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模式探究
2016-04-13孙立新王曦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沈阳110136
孙立新,王曦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非遗”传承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模式探究
孙立新,王曦晨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摘要
关键词
从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至今,国家已从多角度推动并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尤其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更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而新一代的传承人怎样能够符合老一代传承人的要求,符合时代与国家的需要是值得深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指出:“加强本土文化基因认知的自觉,尽快解决现行教育知识体系中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认知严重欠缺的现状。”因此,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进行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开发,提高和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内容进行融合,能够很好地达到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目的。祁庆福曾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存续“活态传承”,所以,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发展的角度探讨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模式是必要的。
一、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现时代需求的关系
当下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和信息交互的发达使得现时代人们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在这多元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受到国家乃至大众的青睐,然而在保护和挖掘的过程中,其传承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一)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衰退与文化自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表明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部分。那么,传统手工技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里是指人民群众为了满足物质需要和审美要求,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进行人工造物所用技能的总称,它包括器具制作、民居建筑、陶瓷、织染、金属工艺、造纸、印刷、酿造等等。
现今,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从农业鼎盛时期逐渐衰落、失传,其主要原因是与现代工业化、信息化发展的不适应,其次是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萎缩;那么,脱离了使其滋养的土壤,失去了年轻一代的兴趣和欲望则是传承衰落的根源。因此,要使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现今大众所接受,并再次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文化自觉,而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是教化。
杨永善认为:“手工艺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形态,既是一种技术,又是一种艺术,过去称其为工艺美术,而今纳入设计艺术范畴。”从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来看包含了很多艺术性极强的类别,如陶瓷、染织、刻瓷、堆绫等等。在这些技艺中,不仅仅涵盖了成熟的技术,更包含了老一辈艺人在制作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文化。所以,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着手进行变革,从年轻人开始进行手工艺文化的熏陶,通过教化认识手工艺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必要性,让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再次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滋养,让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复兴。
(二)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关系
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一直秉承以包豪斯为代表的,倡导大众化、简洁化、统一化的设计方法和教育理念,目的是使设计的产品服务于大众,其西方现代文化及设计思想影响了中国大批设计者。如今,大众审美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改变,要求产品不仅仅具有实用性,还要具有艺术性、独特性、差异性,使得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和决策者开始关注文化遗产和手工技艺。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传统手工艺传承,能够充分发挥其产学研合作能力;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纳入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利于传统手工技艺的再创造,创作出新时代的新作。这不仅使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也能够满足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和现代生活的创新需求。
设计指引生活,正如费孝通先生指出:“这些传下来的东西之所以传下来就因为它们能满足当前人们的生活需要。”现在很多“非遗项目”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染整工艺”传承人梁珠就将香云纱的传统工艺与服装品牌“诺菲妮”相结合,以至成为一个时尚的元素,渐渐走入现代人们的生活。
二、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传承方法
近年来,国内各地多所大学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专场演出和专项培训等活动。2015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多所院校举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班,目的在于更好地培养非遗传承人的审美能力。各省市积极建立“非遗”进校园传习基地,如辽宁省沈阳市2015年批准了多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目的培养新一代传承人。这些虽然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积累了经验,但一直没有能够推动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程的设置,因此,把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相关课程是我们现在努力的目标。
(一)建设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程模块制
现阶段,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设立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独立课程,可采用教学课程模块制解决,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模块、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技艺传承模块和“非遗手艺”+创新工坊模块。
1.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模块。结合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打破大学生在课堂上单方面接受知识的方式,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本科一、二年级基础理论课程中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从理论上提高艺术类学生对中国民俗、传统技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结合当地采风的教学方法即“走出去”,实地了解民俗民风,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和互动,掌握民间艺人的创作路程。通过此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头脑中打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烙印,为培养传承人奠定基础。
2.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技艺传承模块。工作室的建立是现今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有效结合工作室教学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能够更好地突出艺术设计的独特性和文化性。在此模块的应用上,一方面利用专业课的优势,结合现代生活需求和青年人的兴趣,改变并增加了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内容;另一方面突出艺术设计专业手脑结合的特点,以此提高学生兴趣和创作欲望。利用“请进来”的方法,请传承人进课堂,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继承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以便在传承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做到事半功倍。专项工作室设立的年级为本科三年级,学生可根据个人发展需求和爱好选择性进入工作室学习和研究。在工作室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为互动体验,设计内容与技艺表现相结合。首先,设立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课程,由传承人带徒弟的方式进行授课,做到口传心授,其目的使学生看到原生态技艺的特点,并完成作品;其次,由专业教师和传承人共同授课,在解决设计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手工技艺的实践将所设计的内容表现出来。学生通过这种授课形式基本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的特点,初步达到了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目的。
