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三农问题解决与城乡一体化政策创新

2016-04-13智星苏国贤

山西农经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三农城乡农民

□智星 苏国贤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太谷030801)

浅析三农问题解决与城乡一体化政策创新

□智星苏国贤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太谷030801)

本文首先通过对“三农”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城乡一体化下了一个较为具体的定义,进而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之所在,阐述了“三农”问题解决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以及城乡一体化政策创新的内容。

野三农冶问题;城乡一体化;二元结构;政策创新

1 “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1历史原因

对于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因素来说相对是十分复杂的。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受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影响,即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在抉择、计划、方针上都重视工业与城市,使农业、农村在外部环境上远不及工业和城市。

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农耕文化得到了无以复加的发展。在古代与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一直占主导,直到今天依然是以农民这样一种基本的生存形式而呈现。小农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分散封闭,并且它还将农村大批的劳动力群集于土地之上耕作,生产效率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更接受不了市场经济的冲击,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水平也相对低下。

1.2国际背景

1.相对来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起步较早,并且在工业和城市有所成效时,又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工业和城镇化两者之间可以实现互助的关系。而发展中国家的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一般起步晚,许多国家更是普遍受战争影响,市场发展环境不完善,经济发展过程平缓,有先天发展的劣势。就中国来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提升国家的政治地位,渴望在经济上追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迅速完成工业化,所以拟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且采用“城市偏向”政策,农业、农村相应就被忽视了。

2.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人口增长迅猛,超出经济增长速度,也超出了制造业与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

1.3根本原因

中国“三农”问题究其溯源还是体制障碍导致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生产效率相对低下,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为了快速摆脱积贫积弱的境况,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国家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而改革开放前,“一五”期间确立了以军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开始实施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导致了城乡二元体制,将工农、城乡、市民与农民分割开来,导致了社会极大的不公平。

2 城乡一体化的定义

就城乡一体化的定义来说,它并不是说把农村改造成城市模样,也不是说城市往农村的方向发展,最重要的是将城市和乡村的特质保留下来,基于此让城与乡之间拥有关系层面的相对平等、经济社会层面的相对协调、生态层面的相对适应。

学术界广泛认同,城乡一体化是要在生产力水平、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达到非常高的阶段才可能实现。本就应该是城与乡之间借鉴优秀成分而去除落后成分的一种互利互惠的过程。城乡一体化不单是要提高物质层面,还要丰富精神文明。此外,城乡发展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城乡之间毫无差异。所以,给城乡一体化一个较为具体的界定即为生产力水平达到比较高的情况下,城与乡形成相互联系,城市带动乡村,乡村补充城市,在各个方面去实现共享,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来实现城市和乡村和谐发展。

城和乡两者之间从来都不是相向而立的,两者要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并努力实现相依相存、共荣共生的关系。就北京市城乡一体化来讲,就是四个字:加减乘除,加是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资力度;减是简化审批城乡一体化的项目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乘是试点成功以后,我们推开,以点带面,它是一个倍数的增长;除是破除城乡二元旧有体制的一些障碍。

3 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众多工作的重中之重。若农民没能走上小康之路,那么很难使全国人民走上小康之路;若农业没能踏上现代化的道路,那么很难使全国踏上现代化的道路;若农村没能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那么很难使全国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给予了很高的重视,惠农富农政策相继出台,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得以实行,对处理好“三农”问题来说,这样的一些举措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城乡差别不但对农业与农村的发展造成了影响,且对农民造成了很大的不公平。随着逐渐发展的形势变化,国家调整了各项工作的政策,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基本原理“永恒发展”的,贯彻了党的思想路线就是要“实事求是”。希望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中央的这个《意见》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让广大农民参与均衡分配改革的“红利”,让广大农村共享发展的成果。

4 “三农”问题解决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4.1粗放经营到集约发展:

探寻农业转型新路径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就当前来看,处于国际国内双重环境影响下,价格倒挂问题表现在重要的农产品上,伴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农业受到了价格与成本的压力。并且,日趋减少的资源和不堪一击的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高投入高产出的现状发出了警告,农业发展将迎来不小的困难和挑战。

我国在这样的艰难态势下,就一定要寻找农业新的发展方式,运用新的手段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要从之前注重产量和粗放经营逐步到更加的看重数量、质量的提升、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不断创新农业科技、加强农业生态治理,使农业的成为可持续并集约的发展。

4.2从内部发力到内外联动:

拓展农民增收新渠道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得富。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达到了“十一连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减小。但是,在当今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对于两类占农民大部分收入的打工收入与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来说,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增加变得困难重重。

种植业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已下降为4/1以下,在这样的形式下,出台怎样的农业支持政策,以此来提高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把农民增收的问题真正落实到实处,就要使农业实现内外部的联动即要使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使更多的财政资金放在支持农业发展上,要将有关农业的资金进行合理的管理,建立强效的监督检查体系,防止挤占、挪用的现象发生。

4.3从单向突进到综合破题:

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得美。近些年,我国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但现今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相对还是较低,所以必须要大力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更好发展。

就当前来说,农村已然成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中的一大薄弱之处。对于农村基础设施来说,在水、电、路、气、房等方面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新农村建设要从单向突进向综合发展迈进,不仅要将村子的容貌进行绿化和美化,并且要使其经济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使农民增收的渠道更宽和更广。逐渐从注重“物”转向更看重“人”。

4.4从顶层设计到试点试验:

改革激发农村新活力

实现农业的强盛、农民的富裕、农村的美丽,就要将改革进行到底,并加快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为农业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要想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就要不断使顶层设计更加的完备,做好试点试验,实行更多的改革措施。对于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经营制度、使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土地、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宅基地如何改革要逐步提上日程。

我们所说的改革,就是想要用市场化的方式,使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和农村产权,使其达到流动更加有序与配置更加合理,也使农民的土地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促进农村资源和资本得到有效利用,让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5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政策创新

5.1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大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使农业在发展方式上得以转变、农业转型升级得到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必须要去关注的大问题。不管是从资源环境制约还是国际竞争压力上来说,都对我国农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因此农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中心,站在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推动农业产业制度创新,加快土地产权的流转,可走农业生态化的道路,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树立品牌意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由此可知,只有将改革创新作为我们发展的动力,使农业真正得到转型升级,才能使我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5.2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就当前来说,大部分的行政村基本都有了公共服务中心。以榆次区近城村为例,该村就制定了整体规划区的建设,使村民在生活上得到更大的便利。因留守村中较年老的老人无人照看,所以就设立了老人日间照留中心,如此贴心之举受到了村民的普遍欢迎。但也要看到是某些村中所设立的公共服务中心建好后就被搁置到一边,无法发挥其本该拥有的社会价值。因此,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是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提高村民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公共服务中心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幸福家园。

5.3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务必通盘筹划、综合考虑

要做到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差距,使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日益显得突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顺应时代的大发展,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好方法。一定要把解决好、发展好“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重点关注的事情。要进行通盘的筹划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破除城乡发展之间的鸿沟,使农业资源进一步得到优化,将解决好、发展好“三农问题”放在优先处理的位置上,要重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使城乡真正实现共同的繁荣。

[1]何艳玲,宗成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2期,2014,2.

[2]刘洁.城市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以温州市龙湾区为例[D].复旦大学,2009,4,(18).

1004-7026(2016)11-0019-01中国图书分类号:F320

A

本文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11.013

智星(1992-),女,山西人,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通讯作者:苏国贤(1960-),女,山西人,山西农业大学教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三农城乡农民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