”“拼一拼”等活动形式,使每个学生自由发挥,表现特长,展示自己。这样,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会逐渐培养出来。
2.活动的新颖性。
任何一种好形式用多了就会令人乏味。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创新,创设新颖有趣的活动情境,紧紧吸引住每个学生,例如针对童话、小说神话等故事情节的课文,可开设导演剧本课、模拟法庭课;针对说明文可开设知识竞赛课、活动讨论课、漫游科学王国课等。语文学科是具有无限创新性的学科,只要教师有创新意识,发挥创新能力,一定能使学生乐在其中、说在其中、获在其中,让语文课出现“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盛况。
(二)选择活动策略,悉心铺设课堂学习的“安全通道”
人的创新意识和欲望不是天生的,它是一种个性品质,是对客体一种自觉的、积极的、充满热情的认识倾向。语文教师要把课堂作为开展创新活动的场所,指导学生选择活动策略,为他们铺设创新学习的安全通道,使他们不惟师、不惟书、不惟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勇于质疑。
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清代学者唐彪也说“凡理不疑必不悟,惟疑而后悟也”,可见质疑和创新的关系何等密切。不少学生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可千万别小看这些问题。语文课上,教师要高悬绿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不断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让学生的质疑从多而杂过渡到少而精,从敢疑到善疑,形成创新的连锁反应,达到“于不疑处有疑”的境地。笔者在上《揠苗助长》一课时,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位小农民,你有什么方法能使庄稼长得快?学生回答之后,带领学生一起看看寓言里的人用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诱导学生质疑:这个人为什么要把禾苗往高里拔?他是怎样拔的?禾苗后来怎么样?真的长高了吗?这么做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围绕“拔”字理清文章思路。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造成悬念,引导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画出有关句子。教学一开始就能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为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2.善于求异。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判断力较差,有着普遍的从众心理,喜欢人云亦云。此时,教师一方面要突破传统模式,鼓励学生“七嘴八舌”,欢迎标新立异,提倡童言无忌,允许说“不”;另一方面要借助课文巧设悬念,让一题多解。在上《半截蜡烛》一文时,如有学生提出“假如小女儿杰奎琳提出拿一盏灯上楼时,德军司令官不同意,结果将会怎样”的问题时,教师应该为他喝彩,并因势利导,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就会产生很多创新的思路。此类的例子很多,比如上《沉香救母》一课时,一位学生说,“天上的生活那么美好,沉香的母亲为什么不留在天上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明白沉香父母之间感情的珍贵以及亲情的无价。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答案后,他们会收获更多。
3.乐于想象。
想象是创新学习的翅膀。小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但有意性较差,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直观具体的事物进行刺激,激发创造热情,让他们逐渐凭着个人的知识经验以及种种回忆,分辨大自然中一切美好或丑恶的形象,通过取舍、组合变成一幅幅图画。如上《最大的麦穗》一课时,有的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麦地里的一颗麦穗,嘲笑苏格拉底的弟子们错失了良机;有的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苏格拉底弟子中的一员,正为自己没有抓住机遇而深深地后悔……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而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让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悦,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心理安全感”。
G441
A
1005-6009(2016)51-0040-02
郑家翠,江苏省连云港市墟沟中心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42)教师,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