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旅游模式的“游客思维”与“居民思维”

2016-04-13品橙旅游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6年11期
关键词:全域景点目的地

就如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使“515”响彻大江南北,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的最大分贝是“全域旅游模式”。如果“515”拉开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格局,拓宽了旅游业的战略空间,使旅游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引领力、统筹力,开启了精彩开局的春天,那么“全域旅游模式”,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变革、驱动力量的重构,将推动我国旅游发展阶段从“点”到“面”的加速演进,使旅游业迎来了火热推进的夏天。

“全域旅游”的“域”,直观理解是一个地域的概念,是旅游要素在一定地理空间的有序分布,类似于旅游目的地的范畴。但是,深层次分析,“域”却又有更丰富的内涵,比如“时间域”、“空间域”、“要素域”、“职能域”。这些内涵有不同的对应者。

怎么认识“全域旅游”?

1.全域旅游是一种新模式新战略;2.全域旅游是一种旅游目的地新形态新品牌;3.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综合改革平台和载体;4.全域旅游构建一种新的复合型空间;5.全域旅游是新的发展区域和方向。

全域旅游的功能,一是为游客提供短暂的旅居生活空间,二是为当地居民提供长久的生产生活空间,这两个空间都是政府的行使职能的领域,是政府发挥职能的空间。三个“空间”所对应的“时间域”、“要素域”、“职能域”各不相同,也就各有考量的轻重。

对游客的“全域”,是旅游的“全过程”满意

全域旅游是一种旅游目的地新形态新品牌。发展全域旅游是用新的思维方式谋划新的发展方式,贡献新的生活方式,培育一种优秀旅游目的地品牌。对于游客而言,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目的地形态,是一种新的旅游生活方式。全域旅游形成新型的目的地,形成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能够全面动员、全面创新、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

从居住起点到预期景点,一个人的角色从一个居民转到一个游客,这期间要经历交通、餐饮、饭店、购物等一个或多个环节,所有环节串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旅行过程。游客出游的时间链,在景区停留的时间往往不是最长的,住宿、吃饭、通行、休息都是不可或缺的旅途。景点景区只是其中一个相对短暂的环节,却是把旅游的“正面感受”带向高潮的阶段。

但旅游的“负面感受”,却来源于“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各个要素。也就是说,游客满意度的结构组成,不仅仅反映在对景点景区的感官与评价,旅游全过程都有可能成为满意度的决定性要素,每一个环节都决定着满意度的高低。

旅游的负面事件往往不发生在景区,比如,“青岛大虾事件”,“天价鱼事件”就是发生在景区景点外的事情,但又属于旅游消费,杀伤力却不亚于在某一景点的负面事件。

有人说:“对于多数有资格的旅行者来说,他们的起点大多是名山大川,而终点往往是寻常生态”。这也是近几年乡村旅游强劲发展的情感诉求。对于中国游客来说,也经历了类似的变化,从名山大川等景区“核心吸引物”转变为吃、住、行、游、购、娱等多元吸引物。旅游业发展至今,除了景区景点,美食、交通、酒店、农业、水利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担当一个地方旅游吸引物的角色。

因此,从“游客思维”来对应全域旅游的范畴,是旅游全过程的衡量,是每一个环节、阶段、角色的较量。

景点旅游模式阶段,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景点的知名度,风景的靓丽度,而这主要靠宣传营销来塑造市场的竞争力、地区旅游业的竞争力。

全域旅游模式阶段,游客满意度是市场秩序好坏的指标,市场秩序的好坏决定了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决定了旅游业的竞争力。这个竞争力则依赖于旅游市场秩序是否规范有序,要靠全域治理、全域提升来塑造。

对居民的“全域”,是旅游的“全要素”受益

旅游业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带来的资金流、人流、信息流、物质流,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生态结构,比如乡村从村民世世代代居住的场所,到接纳外来游客的商业经营体,这种功能的变化催生了新的矛盾纠纷、新的利益冲突、新的农村结构,必然导致原先状态的重新洗牌,趋于构建一种新的平衡。很多地方的旅游开发陷入诸多困境。

一是“资本趋利性”使开发沦为破坏。资本的趋利性,使资本进入一个地方,就会拼命地搜刮当地的资源、财富,促使资本不断增值,一旦资本不再增值,就会选择撤离,反而使该地资源被抽走,环境被破坏,陷入更加萧条的困境。这就使资本没有达到扶贫的救济,反而是染上返贫的“重疾”。

二是旅游“发展后遗症”要全民分摊。“泾渭分明”的淡旺季,也带来了难以消除的后遗症,承受者是常年居住的当地居民。旅游设施在淡季闲置,便指望在旺季挣钱,于是旅游价格被推得奇高,以“客满为患”为由,行“宰客”之实。很多物价被推高以后,就降不下了,比如餐饮、交通、住宿,在某些时候高的离奇,以至外溢给其他服务业。高价位的分担者,不仅是游客,也是生活在当地的所有居民。

三是游客与居民的矛盾纠纷。居民在旅游业发展中,纠结个人眼前小利而忽略可持续发展大局的种种劣根性显露出来,景区内部乃至景区周边乱拆乱搭乱建现象层出不穷,居民作为旅游经营者不规范经营、宰客等问题也屡禁不止,居民与游客的各种矛盾纠纷日益积累、冲突,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

“居民思维”的全域旅游,是美丽乡村的升级版,是旅游型的城镇化,是城乡共享“5+2”生活模式。

旅游环境的全民共享。要形成处处是景观,处处可以欣赏美、传播美的优美景区环境。推进旅游景观生态全域覆盖,创造优美旅游环境,将有吸引力的资源、产业、元素都转化为旅游新产品和新的吸引物。

游客与居民的和谐共处。无阴不生、无阳不长,全域旅游下的游客与居民,应该是互生互利的“两极”,只讨好游客而忽视居民的诉求,旅游将成为有源无渠,难以疏通长久。

在全域旅游的范畴里,任何一个环节、领域、空间不再是一个单要素的、局部性的存在,它之于系统性、全局性的影响大小、联动效果,是体现自身价值程度的唯一要义。全域旅游最终构建的是集合生态、生产、生活、生命、生意、当地人与外地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有机融合的“生态位”。

(来源:品橙旅游网)

猜你喜欢

全域景点目的地
Where Empires Meet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联合全域作战:美军军力新引擎
假期后,景点在干什么你想象不到
动物可笑堂
《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发布
全域旅游嘉年华我在黔南等你!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景点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