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水流域戏曲中的三国戏

2016-04-13

关键词:汉剧三国演义三国

王 建 科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汉水流域戏曲中的三国戏

王 建 科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三国戏的研究成为三国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元明杂剧和传奇,对地方戏的研究较为薄弱。汉水流域是三国文化和三国故事形成和传播的重要地理空间,产生和流传着大量的三国戏。学界尚未有论著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流经陕、豫、鄂的汉水流域剧种众多,三国戏主要出现在汉剧、湖北越调、汉调二黄、汉调桄桄等剧种之中,现存剧目和剧本90余种。剧作主要由小说《三国演义》故事改编而成,亦有改编自元明杂剧、明清传奇和民间传说的戏曲剧目。戏剧活动一方面扩大了“三国”故事的传播和互动,另一方面重写中融入了地域和时代的特色。

汉水流域; 三国戏; 汉剧; 湖北越调; 河南梆子; 汉调桄桄; 汉调二黄

戏剧与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三国戏与小说《三国演义》的成书与传播亦相随相伴。金院本和元杂剧中有许多三国戏,元代出现了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这些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素材之一;小说成书之后,传奇、杂剧、地方戏中的“三国戏”大量出现,对三国故事和三国文化在中国社会,特别是在民间的传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中著录的三国戏有150余种[1]53-86,基本上《三国演义》的每一回均被改编为三国戏;据沈伯俊主编的《三国演义辞典》统计,三国戏的京剧剧目为245种,川剧剧目为99种[2];河南省戏剧研究所编的《豫剧传统剧目简介》收录豫剧三国戏79种。三国戏可以分为小说《三国演义》产生前三国戏和《三国演义》产生后三国戏。前者为《三国演义》成书的重要素材,后者成为三国叙事的重要传播渠道。20世纪20年代起,三国戏的研究成为三国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专家学者们对三国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元明杂剧和传奇,对地方戏的研究较为薄弱①近百年来,文史研究者对三国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自1922年胡适发表《三国演义考证》至2010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三国戏论著大约有220余篇(部),主要集中于三国戏文献研究、元代三国戏研究、明清传奇、杂剧、京剧和其它地方戏中的三国戏研究等方面。王平《三国戏与三国演义的传播》,载《齐鲁学刊》2005年第6期;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王平《明清小说传播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参见许勇强、李蕊芹《近百年三国戏研究述评》,载《戏剧文学》2011年第7期。;而对明清地方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京剧、川剧中的三国戏之研究。汉水流域是三国文化和三国故事形成和传播的重要地理空间,产生和传播着大量的三国戏。但迄今为止,学界尚未有论著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笔者欲借助文学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某些视角,检索汉水流域的戏曲资料,梳理该流域三国戏的创作、改编和演出、传播情况。

一、 陕南一带的三国戏

陕南的汉中、安康一带是三国故事的重要发生地和传播地。特别是汉中三国遗址众多,勉县有诸葛亮墓和全国最早修建的武侯祠,有重要的古战场定军山和天荡山。陕南艺人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之语,此处的“三列国”就是指三国戏和春秋列国戏。“官方及民间的三国崇拜催生了汉中三国戏的繁荣,让三国戏成为汉中地方戏中最受欢迎的一类戏剧。”[3]30陕南汉中、安康和商洛一带的三国戏主要保存在汉调桄桄、汉调二黄和秦腔等剧种之中。

《白门楼》,又名《水淹下邳》,汉调桄桄传统剧目[4]70。故事见《三国演义》第16回以及第19回。《陕西省传统剧目汇编·汉调桄桄》第1集收辑有张庆云、陶隆富口述抄录本。

《许田射鹿》,又名《青梅煮酒论英雄》,汉调桄桄传统剧目。故事见《三国演义》第21回。《回荆州》,又名《刘备过江》,汉调桄桄传统剧目。《张松献图》,汉调桄桄传统剧目。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中,此剧做展览演出,获得荣誉奖。汉调二黄也将此剧作为保留剧目。

