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民俗文化的德育价值*
2016-04-13史华红
史华红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山西 阳泉 045000)
阳泉民俗文化的德育价值*
史华红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山西阳泉045000)
[摘要]民俗文化对人们的道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阳泉人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化,如婚丧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民间文艺等,这些文化在培养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家庭的和睦团结、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培养人们的民间审美意识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阳泉;民俗文化;德育;民间审美意识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6.023
民俗文化,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由普通民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数千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民俗文化是受时代、地域影响比较大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满足了地域民众文化传承的需要,并且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变迁进行修正、补充、丰富,使之越来越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越来越适合民众的心理审美需要,越来越适合人道人性的需要,因而能够代代相传,被继承发扬,形成今天五彩缤纷的地域文化。
阳泉地处黄土高原东缘,属山西东部山地。境内地貌以山地为主,其余为丘陵和平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历史上干旱、洪涝灾害频繁;大部分地区日照能够满足一年一季作物需要,种植以粗杂粮为主;境内资源丰富,先民很早就用煤炭取暖、做饭、炼铁;地处山西要冲,有闻名海内外的娘子关、固关,还有多条古驿道通过。阳泉地区的民俗文化的形成是与阳泉地区的气候环境、历史状况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分不开的。
一、丰富多彩的阳泉民俗文化
阳泉人在漫长的生息繁衍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民俗文化。这种文化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地对阳泉人产生影响。这些民俗文化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把它们说清楚。下面从几个大的方面对阳泉民俗文化作简要介绍。
1.婚丧习俗。虽说十里乡俗不一般,但是阳泉地区的婚丧习俗大同小异。比如:在婚俗方面,都是按照风俗来进行,现在虽然新事新办,“道道”不能少,基本上还是纳采(男女双方有一个介绍人)、纳吉(订婚)、迎亲、谢婚。最体现阳泉特色的是在谢婚席上,要用传统的“三八席”招待新郎,三八席讲究四干四鲜、四荤四素、四大碗、四小碗。为了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新人还有很多“道道”与禁忌。丧俗地域性特征更明显,在当地丧俗里死者为大,怎么选墓地,死者穿什么服装,如何通知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如何吊唁,从头到尾丧事的程序一点不能乱。根据死者在家族中的身份,亲友的着装,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人们用格外虔诚的方式使死者入土为安,做到了对生命的尊重。同时,通过一个人的离世把家族成员凝聚在一起,也使人明白了自己在家族中的位置与责任。
2.节日传统。民间节日文化体现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人们借助民间节日活动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有些节日活动蒙上某种神话色彩,但透过这种表层,就能发现许多节日活动,寄托了人们对五谷丰登、家族团结、家庭和睦、尊老孝先、人丁兴旺、老幼平安、家庭和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除了传统的节日外,在阳泉的节日习俗里,最富有地方特色的是阳泉元霄塔火和七月十五送面羊。元霄塔火,俗称棒槌火。人们利用本地产煤的特点,先在大街上用泥和砖垒成塔形炉,从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点燃塔炉,熊熊塔火“点旺”了生活。人们一边赏灯,一边在塔火上烤花糕(馍),相传这一天在塔火上烤制的花糕吃了可以治百病。夏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鬼节。阳泉有上坟烧纸、以面羊供奉祖宗、供奉五谷神的习俗。“送面羊”在阳泉至今盛传。
3.饮食文化。阳泉的气候土壤适合种植粗杂粮,先民创造了粗粮细作的饮食文化。到现在为止,许多传统的饮食还是让人垂涎欲滴。玉茭面抿圪斗、铪铬、绿豆面漂抿曲、“馓”、豆叶菜、茴子白炒粉条、粉条豆腐丝、白菜炒过油肉、糊嘟、小米红稠饭……都是人们喜欢吃的风味小吃。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阳泉的百姓就是在靠天吃饭的环境里把这些日常普通的食材做到了极致。
4.民间文艺。民间文艺是民间艺人或者群众创造的,是民间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阳泉历史悠久,民间文艺形式多样,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近几年这些民间文艺也受到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比如,平定武迓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盂县牛斗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阳泉语言为基调的阳泉评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平定风秧歌、平定东回皇纲、九曲黄河阵、平定跑马、盂县武术社火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渗透到老百姓的精神世界里,已经成为他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阳泉民俗文化的德育价值
这些民俗文化今天看起来表面是一种风俗,有的甚至是农耕文明社会的一些崇拜与禁忌,但这些民俗文化在群众中影响深远,客观上对人们产生一种无形的道德约束。这种道德力量如果与时代相融,弘扬得当,便会变成强大的正能量,成为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有益成分。挖掘阳泉民俗文化当中蕴含的德育价值是我们今天研究阳泉民俗文化首要意义所在。
(一)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就是该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认同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正是有认同感,才会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心悦诚服,自觉融入进去。它是自发的,约定俗成的,也是被人们和社会广泛认可的。阳泉民俗文化同其他民俗文化一样,特别能唤起阳泉人的认同感。比如,从饮食文化来讲,阳泉地处山区,传统上农业不是太发达,但是阳泉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粗粮细作,愣是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子孙对“妈妈的厨艺”欲罢不能。那早上冒着热气的“黄楞楞”的“馓”,再就上一点酸菜或者土豆丝;那飘着几丝香菜、葱花的漂抿曲,再撒上一点胡椒粉,那喷香会让人“三月不知肉味”……多少在外地生活的阳泉人,谈到故乡的饮食,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多少游子回到阳泉,只是为了回味那终身难忘的“妈妈的味道”。还有阳泉的方言,虽然阳泉是一个外来人口居多的新城市,但是阳泉人从来不吝说本地土话,他们不仅把土话编成“阳泉评说”,还把阳泉方言画成漫画,在公交车、互联网、其他媒体上传播,阳泉人认为阳泉方言是中国最美的语言。走出去的阳泉人,在听到有人说家乡的方言时,亲切感会油然而生,两个陌生人马上会一见如故。这就是认同感,它产生的是凝聚力。阳泉传统民俗当中的婚丧嫁娶、节日庙会、民间文艺等都有这样的作用。
