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式”教学法,让品德课回归本真
2016-04-13吴惠平
文/吴惠平
“生活式”教学法,让品德课回归本真
文/吴惠平
什么是“生活式”教学法
“生活式”教学法要求在教学中尊重现实生活,重视教材中的生活情境,通过多媒体展演、语言描述、师生模拟等方法再现生活,通过生活案例、生活片段、社会实践、调查问卷等方式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品德理论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与生活世界的撞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从生活中感受道德规范的教育,让品德这一无形的东西化为有形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生活言行,并自觉地将道德规范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为什么要应用“生活式”教学法
因为《品德与生活(社会)》更贴近生活,教材中往往是只通过几幅生活画面(或者几组画面)来说明一个生活专题(这个专题往往是需要一节或几节课完成教学任务),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习惯。授课中,教师须围绕教学内容,搜集大量的日常生活资料,通过多媒体演示、师生述说、表演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运用“生活式”教学法无非是将这一教学过程梳理,整合成符合教学规律,完整有序的教学模式。当然,其他学科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生活式”教学法。
“生活式”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的联系与区别
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情景再现,展示教材内容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对教学内容的喜爱,以及学习兴趣。这一点与“生活式”教学法有相同之处。不同之处是“生活式”教学法不仅仅是展示教材内容的生活情境,还要围绕展示不同的场景,更重要的是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去践行。这就要求推崇积极向上的生活,摒弃消极不良的言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情境教学法中的“境”更偏重于“境界、意境”,是对场景的深层挖掘。而“生活式”教学法中的“情境”更偏重于场景,生活场面的表现,重在言行习惯的培养。
“生活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主要精髓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也是教育的场所”。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使学校进步,同时又帮助社会进步。“教学做合一”是实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具体任务落实的方法。生活教育强调了生活对学生的重要教育影响作用,因做而学,因学而教,教学做合一。这一理念完全符合今天的学以致用,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要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一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课程标准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因此,运用“生活式”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面向生活实际,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体验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从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生活式”教学法的教学方式
模拟式模拟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引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回忆,把现实生活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学生对所表演的内容必须是很熟悉,很贴近生活。
实践式这一模式就是让学生投入真实生活中去,动口动手去做。包括:创设实践平台;通过预习了解生活;课后作业再次体验生活。
描述式描述式是指师生通过对生活形象生动的描述,来再现生活,唤起同学们的共鸣,对美好生活的追忆。
展演式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每个学校都已经实现了班班通,多媒体在教学中普遍应用。这里的展演是指用多媒体演示生活,让学生引起共鸣,以达到教学目的。展演式包括三种方式:展演一件事全过程、展演片段、展演画面。
“综合式”教学法的方式很多,有的是相互兼容的,教学中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生活式”教学法的教学步骤
第一环节:寻找生活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寻找生活案例,进行相应的资料搜集(网络、图片、视频、文字记述等)、课前体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课前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课堂上的学习提供前提基础。
第二环节:展示生活学生展示:一是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生活内容。二是学生描述当时的生活情景。教师展示:一是多媒体展示当时的生活情景。二是教师描述当时的生活情景。
第三环节:交流生活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教材所涉及的生活。这一环节主要是客观地复述,交流自己对所知道情况的了解。
第四环节:评议生活此环节是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所涉及的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一环节重在发表自己的主观看法。
第五环节:拓展生活此环节是指针对教材所提供的内容举一反三,重在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教学做合一),发挥学生的特长去联想、演示。
第六环节:回归生活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用(做),力求学以致用。“生活式”教学法重要一点就是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推行“生活式”教学法的初衷与反思
小学思品学科教材改名为《品德与生活(社会)》,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更动,也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在诸多学科的教学中,思品教学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尤为重要,小学思品教材的更名,目的是让品德教育更贴近生活,将无形的品德教育化为有形的生活事件,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由此我常想:我们在教学中也自觉或不自觉的联系了生活实际,再提“生活式”教学法是不是多余的呢?其实不然,“生活式”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固定的模式,生活原型决定了教学范围(这种教学范围是比较宽广的)。用这一方法就要考虑到教材与生活的联系,用生活的方式(场景、事例等)来展示教材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是一种必然的关系,而不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关系。
“生活式”教学法把生活中的场景、模式、顺序、规律引入课堂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在生活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教学中的几个环节不是截然分开,而是融为一体相互支持的,教师在教学中重在把握一个理念: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获得新知识,又能将获得的知识用之于生活实践。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市卅铺中心小学 )
生活:《词源》(商务印书馆2012年修订本)2289页解释是:泛指一切起居动作。汉语字典解释是:指人或生物的各种活动。式:《词源》(商务印书馆2012年修订本)1135页解释是“规格,榜样”。汉语字典解释是:⑴物体外形的样子:式样,样式。⑵特定的规格:格式,程式。“生活式”教学法即依托人类生活的原型,遵循生活的样式、顺序、规律,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合理展演,再现教材中的生活场景,依据教学目的提炼、取舍,并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在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教育,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