《临江宴》,又名《单刀赴会》,汉调桄桄传统剧目。故事见《三国演义》第66回。《临江宴》1960年长安书店出版此剧本。《孟德献刀》,汉调桄桄传统剧目,陈显远根据《三国演义》故事创作而成。此剧中,曹操被塑造成一位正面人物,1958年,长安书店出版此剧本[4]80。

《天水关》,又名《收姜维》,汉调二黄传统剧目。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93回,越剧也常演此剧,并流传甚广。《三闯辕门》(有口述抄录本),汉调二黄传统剧目[5]70,91。《东风船》,孟学范创作,1965年陕西日报出版此剧本。《回荆州》,又名《龙凤配》,汉调二黄传统剧目。《取成都》(有口述抄录本),又名《刘璋王让位》、《夜战马超》,汉调二黄传统剧目。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65回。《过巴州》(有口述抄录本),又名《夜过巴州》、《收严颜》,汉调二黄流行折戏。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63回至64回。《战宛城》,汉调二黄流行剧目,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16回。其中曹操和绣嫂“滚帐”情节,因其低俗性,建国以后的演出没有了此情节。《铁龙山》(有口述抄录本),又名《姜维探营》,西皮二黄兼有,汉调二黄传统剧目,商洛、安康有剧作存留[6]75。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109回。《张松献图》(有口述抄录本),汉调二黄传统剧目,是安康等剧团常演出的剧目之一。《滚鼓》(有口述抄录本),西皮,汉调二黄传统剧目[5]77。《江油关》,西皮二黄兼有;《走麦城》(有口述抄录本),西皮二黄兼有。

《下宛城》,二黄传统剧目,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16回。《长坂坡》(有口述抄录本),二黄传统剧目。故事源于《三国演义》第41至42回。《《祭江》(有口述抄录本),西皮二黄兼有;《探营》(有口述抄录本),西皮二黄兼有;《天水关》(有口述抄录本),西皮二黄兼有;《哭祖庙》,西皮二黄兼有;《骂王朗》,西皮二黄兼有;《受禅台》,西皮二黄兼有。《盘貂》(有口述抄录本),汉调二黄传统剧目,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空城计》,二黄传统剧目,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95回,山阳剧团保留剧目。《挡曹》,又名《火烧战船》,二黄传统剧目,故事取材于《三国演义》。《捉放曹》(有口述抄录本),二黄传统戏,故事取材自《三国演义》。《取长沙》,二黄传统剧目,山阳、镇安剧团上演过此剧。《失空斩》(有口述抄录本),二黄传统剧目;《葫芦峪》(有口述抄录本),二黄传统剧目;《取东川》(有口述抄录本),二黄传统剧目。《群英会》,二黄、秦腔传统剧目。《击鼓骂曹》(有口述抄录本),二黄传统剧目;《荐诸葛》(有口述抄录本),商洛、安康存有二黄传统剧目[5]90。

《貂蝉》,二黄、秦腔、曲剧等传统剧目。《蒋干盗书》,二黄、秦腔传统剧目。《反长沙》,秦腔传统剧目[6]92。《吕布戏貂蝉》,秦腔二黄传统剧目[6]94。《定军山》(下,西皮),二黄、秦腔传统移植剧目。《美人计》,又名《回荆州》,二黄传统剧目。《救凌统》、《柴桑关》、《马超哭头》,秦腔传统剧目,商洛、安康等剧团上演[5]90。《取西川》、《取荆州》、《出隆中》、《卦铺》、《芦花荡》、《挡将》、《祭灵》、《借箭》、《借东风》、《赵云表功》、《换将》、《虎牢关》等均为汉调二黄传统剧目。

《反西凉》、《出五关》、《白马坡》、《斩郑文》、《献貂》、《伐孙策》、《华容道》、《辕门射戟》、《红逼宫》、《赵颜求寿》、《盗书》、《苦肉计》、《落凤坡》、《荆州堂》、《徐母骂曹》等均为西皮剧目,且都有口述抄录本。

安康一带流传的《三江口》、《甘露寺》、《葭萌关》、《柴桑口》、《麦亭宴》、《火烧连营》、《淹七军》、《白帝城》、《白逼宫》、《借赵云》、《凤仪亭》、《乔府求计》、《挑袍》、《截江救主》、《单刀赴会》、《左慈戏曹》等汉调二黄传统剧目,尚无口述抄录本。[5]90-91

