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2016-04-13杨波,秦琪
杨 波,秦 琪
(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 太原 030024)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杨波,秦琪
(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新媒体时代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必须利用机遇回应挑战。因此,新媒体时代要积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构建全新网络平台,完善专业思政队伍建设;强化网络平台把关人机制,全面净化高校网络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情;把关人;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6.020
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丰富为一种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网络逐渐不是一桩事物,而愈来愈是一种环境。它将占满全部空间,大家在它里面做各种事,而不是把它放在箱子里像个应用软件。”[1]中青年群体已经成为自媒体使用最活跃、最积极、最主要的成员,如何正确理解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向作用,已经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重点探索的重要课题。课题组在山西18所高校开展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11953份,其中有效问卷11422份,有效率为95.6%。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的机遇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统一体,物质环境包括教学楼、教学设施等,精神环境包括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等。当前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移动终端的普及和多元化,使大学生网民群体通过数据、语音、图像等综合的多媒体的形式获得了多样化、个性化、多媒体化的综合性服务,开创了媒体新时代。
(一)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大学生甚至在走路、聊天、排队时都是机不离手。传统的由传播主体主导的一元模式已被打破,大学生主体既是信息的发出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智能手机本身及其软件功能的不断更新升级满足了青年个性化的功能需求,加之移动4G网络的到来,无线宽带速度加快以及随处可见的免费WIFI,使人人都成为媒体时代的优秀播报者成为可能。现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是高校教育的信息化、智能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载体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介,已经由传统“你说我听”的单向传播路线转变为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学生借助手机应用软件客户端如“学习中国”“人民日报”等可以了解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新媒体及各类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便捷平台
斯坦利·米尔格拉的六度分割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间隔的人数还会大大缩小。数字化时代把社会编织成一张扁平的信息网,不论大学生处于网的哪一个节点,网络移动终端就可以实现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比如,“IS恐怖组织”“雾霾”“微信红包”“敬业福”“12306奇葩验证码”“红包照片”等网络热词一夜之间刷遍朋友圈。新媒体的共享性和开放性符合大学生追求“新、奇、特”的心理特征,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新媒体还为大学生充分表达观点提供了平台,大学生浏览什么样的信息,怎样浏览,在什么时候浏览,这些都由其自主决定,体现了很大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增强了教学效果
新媒体是集文字、图片、视频、声音于一体的网络平台,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滞后性、教学方式枯燥性等问题,这种传播方式,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也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同时,新媒体的兴起,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展性。一方面,强大的搜索功能及便捷的复制粘贴特点进一步加强了信息共享性,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网络环境中,可以随时随地自主搜索学习内容,关注相关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借助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手机应用软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短小段子、图文并茂等形式传播教学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加强学生的认同感,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的挑战
课题组调查显示:67.7%的大学生上网是进行社交、游戏、购物、影视娱乐,只有32.2%的大学生使用网络进行在线学习和浏览新闻。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多元、开放的虚拟世界给大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空间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变得盲目、茫然,无所适从。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新媒体的开放性对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挑战
由于媒体信息具有高度共享性,加之智能移动终端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各类涉及意识形态安全的信息会实时传播到青年群体的手机中。比如,上海元旦之夜踩踏事件。事件发生的当天,受众群体只要打开手机都能清楚、直观地了解到事态。面对此类突发事件,官方媒体能不能在第一时间说明事实真相,讲清事情原委,稳定人心,关系到政府形象、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此外,虚假的政治信息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课题组关于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的调查显示:17.3%的学生认为恶搞历史的影视负面影响最大,虚假的政治信息,比例占到15.5%。某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多渠道恶意诋毁雷锋、刘胡兰等英雄人物,击垮国民的民族精神信仰、颠倒历史、毁坏英雄历史人物在学生心中的榜样形象,迷惑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严重地污染了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对青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新媒体的即时性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学环境提出挑战
调查显示,67.5%的新生和71.2%的高年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对自己的思想没产生多少影响。多数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较弱,很难引起学生认同。由于部分教师自身知识储备跟不上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节奏,对于本学科领域出现的新观点、新思维理解不到位,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关于价值观扭曲的问题、现象不能及时分析。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不紧密,这就会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那些不能紧跟时代、未能及时了解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规律的教师的教育教学主导地位逐步减弱。
(三)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心理环境带来挑战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第二场所,网络中各种舆情主题的争执都可能第一时间内被网络无限放大,真实的消息很可能被扭曲。网络舆情主题的社会敏感度和大学生思想状况呈现正相关,敏感度越强,大学生的思想内心震撼感越强,发表极端言论、做出极端行为的可能性越大。由于大学生心智处于成熟和不成熟的边缘,知识储备不完善,分析问题的能力欠缺,崇尚个性化话语,追求所谓的“任性”,随着网络主题的深入,渴望获得存在感的大学生群体对热点、焦点问题异常敏感。他们热衷于表现自我、积极发表言论,容易对“意见领袖”的观点产生认同感,这种活动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混乱。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第四次会议时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2]。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都需要作出改变和调整来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发展,在坚持传统教学模式优势的基础上融入新媒体的新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既是大势所趋,又是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
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3]新媒体的兴起给大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大学生更多倾向于新媒体形式的学习、生活、交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新媒体的浪潮中找准切入点,因势引导学生,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
