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食地景:让城市变得美味

2016-04-13杨天

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悦来瓜果作物

杨天

上海徐汇区凌云街道梅陇三村居委会打造的“一平米菜园”,宛若走进一个科普环保的生态园

上海老人王风在家附近的世纪公园里惊奇地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小花园,这里种植的不是争奇斗艳的名花异草,而是可以被端上餐桌的各类蔬菜瓜果,“没想到,我们小时候在农田里种过的菜能变成这么漂亮的景观!”

而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刘悦来看来,这是一种全新的园林设计理念——可食地景。它用蔬菜瓜果替代了传统的园林花卉植物,成为造景的主角,将花园的精美与菜园的实用有机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城市绿化景观的需要,也让城市变得更“美味”。

2015年米兰世博会上,由赫佐格和德梅隆牵头规划设计,以城市中的粮食种植和农业引入、生态引入为设计要旨的世博园区,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

城市中心的“蔬菜花园”

钢筋水泥包围着的高密度城市,是否可能塑造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这是多年研究城市景观设计的刘悦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刘悦来和他的团队一直酝酿着在上海的公共空间试验种植可食地景的大计划。

这个计划恰与世纪公园管理方将农作物园艺化种植的想法不谋而合,后者是上海市中心区域内最大的城市生态公园。

世纪公园绿化部经理曹利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早在2007年,为填补2006年举办国际立体花坛大赛而空出的1万平方米土地,世纪公园绿化部曾种植过一批油菜苗作为过渡。

当油菜花盛开的时候,这样的“无心插柳”竟造就了一道沪上公园从未有过的美景,大批市民涌入公园只为观赏这片充满野趣的花田。

那次“偶然”给了园方启示——很多都市人都有亲近田园的愿望。

2015年春天,在世纪公园的一个角落,被竹篱笆围起的200平方米的空地上,一批批瓜果蔬菜按照景观设计师和农业专家的精心挑选和设计,被悄然种下,一个美丽的“蔬菜花园”慢慢成形……

负责此项目的景观设计师谢文婉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他们第一批种植的作物超过了50个品种,包括茄子、韭菜、番茄、生菜、小葱、黄瓜等常见的蔬菜瓜果,也有迷迭香、薰衣草、薄荷等香草。

“我们选择的70%左右是上海市民熟悉的本地种植的蔬菜瓜果,另外还根据上海的土壤、温度等条件选择了一些本地不太常见的、有特色的香草类植物。”谢文婉告诉本刊记者。

与传统苗木不同,蔬菜瓜果的生长周期较短,因此,可食地景中的作物会根据季节作些更替。“比如春天会多种些叶类蔬菜,夏秋更多些瓜果。冬天则以大白菜、芹菜、胡萝卜、塔菜等耐寒抗冻的作物为主。但基本上每季都能保证在30~40个品种。”刘悦来将之形容成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有趣的是,这些作物经过一年的试验种植,也要经历优胜劣汰。在谢文婉提供的2016年春天最新版的作物名录中,不少2015年种过的植物都被淘汰了。“比如洋甘菊和金盏花,花期特别短,观赏性也不强,所以今年我们会用可食玫瑰等来替代。”谢文婉说。

要把这些作物变成景观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活。“景观设计师需要结合这些作物的植株高度、叶子的大小和色彩、生长密度和空间位置等要素进行立体化的设计。此外还要考虑到作物之间的共生作用,并根据其耐干湿的程度调整土壤地形。”刘悦来对本刊记者说。

说起这块可食地景试验田的成本,刘悦来有些兴奋:“和那些珍贵的苗木相比,这些蔬菜水果真是太便宜了。200平方米土地上种的所有作物的种子售价加起来不到1100元。”

不过,刘悦来也指出,因为蔬菜这类作物的生长周期短,如果要让可食地景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就需要园丁们加强育苗和管理工作,保证及时更替。

曹利明透露,世纪公园的这片可食地景,在养护的费用投入上与其他花草并没有太大差别,而公园里的园艺工作者很多本来就曾在家乡种过菜,对于可食地景的育苗和种植也驾轻就熟。

上海世纪公园“蔬菜花园”种植的蔬莱

孩子和老人的热情最高

与可食地景的观赏作用和经济价值相比,刘悦来更看重可食地景种植的社会功用。

“它(种植可食地景)让普通人有可能从城市建设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有机会与自然更近距离地接触,建立起人与自然的新关系。”刘悦来说。