《大报仇》,又名《伐东吴》,秦腔传统剧目。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82回至85回以及《三国志·蜀志·先主刘备传》。1980年陕西省文化局《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24集,收录唐玉柱口述《大报仇》剧本。[7]146

《白逼宫》,又名《衣带诏》、《血待诏》、《三拷吉平》,汉调桄桄传统剧目。故事取材于《三国演义》第20回至24回以及《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此剧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常唱不衰,现存1959年陕西省文化局《陕西传统剧目汇编·汉调桄桄》第6集,为张庆云口述《血待诏》本。

《回荆州》,故事见于明代《绵车记》及《三国演义》第54至55回。又名《女别母》、《诸葛撑船》、《三气周瑜》。西府秦腔传统剧目。1955年长安书店出版由王绍猷改编的《回荆州》本,1981年陕西省文化局《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28集收录《回荆州》。

《过巴州》,故事取材于《三国演义》第63至64回,又名《收严颜》、《两张飞》与《夜过巴州》。汉调二黄传统剧目。1961年陕西省文化局在《陕西传统剧目汇编·汉调二黄》第7集中收录山鸣岐口述本。

《借赵云》,又名《北僻借赵》、《徐州解围》等,老腔传统剧目。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11回。西府秦腔也有此剧目。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收有抄本。

《许田射鹿》,又名《青梅煮酒论英雄》,汉调桄桄传统剧目。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20回至21回。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有抄本。

《张松献图》,又名《献地图》,汉调二黄传统剧目。故事取材于《三国演义》第64回。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有抄本。

《黄鹤楼》,故事见于元代《刘玄德醉走黄鹤楼》杂剧,清代无名氏的《黄鹤楼》传奇以及郑瑜《黄鹤楼》杂剧。秦腔传统剧目,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有仓留芳村存本[7]206。

《葫芦峪》,又名《六出祁山》、《脂粉计》、《上方谷》与《火烧葫芦峪》,秦腔传统剧目,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有抄本。[7]212-213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103回。1949年以后,一般不演全本,只演《拜台》一折。

《鼓滚刘封》,又名《战山》、《蝎子山》、《鼓滚山》,同州梆子传统剧目。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67回。1961年陕西省文化局《陕西传统剧目汇编·同州梆子》第1集中收录王赖赖口述本。[7]216《战宛城》,汉调二黄传统剧目[7]444,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16回。《反长沙》,秦腔传统折子戏。[7]438

二、 襄阳南阳一带的三国戏

湖北越调为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鄂西北一带。汉水的襄阳与老河口之间的一段,俗称“襄河”,这一带以唱越调出名,故又称“襄河越调”。又因唱腔高亢,尾音翻高,也称“高腔越调”。湖北越调的形成时间,尚无文字资料可考。从唱腔、剧目等方面考察,湖北越调与山陕梆子和汉剧西皮关系较为密切。老艺人胡金山等人说,相传明末李自成属下秦陇子弟屯聚襄河一带时,以山陕梆子(主要指同州梆子)为军戏,随军演唱,后与当地语言及民间音乐结合,逐渐演变成湖北越调。①参见闫俊杰、董治平主编《襄樊市戏曲资料汇编》,内部资料,据题词推测1987年印刷,第61页。此说有一定根据。清乾隆十三年(1748)修纂的《商南县志》卷一“道路”,记有陕南经河南内乡、淅川、邓县通往襄阳府(治今湖北襄樊)老河口、襄阳、樊城等地的水、陆交通,为陕、鄂间粮食、布匹、百货的商贸通道。

