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开放的

2016-04-14朱红梅

教育家 2016年16期

文/朱红梅



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开放的

文/朱红梅

阅读教学一直都是教师主宰课堂,像飞翔的风筝,总是摆脱不了教师手中牵引的线。课改以来,课堂也随之热闹起来:“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 “满堂灌”代之以“满堂问”,小组合作学习也大多流于形式。但静心深思,教师主导角色缺失、引领严重缺位是否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诸多问题是否一定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因此,如何构建真正意义上开放式课堂,值得去思考。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因此,阅读教学课堂也应该是开放的。

开放式的语文阅读课堂是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以尊重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使学生的阅读变成个性化的学习过程。让课堂变成学生自主生长、润泽生命的乐园。为此,教师要“蹲下身”来携手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对话文本,感悟文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读出属于自己的“哈姆莱特”。因此,阅读教学要实现四个“转向”,在变中求创新,在变中求发展。

教学设计:由基于“教的活动”转向基于“学的活动”

当下的阅读教学设计的核心是预设教师教的活动。教师在交流设计意图时普遍着眼于“为什么这样教”“怎样教”这两个层面。在课堂上,学生学的活动变成了教师教的活动的附庸。将一堂课“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剥离开来重新梳理一番,就会发现教师的教是有系统的,精心组织起来的,而学生的学则是“四溅的水花”,没有体系,不成曲调,表现在回答教师问题、听教师陈述,或看文本、多媒体课件等方面,是依附在教师教的活动之上的。这对于知识的吸取固然没有什么不妥,有时还因便于进行大容量的输入,惹来多数教师的追捧,但学生深入思考文本、探究文本的活动几近于无,这就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造成了伤害。因此基于“教的活动”的教学设计它本身就是封闭的、僵化的、呆板的。它带来的阅读教学也是缺少生机的,没有生命力的。为了改革阅读教学,要力争将教学设计的核心转向为“学的活动”。在确定教学设计时,要着眼于“学生学什么”“学生怎样学”这两个层面展开。

课堂教学:由“预设为主”转向“预设生成并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精心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也为教师预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预设体现的是教学的计划性,生成体现的是教学的开放性。预设和生成有如阅读教学的两翼,是并行不悖的。预设是生成的基点,生成则是预设的一种权变。两者的相融共生才能实现阅读教学课堂的高效、扎实、灵动。

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上学生的不同的声音,善于抓住学生质疑之处,善于利用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因势利导地开展教学,放弃的是教师的权威,得到的是无法期约的精彩。教师还要深入文本,努力进行文本的拓展延伸,或深入探究课文的空白点,或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让阅读教学充满不断生长的力量,搭建学生学习的平台,培养好学生每一个阅读力的生发点。

曾经观摩刘晓阳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奶奶的白发》一课,颇受启发。文中有一段对话:一天,我指着奶奶的头发好奇地问:“奶奶,为什么我的头发黑黑的,你的头发是雪白雪白的呢?”奶奶笑着说:“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

刘老师在课前将一张纸一半涂成白色,另一半涂成红色。预设了一次层层递进的语言训练:①这张纸一半是白的,一半是红的;②这张纸一半是雪白的,一半是火红的;③这张纸一半是雪白雪白的,一半是火红火红的。课堂上,教师抛出了语言训练题:“这张纸一半是_______,一半是_________”。出乎意料的是,第一个学生回答道:“这张纸一半是雪白雪白的,一半是火红火红的。”学生的回答直抵语言训练的第三个层次,一下子把预设击得粉碎。刘老师灵机一动,反问道:“同学们,如果这张纸不是那么白,那么红,该如何说呢?”有学生应声答道:“这张纸一半是雪白的,一半是火红的。”刘老师微笑着表示赞同:“原来表示颜色的深浅也可以这样来写。”这时另一个学生受到了启发,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如果纸的两半的颜色再浅一点,我们还可以说‘这张纸一半是白的,一半是红的。’”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教师顺势而导,巧抓契机,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语言训练点落到实处。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以学定教”,课堂教学也体现了一种动态的生成。

问题设计:由“随遇而问”转向“主问题引领”

新课改以来,教师们普遍意识到“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弊病太多,转而求助于“问题引领”,但却疏于问题设计。“满堂问”现象在阅读教学中方兴未艾,殊不知启发式教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提问。余映潮就曾说过“提问过多和碎问碎答是一个共有的教学毛病”。教师们花大力气在阅读课堂上用来提问,问题或似是而非,或无中生有,或穷追猛问,或零敲碎打。教师问得“满面春风”,学生答得“兴高采烈”,好一幕“这方问罢那登场”。热闹、喧嚣的课堂底下掩盖不住阅读教学的肤浅、苍白。

那么,究竟该如何提问呢?阅读教学贵在主问题引领。所谓主问题,指的是阅读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重要问题,它往往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主问题“一线串珠”的效果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增加了课堂的开放性,扩充了课堂的容量。例如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教师可以从课文题目处质疑——为什么沉默是可贵的。学生学习时围绕这一主问题阅读文本,深入思考、探究、体会、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不仅知其“沉默”,更知其“可贵”。又如教学《詹天佑》一文,紧扣中心句提问“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学生抓住“爱国”“杰出”这两个关键词学习文本,明了课文组材的意图,学习表达,并深思人物的高尚品质,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内容:由“教课文”转向“教语文”

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看似包罗万象,实则就是两大块内容:一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二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努力追求“言意兼得”的课堂。现行的阅读教学仅仅局限于“教课文”,即偏向于对一篇篇文章的“悟情明理”上,学生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却是七零八落,不成序列。

那么,语文应该教什么?这是一个困扰着广大小语教师的重大问题。这也就是教学目标确立的问题。吴忠豪教授认为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学的核心问题。教学目标不清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凭经验确定目标。语文知识不像数学、物理这类科学类的学科,每节课的知识点明确、具体,该教什么、该怎么教一目了然。语文本体性知识是零落在一篇篇阅读课文里的璀璨珍珠。而一篇课文中所蕴含、所值得挖掘的本体性知识又有许多,它往往因不同的教师而产生“见仁见智”的解读。基于学情是确立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时刻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目标,心中有“语文”。

构建开放式的语文阅读课堂,解放了教师的手脚,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真正实现了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以学生终生发展为本。教师要大胆变革,勇于创新,在语文学习这片广袤蓝天上放飞阅读教学,让它富有蓬勃的生机和鲜活的生命,让它成为引领学生全面提升阅读力的重要基石。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