曹利明也认为,可食地景具备很强的参与性和可操作性。简单易学的种植技术让每个人都可轻松参与其中,为人们带来种植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

据曹利明介绍,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世纪公园的“蔬菜花园”针对不同的节日主题,开展了科普蔬菜知识、讲解传统文化、亲子采摘、绘画写生等十多场活动,“市民报名非常踊跃,特别是孩子和老人的热情最高”。

刘悦来说,可食地景的种植不仅可以在城市的公共空间,更应该进入社区。“如果社区将公共的绿地空间拿出来种植,让业主自主决定品种的选择和产出的多少,再通过小区内部的公约安排居民轮流种植。这不仅会使小区绿地的内容发生很大的改变,更有利于邻里的交往和社区的营造。”

如今,在中国,与刘悦来一样,希望在城市里实践可食地景种植的人越来越多。

有人把可食地景种上了屋顶。

从2011年开始,一群年轻的景观设计师组成了名为V-roof(空中菜园)的团队,挑了浦东一栋办公楼的天台,开始着手实现他们的绿色梦想。

一段时间后,周围居民惊讶地发现,旁边楼顶的天台上冒出了鸡毛菜、空心菜、茼蒿之类的绿叶蔬菜,还有依墙而生的丝瓜、黄瓜,郁郁葱葱。

V-roof的项目经理杨隽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们的“空中菜园”项目,旨在充分利用建筑闲置的屋顶平台空间,种植绿色蔬菜,并结合雨水收集利用、太阳能设施,通过景观设计,创造良好的休闲空间。

2016年初,由意大利设计公司德度设计事务所主导的“可食城”项目启动。“可食站”“可食学堂”以及“可食社区”三个试点项目将在上海市中心的长宁和静安两区落地。

看看她种了什么好吃的

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一些种菜发烧友为了不破坏前院统一规划的草坪景观,不得不“偷偷摸摸”把菜种在后院。为解决这样的矛盾,“可食地景”这一全新的园林设计理念就此诞生。

但在很多专家看来,可食地景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复兴。“人类驯化植物,起初就是为了得到食物。”刘悦来说。

在古代巴比伦和古埃及的园林中都用到过可食地景的技艺。中世纪时期的僧侣,也会在寺庙的花园种植水果、蔬菜、花、草药等植物。19世纪英国郊区的庭院中,常常还会布置一些果树和浆果类植物。而中国早期园林的起源也和菜园、果园分不开。人们在房屋周围,或者村落中聚集地附近,栽果种树进行绿化并改造环境,这便是园林艺术的雏形。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农作物和装饰性植物分开种植。于是,在城市中,各种可食的植物大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行道树,鲜亮的草坪和珍稀的花卉。

上世纪70年代发源于澳大利亚的朴门永续(Permaculture)设计系统,结合了永久持续的(permanent)与农耕(agriculture)、文化(culture)这几个词的含义。这种设计风格的目的是打造出可持续的生活系统,依照自然界的规律去设计环境。它倡导依照自然界的规律去设计环境,希望打造出可持续的生活系统,这与可食地景的理念高度契合,也成为了当代可食地景建造最重要的指导原则。

随着朴门永续逐渐演变成一场国际性的社会运动,可食地景也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被实践。

2013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分析和规划类荣誉奖颁发给了美国阿肯色州法明顿城市景观规划项目。该项目将郊区共有5条车道的商业大道改造成为可种植瓜果蔬菜的复合型林荫大道,让这个拥有5000人口,曾经繁荣的农业区焕发出新活力。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位艺术家感叹,她将家中前院草坪改造成可食地景后发现,邻居常常在她家门口减慢车速,仅仅为看看她种了什么好吃的。

猜你喜欢

悦来瓜果作物
当指纹遇上瓜果蔬菜
为什么要多元
无公害水稻病虫害防治要点
挖掘这些基因,让作物抗各种病(2020.3.27 科技日报)
推动城市文化品质提升 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悦来动漫文化节震撼来袭
你家的瓜果蔬菜都成精啦
瓜果蔬菜:成精了!
嗨翻天的悦来动漫文化节
小猴吃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