襄阳湖北清戏演出《关公训子》、《南阳关》、《挑袍》②闫俊杰、董治平《襄樊市戏曲资料汇编》,内部资料,第12页。。一些戏班的名角擅长扮演三国戏。嘉庆年间,襄阳城南康家埂箱主康宗的祖辈就举办了康洪兴班,康洪兴班为襄樊最早的汉戏科班。戏班中有一个名角贺德贵,他喜欢演三国戏,特别擅长演吕布、周瑜的戏,如演出《白门楼》、《凤仪亭》、《三才阵》、《芦花荡》、《借箭打盖》、《黄鹤楼》、《汜水关》、《临江会》等三国戏。贺德贵为湖北南漳县武镇人,出生于1828年前后,唱戏不用水纱,演出《三才阵》与武汉的路子基本相同,修书时吹牌子。襄阳康红班的柯花脸,主要扮演二净,三国戏《取东川》、《斩雄忠》经常出现在他的戏单中。①闫俊杰、董治平《襄樊市戏曲资料汇编》,内部资料,第29页。

湖北襄阳一带的三国戏有《三结义》、《献貂》、《凤仪亭》、《辕门射戟》、《古城会》、《祭东风》、《定军山》、《扶汉图》、《空城计》等37种(含本、出戏)。襄阳南漳武镇汉戏班常演剧目中有三国剧目20多本,主要的有《三请诸葛》、《出师表》、《张飞咬膀》、《辕门射戟》、《盘貂》、《白门楼》、《截江》、《挑袍》、《取成都》、《骂王朗》、《舌战群儒》、《临江会》、《芦花荡》、《失空斩》、《胭脂水粉记》、《乔府求计》、《哭牌》、《兴汉图》、《天水关》、《张松献图》、《哭祖庙》、《孙夫人祭江》等。②闫俊杰、董治平《襄樊市戏曲资料汇编》,内部资料,第39页。谷城庙滩汉戏魏鼓班经常演唱的剧目中就有许多三国戏,如《捉放曹》、《禅林寺》、《白良关》、《破洛阳》、《描容》、《扫松》、《收姜维》、《取成都》、《战长沙》、《取荥阳》、《芦花河》、《刘备招亲》、《诸葛亮吊孝》、《芦花荡》、《讨荆州》、《兴汉图》等;班主詹文仕的拿手好戏是《捉放曹》(三国戏)、《雁门关》、《白良关》等,这一个戏班十大行当齐全,唱的大多是万字以上的大本戏,因此也叫“万子班”。③闫俊杰、董治平《襄樊市戏曲资料汇编》,内部资料,第41页。詹文仕的围鼓班起初只是自娱自乐,后来逐步发展到为商家开业、绅民祝寿、婚丧嫁娶而进行庆祝活动。“一般祝寿时唱《打金枝》等。过喜期(娶媳妇)唱《刘备招亲》、《兴汉图》等。逢丧事多唱《讨荆州》、《芦花荡》、《诸葛亮吊孝》、《描容》之类的悲剧。”④闫俊杰、董治平《襄樊市戏曲资料汇编》,内部资料,第42-43页。襄阳宜城汉戏万字班喜爱演唱三国戏,先后扮演的有《讨荆州》、《兴汉图》、《打鼓骂曹》、《乔府求计》、《天水关》、《临江会》、《探军营》、《借东风》、《取荥阳》、《取成都》、《收姜维》、《当阳桥》、《走马荐诸葛》等13个剧目。