3.“非遗”手艺与创新工坊模块。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发展包含了几代人的审美和生活价值取向,如沈阳满族堆绫的发展不仅仅是视觉的审美,同时也包含着实用审美,这种技艺既实用又具有装饰性,所以才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因此,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将非遗手艺+创新工坊作为本科四年级教学模块,逐渐向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应用与创新研究过渡,结果形式结合学生毕业创作及大学生创新应用,目的通过此方式进一步推动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使学生能够看到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需要保护,也可以看到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课程模块的建立不仅能够打破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更贴近生活的去设计,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传承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达到文化自觉的目的。
(二)建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文化空间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形象资料的支撑。那么,文化空间的建立是学生学习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内容以及同传承人进行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是一个“活动着的资料库”。依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中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看到,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在高校建立文化空间可以说是培育非遗传承人生存土壤的一个很好方法。
1.静态传承模式。在高等院校中设立文化空间是为学生普及、了解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提供设计创作的一个重要基础平台,而这一文化空间可先以静态传承模式呈现出来,静态传承模式在国家一直是以博物馆的形式呈现给大众的。在校园中创建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将非遗技艺项目的文字资料、工艺流程、材料和传承人的作品进行展示,既可以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作的资料库,又可以对外展示宣传。在国内高校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开设了类似这种静态模式的展馆,主要内容为民俗工艺美术作品,并没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专项展示。博物馆在展陈、记录、保存、管理等方面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助于学生通过这些实物了解关于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信息。
2.动态传承模式。动态传承模式是以培训、演示和交流为主的教学互动模式。如2015年文化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计划”分别在中国美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开展起来,但此项目只是基于非遗传承人的培训,还不能满足下一代传承人的需求。因此利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现有教育资源,结合静态展馆,为传承人开辟固定交流空间,为在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搭建动态互动平台,在非遗传承人校园展示过程中进行交流学习,更能够激发青年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动态传承的目的。
静态和动态传承模式的建立使得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文化空间更为活跃。因此,通过动态模式和静态模式相结合进行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教学,会更好推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和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发展。
(三)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基地建设模式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是一个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进行保护、传承及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教学基地。
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建立传承基地,能够有效地将非遗资源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中去,可以在传承基地中建立专项工作坊,如刻瓷工坊等,学生在本科大三年级开始进入工坊,依专业的需求扬长避短进行专项研究,邀请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来校传承技艺,进行专业教学指导。如沈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设立了首批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在此基础上,借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优势,先后将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刻瓷、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傅氏锡伯族剪纸,引入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现代装饰形态创意工作室,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授课,积极创建“非遗”品牌,传承“非遗”技艺。基地建设不仅传承了原生态的技艺,同时又结合设计内容将其融入生活,因此,高校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未来创新创业发展的途径,是使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千家万户的好方法。
三、结语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培育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生存土壤,通过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传承模式研究,为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式方法。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需要不同的模式,因此通过课程模块,文化空间模块和传承基地模块的探讨和实施,在保留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为目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同时在原有形式内容的基础上进心创新,只有这样,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设计的作品才能更好地满足当下人们生活需求和独特的审美需求。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进行革新和变化,保留传统经典,将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设计方法结合,创造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手工技艺,培养符合当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才是传承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也是现今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延续。
[参 考 文 献]
[1]祁庆福.存续“活态传承”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2]杨永善.说陶论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1).
[3]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
(责任编辑:武 亮)
以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为契机,探讨打破艺术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方法,提出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建立适合传承、发展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模式,以此在高等教育人群中达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养、发展和创新的目的,提高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创作水平,推动国家文化的发展。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孙立新(1968-),女,辽宁台安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现代装饰形态创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王曦晨(1989-),女,河北卢龙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装饰形态创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现代装饰形态创意工作室引入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02140164)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6-03-17
中图分类号J50-4;G642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