1.有效传播主流声音,掌握主动权、话语权。微媒体时代,智能手机及应用软件客户端的发展满足了青年“以秒为单位”了解最新资讯的心理,刷微博、刷头条、刷朋友圈已成为青年群体的生活习惯,青年群体的生活已被手机绑架,普遍存在严重的网络、手机依赖症。面对随时随处可获取的大量良莠不齐的实时新闻,教师或者相关部门在新媒体时代想要控制信息的传播扩散、放弃对学生的正面引导都是不可能的,也是行不通的。被动消极地听之任之,任由事态的发展这种做法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快速信息时代,只能让形势变得更加不可控。思想政治教育宜疏不宜堵。对此,在权威多元化的时代,教师群体要积极适应新媒体环境,积极应对新形势、新问题,牢牢把握住对青年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引导的主动权、话语权。对于网络上新出现的热点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旗帜鲜明地在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上主动发声,主动出击,积极掌握主动权。主动弘扬主旋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占领新兴舆论阵地,掌握舆论主动权,利用主流媒体阵地有效传播主流声音。
2.占领宣传制高点,牢牢把握主导权。信息网络时代,“90后”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群体,在网络信息的冲击中他们的关注点日趋浅显化、大众化、碎片化。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新媒体舆论的主导权,占领宣传制高点。具体来说,在教学中,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研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融入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重点加强深入理解、体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实时了解掌握学生群体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实际形势及社会热点认真备课,在话题选择、案例分析、理论内容方面符合大学生的思维习惯方式、接受心理和成长的特点,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多角度、多视野传授相关理论,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同时,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模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感染力高、凝聚力强的特点借助微媒体旗帜鲜明地在大学生中开展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3.让网络文化融入大学文化,牢牢把握引导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就需要转变教学用语。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体系应多多借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风”“文风”,少讲套话、空话、“门外话”,多讲一些真话、实话、“家常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克服惯性思维和传统灌输式教学手段的不足,运用“微时代”的“微语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消除学生对老师的“刻板”印象,用接地气的课堂话语把习总书记的思维方式、真挚感情、爱民情怀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入耳、入心、入脑,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学习到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做到真懂、真信、真用。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方式应多样化、时代化,其语言特点、文风要与大学生的兴趣点相吻合,把深奥的理论知识变为集图片、视频为一体的网络信息,做到在庞杂信息量和便捷的搜索方式下教学内容能够站得住脚。这种丰富多彩的、无代沟的交流方式不仅减少了学生对教师的抗拒感,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进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功能。
(二)构建全新网络平台,完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1.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微平台的建设。制定长远的规划,致力于开发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应用软件,积极主动地开设校园公众微信号、微博,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广泛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期评选出省级示范性优秀网络宣传平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德高望重的大师资源,设立网络课堂,最大限度地延展思政教育的时空维度。同时还需配备专业的信息发布队伍。“线上”“线下”同时设立专业的信息收集队伍。“线上”侧重于在学校官网、论坛内培养意见领袖,在广大教师学生中选拔、培训一支理想信念坚定、甘于奉献、政治敏锐性强的校园网络管理队伍。“线下”建立“学校—校团委—学院—团委—学生会”为一体的立体信息网,充分发挥党团员在网络舆论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2.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队伍的建设。高校花大力气,加大资金、技术的支持,切实建设一支由高校领导、学科建设带头人、优秀导师、教学名师、辅导员、优秀学生骨干、班干部组成的团队,发挥他们在校园网络平台的“意见领袖”作用,定期组织关于新技术、新手段应用的教育培训,提升“意见领袖”的媒介素养,克服本领恐慌。此外,要加强教育者的能力素质,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教育者所了解的知识不仅要精,还要广,因为只有教育者深刻了解某个问题后,才能系统地给学生传授知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用真情把授课上升到立德树人的层面。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主要是以文字呈现,凭借大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自己就可以知晓课本的知识,但所起到的效果也仅仅是处于了解表面意思的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工作是通过情感的传达让生硬的知识变成活的灵魂。“亲其师,信其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学生促膝长谈,开展心灵养护工程,及时发现、解决学生思想方面的问题,以身作则、情感育人,在同学生进行朋友般的谈话交流中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三)加强校园网络监控,全面优化高校网络环境
1.建设网络舆情监控机制,优化校园舆论环境。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高校要全面建设由党委领导、职能部门协调、学院具体负责、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积极主动地去处理问题;深入把握、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出一套带有本校自身特点的关于网络舆情研判、监控、预防、引导方面的机制。全面建设高校网络信息的应急机制,及时处理好学校的网络性突发事件。同时,加强高校教育舆情实时监测的信息平台建设,争取在第一时间了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表达出来的集中性的思想动态。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班委、学生自律委员会等学生组织的作用,多管齐下,形成全员育人的网络机制。
2.强化网络平台把关人机制。库尔特·卢因所提出的“把关人”(gatekeeper)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把关人,他所传播的信息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者把关人的价值标准才能进入传播渠道。网络作为大学生的第二个“生存空间”,高校要进一步规范完善校园网络媒体的监管执行制度,积极引进相关技术设备,实时监控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数据的传送。严格审核传播扩散的新闻、舆论,对于不良的信息、谣言,网络监控部门要积极发挥把关控制作用,及时予以屏蔽过滤,净化高校内部网络空间。
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应该受到重视。新媒体时代,合理充分利用新媒体改变高校的培养教育方式,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戴森.太阳、基因组与互联网:科学革命的工具[M].覃方明,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7.
[2]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强调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EB/OL].[2015-11-26].http:∥culture.gmw.cn/newspaper/2014-08/20/content_100110341.htm.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
[收稿日期]2016-03-16
[作者简介]杨波(1957-),男,山西壶关人,太原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6-0080-04
The Optim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Media Age
YANG Bo,QIN Qi
(Educational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2015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山西省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分析研究”(2015ZSSS2001)之阶段性成果。
秦琪(1992-),女,山西汾西人,太原科技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