湖北越调是流行于鄂西北汉水中上游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由于其主要流行地区在谷城、光化、襄阳县(清代、民国时)一带,又因汉水流经的这一段水路俗称襄河,故又名为襄河越调。湖北越调行当齐全,剧目众多,著名艺人辈出,流行地域广泛。湖北的上五府(襄阳、郧阳、荆州、宜昌、恩施)和下五府的安陆、德安(府治在现在的钟祥),以及豫西南的南阳、邓县、唐河、陕西东南部的白河等地均有它的足迹。湖北越调的班社大多集中在汉水流域的谷城、光化、襄阳一带,清代咸丰年间就有十二、三个班社,并且规模较大。著名艺人李友元(1872-1947)擅长的戏中就有《水战曹操》、《李逵摸鱼》等武功戏。周连成(1874-1931)的拿手戏是《三结义》、《辕门斩子》等,特别擅长演关羽,素有活关公之称,许多老观众说:“周连成唱关公从来不打脸,一声吼出,能由白脸变成红脸。”⑤闫俊杰、董治平《襄樊市戏曲资料汇编》,内部资料,第61-74页。据不完全统计,襄阳一带湖北越调中的三国戏有40余种,如《战熊虎》(折戏),亦为《三结义》之一折;《三结义》(本戏),演叙刘关张结义故事;《收貂》(出戏),王允收貂蝉故事;《献貂》(出戏),王允设计献貂蝉分别给董卓和吕布,除董卓故事;《凤仪亭》(本戏),董卓、吕布中王允美人计的故事;《三才阵》(出戏),袁术与刘备争战,吕布从中和解的故事;《辕门射戟》为《三才阵》之别名;《斩吕布》(出戏),曹操杀吕布、陈宫故事;《白门楼》为《斩吕布》之别名;《下宛城》(本戏),张绣大败曹操的故事;《战魏桥》(本戏),曹操割须弃袍的故事;《盘貂》(出戏),曹操设美人计诱降关羽,关羽月下盘问貂蝉的故事;《挑袍》(折戏),关羽听说刘备的动向,辞别曹操而曹操不见,关羽挂袍辞曹的故事;《古城会》(出戏),关羽张飞兄弟相会的故事;《荐诸葛》(折戏),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故事;《马跳檀溪》(出戏),蔡瑁欲害刘备,刘备骑马跳檀溪脱险的故事;《汉阳院》(出戏),刘备兵败,走襄阳哭祭刘表的故事;《长坂坡》(本戏),赵云救阿斗的故事;《祭东风》(折戏),诸葛亮南屏山借东风的故事;《龙凤配》(出戏),刘备赴东吴招亲的故事;《讨州战荡》(出戏),诸葛亮与周瑜斗智,三气周瑜的故事;《取成都》(出戏),刘璋投降刘备,刘备取成都的故事;《葭萌关》(出戏),张飞在葭萌关战马超,马超降刘备的故事;《查白河》(出戏),关羽巡查白河,准备破曹的故事;《水擒庞德》(出戏),关羽利用汉水大破曹兵的故事;《水淹七军》为《水擒庞德》之别名;《征华夏》(本戏),关羽镇守襄阳,斩庞德的故事;《截江》(折戏),赵云截江救阿斗的故事;《乔府求计》(出戏),鲁肃求计于乔府的故事;《扶汉图》(出戏),诸葛亮等扶刘备登帝位的故事,亦名《兴汉图》;《飞虎山》(本戏),马岱招亲,与马超对抓的故事;《对金抓》、《收马岱》为《飞虎山》之别名;《滚鼓》(出戏),张飞计杀刘封的故事;《白帝城》(出戏),刘备兵败,临终托孤的故事;《刘备托孤》为《白帝城》之别名;《祭长江》(出戏),孙夫人祭刘备,投江殉夫的故事;《空城计》(出戏),诸葛亮城楼弹琴,以空城吓退司马懿大军的故事;《天水关》(出戏),诸葛亮收姜维的故事;《铁笼山》(本戏),姜维伐魏,兵败铁笼山的故事;《红逼宫》(出戏),司马氏逼宫的故事。湖北越调中的三国戏基本囊括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叙事。

河南是戏曲大省,三国戏编演甚为丰富。据统计,河南豫剧中的“三国戏”就达79种[8]。河南南阳地区位于河南西南部,区域内的河流汇入汉江。这一地区流行南阳越调(或称西路越调)、汉调二黄、宛梆(南阳梆子)、曲剧、豫剧和京剧、罗戏等剧种。这些剧种中演出多本三国戏,如南阳越调《卧龙自贬》(新编历史剧),剧演诸葛亮出祁山,马谡失街亭,北伐失败事;《诸葛亮吊孝》(越调),周瑜忧愤而死,诸葛亮前往吊孝的故事;《收姜维》(越调),诸葛亮探知姜维是一个智勇双全、孝义无双的贤将良才,通过种种办法,收服姜维。南阳的一些演员专演三国戏,他们的出名与他们塑造的三国人物形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马富才(1873年生),南阳西峡人,能熟练地背出一百余出本头戏,演出二百多个剧目,在舞台上可以扮演、塑造关公、诸葛亮、庞统等三国人物形象,由于他的表演惟妙惟肖,塑造人物栩栩如生,人们称他为“活关公”、“活诸葛”。20世纪30年代,马富才的越调戏班在开封演出《单刀会》、《战长沙》、《诸葛亮祭灯》、《空城计》、《收姜维》等三国拿手好戏,观众叹为观止,称其演技精湛。[9]80-127史道玉(1906-1982),南阳邓县人,13岁开始学习唱越调,主攻小生,兼习武生,后转习须生,演唱的代表剧中就有《三气周瑜》、《孔明祭灯》、《蝴蝶梦》等。

