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
2016-04-13贠继洲
⌾贠继洲
浅谈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
⌾贠继洲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物理概念来源于物理实践和物理事实。它由实践得来的感性认识而上升为理论认识,又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并给予检验和深化。所以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成绩的重要一环。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和事实中抽出来的,是物理定律、公式和学说的基础,学生如果不能掌握物理概念就不可能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所以只有学好物理概念,学生才能学好物理。关于物理概念的教学,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建立概念——要由现象到本质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实际的操作、模型演示、生活中熟悉的实例等进行直观教学,是体现“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法。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一个反映,任何物理概念都尽可能从具体事例或演示实验出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然后通过分析、概括,抽象出其本质,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物理概念。
例如:“加速度”这个概念的形成,可以通过列举实例来引入:火车开动时,它的速度从零增加到几十千米每时,需要几分钟;汽车开动时,它的速度从零增加到几十千米每时,需要几秒钟;步枪射击时,子弹的速度从零增加到几十千米每时,需要千分之一几秒。可知:常见的许多变速运动,其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为了表示速度变化快慢,引入加速度这个物理概念。
二、掌握概念——要抓住要点,突破难点
概念是反映物质的本质属性,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有的概念很抽象,要掌握概念,就要抓要点,突破难点。例如:电场强度E=F/Q,我们绝不能受数学公式的影响,错误的认为E与F成正比、与Q成反比;F越大,E越大;F=0,E=0的结论。一定要明确比值F/Q是表示电场强度大小的量度式,而非决定式,E与F、Q不存在正比、反比的关系。电场强度E是反映电场本身性质的物理量,只有电场本身决定,与F、Q无关,抓住这个物理量的要点,就突破了难点。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产生“不放试探电荷,电场强度为零”的错误理解。又例如:磁场感应强度B=F/IL,也是表示磁场强度的量度式,而非决定式,B与F、I、L也不存在正比和反比关系,B是反映磁场本身性质的物理量,只由磁场本身决定,与F、I、L无关。“无电流B=0”,同类的还有物质的密度ρ=M/V、电容定义式C=Q/U、电阻定义式R=U/I等。
三、深化概念——要找出联系,运用类比
许多物理概念既有本质不同,又有内在联系,教学中既要注意某一概念本身,又要注意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类比,找联系,使学生区别异同,澄清概念,加深理解。例如: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磁通量的变化快慢,可通过一个例子类比三个概念的异同。在匀强磁场中有一个矩形导线框,长1m,宽0.5m,线圈平面垂直于磁场方向,磁场应强度为0.04T。通过线圈平面的磁通量是多少?如果线圈平面转到磁场平行的方向,线圈的磁通量又是多少?在这一过程中,磁通量的变化是多少?若完成这个过程,第一次用时0.1s,第二次用时0.01s。哪次磁通量变化快?通过这个例子使学生认识线圈平面到任一位置都对应一个磁通量,磁通量是状态量。磁通量变化的快慢可用单位时间的磁通量的变化来表示,即磁通量的变化率。又如速度和加速度,在教学中就要对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使学生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或者说是描述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越快,或者说位置变化越快。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越大,表示速度变化越快。速度等于位移和时间的比值,而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和时间的比值。速度的大小决定于位移和所用的时间,位移大速度不一定大。而加速度决定于速度的变化的大小和发生变化所用的时间,而不决定于速度的大小和速度变化的大小。速度和加速度都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而加速度的方向可能跟速度方向相同,也可能跟速度方向相反。速度增大时,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同;速度减小时,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反。把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分析,便于学生深入理解。
四、完善概念——要分好层次,抓好阶段
教育学告诉我们,在教学中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也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规律的要求。物理概念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形成概念的阶段性,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只能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加深,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很透彻。例如:在整个高中阶段,对静摩擦力教学要循序渐进。开始只要求学生知道静摩擦力产生条件:①物体相互接触;②有压力;③接触面粗糙;④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能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最大静摩擦力。如果初学时就要求对静摩擦力的各种情况的认识都一步到位,有悖于认识规律。就会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他们对静摩擦力的认识会逐渐加深。学习了参照物的概念后,可判断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后,又知道了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解决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学习了“机械能”后,再讨论摩擦力做功和能量的转化问题。只有把静摩擦力这个概念分散到整个力学教学过程,逐步拓宽,层层深入,才能使学生较全面的掌握静摩擦力作用规律。
五、巩固概念——要巧妙设疑,做好习题
通过置疑法,先给出对物理概念的错误说法,经过辨析,进一步揭示概念的内涵,从而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运用已掌握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对概念的掌握精确与透彻。
六、创设情景,营造氛围
创设概念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不仅能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爱好,由兴趣爱好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快就能灵活掌握物理概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了解过程,感知内涵
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可能孤立地讲述物理知识而不涉及物理学史。只有了解了物理概念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本质。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往往也是物理学发展史上长期未能克服的困难;历史上物理大师们与之辩论和斗争的错误观点,往往也保留在学生的概念之中,认识上的反复和曲折正可反衬出正确理解物理概念的重要。物理学历史上关键性的突破和物理学家的伟大贡献,也正是物理学的重点。
例如,“动量”和“动能”是物理学中两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们都和质量、速度这两个概念有关。如果只讲述定义,即使详细罗列两者的区别,学生仍不能深刻领会这两个概念的物理本质。在分析具体问题时,经常会混淆不清,究竟是动量还是动能才真正是机械运动的量度呢?这个问题在物理学史上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当的引用一些物理学史资料,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认识“动量”和“能量”这两个概念,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更关注将人文的因素渗透。萨顿提倡的新人文主义将科学和人文结合在一起,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通过学习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熟悉了定量、定性等思维方式,形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循序渐进,加深巩固
有些物理概念,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把握形成概念的阶段性。有的概念牵涉的面很广,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识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很透彻,这样的概念的教学,我们只能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阶段地逐步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例如“力”的概念,初中只讲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而高中阶段有关“力”的概念可以说贯穿了整个高中物理,高中阶段进一步把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联系起来,指出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强调力的矢量性,由重力到弹力、摩擦力,进而到万有引力。由力学中的常见三种力到热学中的分子力;由电场力到磁场力;由宏观上的引力到微观里的核力;由物体直接接触相互作用产生的力到物体与物体不直接接触而通过场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的力。对这么多有关力的概念的理解只能依据教材,依据学生认识规律逐步加深。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二中学 73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