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2016-04-13李洁
李 洁
(山西医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李洁
(山西医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1)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党中央越来越重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五位一体”之中。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却是我国生态环境面临污染严重、资源约束趋紧和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和问题,生态保护迫在眉睫且任重而道远。文章从意识、技术、管理和法律四个层面探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现状和问题;建设路径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6.006
我国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5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个一百年”目标,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之步,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关键举措。围绕这“两个一百年”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其中特别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不仅适应了当前国际发展的需要,更回应了解决国内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消耗严重现状的要求。对“五位一体”总布局内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时间最晚;就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感受而言,生态文明建设又迫在眉睫。生态文明建设既然是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全局性问题,那么本文就来探析这一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聚焦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依法治国,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道路兼具法制保障;2015年5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则是当前和今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包含必须坚持绿色发展,这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突显了党和国家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实际工作中,环保部在全国成立了六个督察中心作为区域派出执法监督机构,负责辖区的环境执法督查工作,并取得切实成效;2015年审计署启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标志着探索并逐步完善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自然资源的资产管理制度。
从顶层设计和实际工作来看,我国近些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同时我们必须承认现实中生态环境现状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仍然突出,长期积累形成的旧体制积重难返,我国依然面临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约束趋紧和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
(一)环境污染严重
雾霾、PM2.5等新词这两年越来越多地被人民群众所了解和熟知,严重的大气污染已深刻影响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全面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4)》中指出:作为我国首都的北京,其公平指数在国际城市中排名最高,但生态问题却成为短板,生态指数排名倒数第二,存在环境远未达标、污染极其严重等问题。除大气污染外,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着噪音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由此引发的“环境病”正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成就背后是原有环境污染问题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出现,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这三十多年间集中出现。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又转移不出去,因此更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
(二)资源约束趋紧
在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中,我们依靠资源和能源的高消耗、过度消耗来加速经济发展,如今此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原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6.4%和66.5%,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一。”[1]
中国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问题,首先是由于我国资源虽然绝对数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却不足,这种资源禀赋的不优越,与人口众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其次是由于我国科技水平不高导致的资源利用率低;再次是由于现有传统资源,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或者可再生,但其形成过程的漫长无法满足人类的需要而体现出的稀缺。与传统资源相比,新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而我国在此方面却严重滞后。
(三)生态系统退化
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生态系统,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在不断加剧。森林植被减少、荒漠化、土地沙化、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危机等,都是当前我国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的表现。
上述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现今必须探究改善生态环境、增进生态红利的路径。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途径隐藏于其形成依据之中。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和问题中的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约束趋紧和生态系统退化而言,其形成并非由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包括生态意识薄弱、经济结构落后、制度保障欠缺等在内的综合性原因造成。因此本文也将从这几点出发探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意识层面
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直接决定了其对自然的态度和采取的行为是否正确。近代工业革命下,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出现偏差,将人的需要摆在第一位,自然继而成为人类的附属、为人类所支配。这种意识层面认识的错误与迫切发展生产力结合,造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对立的“唯经济发展”理念,并导致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畸形经济发展。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观至关重要,而正确意识的形成又与宣传和教育密不可分。
从社会宣传看,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需要社会的大力宣传,政府和新闻媒体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加大主流媒体对生态文明问题的关注。同时,根据公众获取生态文明信息渠道的变化和不同,相关部门应该做到有的放矢、精准传播。就全社会而言,我国需要在传统媒体外,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就不同年龄公众而言,媒体在宣传的内容和形式上要有所差异。
从学校教育看,在全社会宣传生态文明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对在校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因为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接班人。对在校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提高其对生态问题的重视,从内心坚定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首先,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将生态保护的理论内容和实践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其次,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对学生进行有关生态的专项培训和辅导,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知晓度和践行度;再次,适应互联网通信的发展,通过网络、微信等途径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技术层面
邓小平1983年在同胡耀邦等人谈话时强调:“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2]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可以应用到生态破坏的修复中去。然而,对已破坏的生态尽可能用现有科学技术去修复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途径,但其治标不治本。自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生态系统的根本改善还是要以自然恢复为主,这就要求人类停止破坏自然,发展经济和科技时考虑环保因素,未来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必须走环保之路。
政府和社会组织制定产品的严格环保指标,并对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监督和奖惩,逐步淘汰落后危害产品,推广环保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例如,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是全国推进节能减排的战略工作,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对高效节能产品进行推广和应用,现在已经实施了高效照明产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
(三)管理层面
环保部2014年公布的《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中70.7%的受访者认为,“美丽中国”建设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和环保部门。公众对政府环保工作的期待,要求对现有的环保管理工作进行改革。
一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考核评价体系主要看经济是否增长,GDP是主要指标;现在虽将生态自然资源的审计也纳入考评体系之中,但经济指标的优劣依然是各级政府最为关心的任务,生态保护则成为经济考核过关后的“锦上添花”。要真正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将生态自然资源的考核放在必须和重要的位置上,在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的基础上,向全国推行,特别是对生态赤字较大的地区进行重点考核和审计,立促真抓实效,倒逼领导干部转变“唯GDP”的政绩观。
二是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处理不当既有落后的生态意识影响,更与经济结构不合理相关,环境污染、资源约束趋紧背后是高能耗、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我国虽有所借鉴,但受制于落后的经济水平和后发国家加速发展的需要,事实上也没有根本摆脱这种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密切联系的系统工程,放任代表传统经济的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的落后企业肆意发展是无法达到天蓝地绿水清目标的。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需要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扶持污染小、甚至零污染的高新技术发展。
三要规范企业行为。生态破坏的责任主体是企业,可以通过经济手段调节和规范企业行为,排污权交易就是这样一种通过经济交易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生态目的的方式。在实施排污权交易下,企业为提高自身经营利润会尽可能减少排污,这样不仅不被罚款,反而还能获得收益,企业减排有了内生动力,整体区域内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稳中有减,污染治理由过去的政府强制行为变成企业自主经营决策的一部分,有利于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四)法律层面
制度具有深层次性。邓小平同志就曾讲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3]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也不能单靠道德进行约束,必须走制度化道路,而制度中又以法律制度为重点和核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这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福音,生态保护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和完善。从有法可依的角度看,我国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增修生态保护法律,避免侵害行为发生后的无力回击;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角度看,我国需要加大环保执法人员的违规成本和代价,推动生态保护的顺利进行。
习近平2005年就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后,党和政府适应新形势变化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些都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寻求这对矛盾的统一性。而这对矛盾的解决途径正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路径,那就是从意识层面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技术层面修复已破坏的环境,推广发展新型环保产品;从管理层面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体系、调整不合理经济结构、规范企业行为;从法律层面增修生态保护法规,加大违法违规的成本和代价。
[参考文献]
[1] 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2013(24):3-4.
[2]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增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1.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收稿日期]2016-03-31
[作者简介]李洁(1986-),女,山西霍州人,山西医科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C913;F1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6-0025-03
Path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LI Jie
(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CollegeofShanxiMedicalUniversity,Taiyuan03000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