南阳有二黄班,清末还处在盛期,南阳有久已成俗的演出场地;有不少名伶,在河南、湖北都有一定的影响。南阳二黄与湖北汉剧和陕西二黄有联系,又有所区别:湖北的汉剧是湖广韵湖北方言,易上韵;南阳的二黄是中州韵河南方言,咬字重,深含着地域的差异;南阳二黄与陕二黄(汉调二黄、山二黄)在唱腔旋律及唱法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南阳二黄的主要三国戏剧目有:《捉放曹》、《芦花河》、《祭江》、《蒋干盗书》、《张松献图》、《定军山》、《群英会》、《芦花荡》、《辕门射戟》等。南阳二黄的班社除在南阳境内演出外足迹还涉及周口、信阳等城镇,甚至远达湖北、陕西等省。二黄能够在南阳得到迅速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南阳艺人敬戏如神、苦练戏艺的精神,使其演技精湛;第二,南阳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戏曲生态,南阳人扶植关爱二黄,百姓群众喜爱和支持戏剧艺术的发展,因而使得南阳有三多:学校多、戏班多、寺庙多;第三,南阳善于吸纳外来的艺术形式,并且南阳人拥有“土好能养人,人好不欺人”的好名声,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戏曲艺人来此传播和发展戏曲艺术。南阳汉调二黄的传统剧目有一千多个,保留下来的也有四百多个,经常演出的大多为历史演义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剧目,其中较多的为列国戏、三国戏和唐宋戏;经常上演的三国剧目有《凤仪亭》、《白门楼》、《黄鹤楼》、《击鼓骂曹》、《三气周瑜》、《芦花荡》、《空城计》等。南阳的一些二黄社班和演员擅长演三国戏,清光绪年间南阳淅川郑家河有“秀”字二黄戏班,其中郑秀文、黄秀仁等最为有名。南召县皇路店核桃园彭西堂供养二黄科班一台,三国戏《长坂坡》、《芦花荡》、《空城计》、《困麦城》等是其拿手剧目。二黄社班的许多知名演员以演出三国戏的关羽而闻名遐迩,如南阳方城“福”字班的周德昌、赵庚辛等,周德昌因扮演关羽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而被称为“活关公”。南阳方城人赵庚辛出生梨园世家,酷爱戏曲表演,艺术造诣精湛,他主演的剧目《凤仪亭》、《芦花荡》、《黄鹤楼》等剧作轰动武汉、南阳。南阳唐河人李三镇痴迷戏曲艺术,善演三国人物,在《定军山》一剧中饰演老将军黄忠,独创“狮子吐须”这一绝技,把老当益壮的年迈将军久经沙场、忠勇善战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10]16-18抗战后《刘备招亲》等三国剧目颇受观众欢迎。南阳县人乔彩茂一生演出二百多个剧目,扮演了许多形象性格迥异的历史人物,如曹操、张飞、司马师、司马炎、廉颇等,他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在感情,讲求在唱、念、做、打中表现人物性格。南阳县人赵怀安经常在邓县、方城、叶县等地演出,他的代表剧目中就有三国戏《凤仪亭》、《白门楼》、《黄鹤楼》、《芦花荡》等。