(二)促进家庭和睦团结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历朝历代都倡导家庭成员之间融洽相处、夫妻互爱、长幼互亲。当今社会更是把家庭美德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部分,提倡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我们的祖先巧妙地把促进家庭和睦团结的因素渗透到民俗当中,对社会、家庭客观上起到了正面的作用,它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今天进行家庭美德教育需要深入挖掘的资源。比如,在阳泉丧葬文化中,老人去世,儿媳妇娘家人要为女婿戴“娘冠缰绳”,如果儿媳妇娘家没有人来做这件事,儿媳就会很丢面子。婆家娘家之间如果有矛盾,会千方百计化解,以免在这老人去逝的重大事件中丢人。再比如,在平定一带寒食、十月初一要给先祖烧纸祭奠,风俗要求必须等全家族的人到齐才能进行,这样对于那些在生活中有矛盾的人家,在先祖面前也就借坡下驴,冰释前嫌。传统的节日文化,使人们加强了了解,增进了亲情友情,促进了家庭和睦与人们之间的团结。从诸多的阳泉民俗当中,不难找到类似的例子,我们体味前人留下的民风民俗的同时,不得不感叹当初创造这些规矩的祖先的良苦用心。
(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民风民俗最大的优点是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在生活当中,再蛮横无理、再没有文化的人,都会在处理重大事情面前问清楚事情应该怎么办、遵守什么程序、要准备什么东西、动用什么人,没有人敢去破坏民俗的禁忌,民俗强大的舆论压力与人们对群体认同感的需要使得人们会放下心中的偏狭意识,选择从众。这样民俗就成为一种道德律,民俗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行为规范。民俗的好坏也就成为一个地方民风是否淳朴的基础。另外,民俗还能起到一种类似于心理平衡的作用,客观上能够使人心情舒畅、精神焕发。人们在生活中,事事能够顺着民俗做事,就会获得周围人群及社会的认可,产生事事如意的满足感。比如,阳泉地区有正月十五转黄河的习俗,据说可以除去一年的霉运,当看到在寒风凛凛的时节,一家老小在欢声笑语中转黄河的时候,怎能不想到“和谐”“幸福”,怎能不联想到民俗的作用。再如,春节拜长辈、给压岁钱的习俗,当我们把美好的祝福送给长辈时,获得的不仅仅是带着长辈祝福的压岁钱,还有那一家人的其乐融融,尊老爱幼,语言美、行为美,……民俗文化传承,其实也是真善美的传承。要求人们做的,你故意不去做;禁止做的,你却故意去做,这就犯了禁忌,除了会遭到舆论的谴责,社会的议论,最怕的就是遭到报应,很少有人敢以身犯“禁”,这就是民俗净化心灵的力量。
(四)培养了人们的民间审美意识
民间从来不缺乏美,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繁育中,时时刻刻不忘创造美,一张纸、一块石头、一抔黄土甚至泥沙都会创造出不朽的作品。阳泉的民间活动中不乏各种美的创造,每到婚丧嫁娶的日子或者传统的节日都是那些民间艺术家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从婚礼上剪纸作品盘花、窗花到新娘子的精美刺绣配饰、鞋垫;从色香味俱全的“三八席”到嘉宾客人的刻意装扮;从丧仪上精美绝伦的猪头三牲面塑到精致讲究的纸扎花圈,纸剪的灵幡无不透露着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与淳朴的审美情怀。单就正月十五闹花灯而言,五颜六色的各式花灯是能工巧匠的杰作,再加上花灯上的剪纸,花灯上的彩绘,花灯上的灯谜,花灯上的故事,花灯上的其他配饰,活脱脱是一场民间文化与艺术的大荟萃,人们徜徉在其中犹如在享受一场艺术视觉盛宴。在民俗文艺表演中,传统的道具与华丽的服饰,繁杂有序的表演动作、表演队形,都是当地百姓经过长期的演化,用民间审美的标准去达到最美的艺术效果。阳泉民俗中的民间艺术,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制作,呈现朴素与诙谐的审美风格,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一年中的传统节日、从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礼仪、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生活在该地域的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种美的创造与传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培养了人们的创造力,也和谐了人际关系,具有很深的道德教化意义。
阳泉民俗文化是阳泉人的精神家园,是阳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少年来耳濡目染地影响了阳泉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习惯,为阳泉社会的稳定有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阳泉人共同的财富,它的道德价值必将一如既往地对未来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春生.平定庙会文化[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
[2] 盂县志编篡委员会.盂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 平定县志编篡委员会.平定县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收稿日期]2016-03-21
[作者简介]史华红(1970-),女,山西平定人,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6-0092-03
Value of Folk Culture of Yangquan in Moral Education
SHI Huahong
(ShanxiInstituteofTechnology,Yangquan045000,China)
[Abstract]Folk culture has a potential influence on people′s moral. People in Yangquan have created, in the long process of their life, their own regional cultures including marriage and funeral culture, festival culture, diet culture and fork culture, and these cultures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many fields, such as cultivating people′s cultural identity and cohesion, promoting the harmony of the families, purifying people′s hearts, cultivating people′s aesthetic tastes, and so on.
[Key words]Yangquan;folk culture;moral education;folk aesthetic taste
*2013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重点课题“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JS2013004)之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