在南阳地区还传播着豫剧、汉剧、宛梆(南阳梆子)、曲剧、京剧等其它剧种,这些剧种中上演的三国剧目主要有《古城会》(豫剧)、《取西川》(豫剧)、《黄鹤楼》(豫剧)、《辕门射戟》(豫剧)、《取成都》(豫剧)、《芦花荡》(豫剧)、《捉放曹》(汉剧)、《扫松》(汉剧)、《定军山》(汉剧)、《击鼓骂曹》(汉剧)、《空城计》(汉剧)、《失空斩》(汉剧)、《祭江》(汉剧)、《阴平关》(汉剧)、《水擒庞德》(汉剧)、《兴汉图》(汉剧)、《收姜维》(汉剧)、《逍遥津》(汉剧)、《取荆州》(汉剧)、《芦花荡》(汉剧)、《张松献图》(汉剧)、《黄鹤楼》(宛梆)、《千里走单骑》(宛梆)、《收姜维》(宛梆)、《斩蔡阳》(宛梆)、《取成都》(宛梆)、《三英战吕布》(锣卷剧)等近30本[9]128-175,184-203。

三、 武汉钟祥一带的三国戏

钟祥、荆门、武汉一带处于汉水流域的下游,这一带是历史上三国人物的重要活动地和三国故事的发生地、传播地。以武汉、钟祥等地为中心,汉剧、楚剧、天沔花鼓和传布于此地的京剧中有大量的三国戏①钟祥市、荆门市明代属承天府、荆门州管辖(含钟祥、京山、天门、潜江、沔阳、当阳等地),钟祥市、荆门市清代属安陆府、荆门州管辖(含钟祥、京山、天门、潜江、当阳、远安等地);武汉市明代分属汉阳府、武昌府管辖(含汉阳、汉川;江夏、武昌、嘉鱼、蒲圻等地);武汉市清代分属汉阳府、武昌府管辖(含汉阳、汉川、沔阳州、孝感、黄陂;江夏、武昌、嘉鱼、蒲圻等地)。参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第66-67页,第八册第35-36页;分别为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1987年版。。杨铎先生的《汉剧传统剧目考证》收汉剧三国剧目77种,《汉剧剧目表》收汉剧三国戏剧目74种,刘小中在《湖北文史资料汉剧史料专辑》中收录汉剧三国剧目94种。②杨铎《汉剧传统剧目考证》(内部资料),武汉:武汉市文联戏剧部、武汉汉剧院艺术室1958年印刷,第48-77页;1981年,湖北省戏剧工作室重编《汉剧剧目表》;刘小中《湖北文史资料汉剧史料专辑》,武汉:湖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8年第1、2期。如《三结义》、《捉放曹》、《汜水关》(温酒斩华雄)、《虎牢关》(《三战吕布》)、《白门楼》(《擒吕布》)、《打鼓骂曹》、《群英会》(《三国志》)、《临江会》、《华容道》(《挡曹操》)、《甘露寺》(《刘备招亲》)、《定军山》(《取东川》)、《取成都》、《兴汉图》(《扶大汉》)、《出师表》、《失空斩》等。《白门楼》,载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10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辕门射戟》,又名《三才阵》,汉剧剧目,湖北越调、荆河戏与南剧也有此剧。故事取材于《三国演义》第16回。《湖北地方戏曲丛刊》收有汉剧李四立演出本,湖北越调、南剧、荆河戏也有录本,藏于湖北省戏剧工作室。《水擒庞德》,又名《水淹七军》,汉剧剧目。[11]340

三国戏《打鼓骂曹》,又名《元旦节》,汉剧剧目,湖北省其它皮黄剧种也有此剧。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23回,明代徐渭的《狂鼓史渔阳三弄》(又名《阴骂曹》)亦演此剧情,《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7集中收入李长芬演出本。[11]136

《斩于吉》,又名《火烧玉清观》或者《玉清观》。荆河戏剧目。南剧亦有此剧。故事取材于《三国演义》第29回。《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17集收录荆河戏童安勇、王新柏等的述录本。湖北省戏剧工作室藏有南剧的记录本。

《祭风台》,故事取材于《三国演义》第42至51回。楚曲剧目,与弋阳腔《刘玄德三顾茅庐》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清代汉口文升堂等刊印的《新镌楚曲十种》收录有《祭风台》,现藏于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11]183-184《三国志》,汉剧剧目,是由汉剧剧目《祭风台》演进来的,《祭风台》原来包括孔明过江、舌战群儒、激瑜激权、蒋干盗书、借箭打盖、献连环计、祭风烧船、华容挡曹等等关目,而集中表演了诸葛亮和周瑜在孙刘联合抗曹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场矛盾冲突;剧作收入《湖北戏曲丛书》第15辑。[12]1-55

《战长沙》,又名《收黄忠》,故事取材于《三国演义》第53回。汉剧剧目,清戏、荆河戏以及南剧也有此剧,故事情节与汉剧相同。《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17集有清戏本[13],湖北省戏剧工作室则有汉剧以及南剧本。

《讨州战荡》,又名《三气周瑜》,汉剧剧目,清戏、荆河戏、湖北越调及南剧也有此剧。清戏名为《芦花荡》,南剧名为《三讨荆州》与《芦花荡》。《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36集收录喻俊卿、樊春来述录汉剧本。

《取成都》,又名《让成都》,汉剧剧目,荆河戏、湖北越调以及南剧也有此剧,湖北越调目前没有见到其传本。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65回以及《三国志·蜀志》。《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34集收录有沙市汉剧团本。南剧、荆河戏录本藏于湖北省戏剧工作室。

《定军山》,又名《取东川》,汉剧剧目。[14]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70至71回。南剧、山二黄及荆河戏也有此剧。

《关羽走麦城》,京剧剧目,武汉市京剧团首演;1961年,该剧的整理本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4]143故事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5至77回。

《兴汉图》,又名《扶大汉》,汉剧剧目,湖北越调也有此剧,情节大致相同。《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1集收录魏平原校订的汉剧本,湖北省戏剧工作室藏有湖北越调录本。[15]147故事取材于《三国演义》第80回。

《祭江》,又名《别宫祭江》,汉剧剧目,荆河戏、南剧与湖北越调亦有此剧。《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4集收录有陈伯华演出的汉剧本。[16]湖北省戏剧工作室有荆河戏与南剧的录本。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84回。

《哭祖庙》,汉剧剧目,故事取材于《三国演义》第118回。南剧与荆河戏也有此剧,荆河戏名为《祭祖庙》,与汉剧大致相同,但南剧《杀子告庙》中,情节以及场次等均与汉剧有所差异。《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4集收有陈春芳演出本[16]177。荆河戏与南剧有录本藏于湖北省戏剧工作室。

三国故事是皮黄、梆子系统剧种极为热衷采用的题材,也是汉水流域戏曲舞台最为集中演叙的历史内容之一,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曹操、鲁肃、周瑜等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舞台形象。流经陕、豫、鄂的汉水流域剧种众多,三国戏主要出现在汉剧、湖北越调、汉调二黄、汉调桄桄等剧种之中,现存剧目和剧本90余种。百姓市民在三国的斗智斗勇、人生选择中接受了智慧、仁义和历史的教育,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谋略文化。武打等惊险的场面亦为百姓喜闻乐见。汉水流域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积淀的原因,三国戏耀眼剧坛。

[1]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沈伯俊.三国演义辞典[M].成都:巴蜀书社,1989.

[3]邵金金.论汉中三国戏对《三国演义》的改编[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4]陕西省戏剧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戏剧志·汉中地区卷[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

[5]陕西省戏剧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6]陕西省戏剧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

[7]中国戏曲志编纂委员会.中国戏曲志·陕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

[8]王艺生.豫剧传统剧目汇释[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6.

[9]邵晓萌,张文敏.南阳地方戏曲艺术[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10]姚寿仁.南阳市戏曲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11]中国戏曲志编纂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湖北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12]湖北省戏剧工作室.湖北戏曲丛书:第15辑[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

[13]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17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61.

[14]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14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61.

[15]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1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

[16]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4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

[责任编辑:朱 飞]

2016-06-08

2016-09-10

王建科(1961-),男,陕西洋县人,文学博士,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汉水文化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13J122);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12JZ007)

I207.37

A

1673-2936(2016)04-0040-07

猜你喜欢

汉剧三国演义三国
荆风楚韵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剧
武汉市汉剧剧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三国乱谈(1)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