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优化探讨
2016-04-13梅怡明邓远建
□梅怡明 邓远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优化探讨
□梅怡明邓远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连片特困区则是我国扶贫的主战场。绿色农业兼顾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是新时期武陵山连片特困区扶贫开发的优质载体。本文以武陵山区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动因分析为起点,深入分析优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障碍因素,并提出明晰的路径优化指向与相应的政策保障。
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优化;武陵山连片特困区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7.099
1 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动因分析
1.1优化绿色农业发展路径是片区统筹保护环境和脱贫致富的客观要求
在响应国家号召与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背景下,优化绿色农业发展路径是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统筹保护环境和脱贫致富的客观要求。2011年政府颁布了《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提出要协调好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绿色农业作为农业物种的保护及其生存环境的改善的可持续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不仅能有效利用资源,降低对环境的损害,还能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生产力,兼顾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而现阶段武陵山区绿色农业滞后,无法满足连片特困脱贫要求,因此,优化绿色农业发展路径成为该地区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瓶颈”的突破有极大的裨益。
1.2优化绿色农业发展路径是片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主观选择
绿色农业符合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发展的现实需求,有助于区域环境保护、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优化绿色农业发展路径是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利益最大化的主观选择。优化绿色农业发展路径有助于破解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农业发展中的两大矛盾:淤生产规模和产出效益之间的矛盾。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山地众多,其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较为缺少,在有限的生产规模和产量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延长绿色农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来实现。于资源投入和最终产出之间的矛盾。受农业高投入、低收益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批年轻劳动力选择在外打工,导致片区出现空心化与土地抛荒现象。我们可以通过优化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促使土地的产出收益大于或等于其机会成本,吸引农民回归农业。
2 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优化的障碍因素
2.1行政区划管理碎片化,绿色农业发展“各自为阵”
在片区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优化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各自为阵”,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整体规划与统一协作。这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武陵山片区绿色农业发展相关事宜没有部门牵头进行统筹规划,片区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农业项目高度相似。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关于绿色农业发展的管理标准不统一,导致地方行政区域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制定地方规则,大兴地方保护主义之风,严重制约了片区绿色农业发展的整体效益。
2.2绿色农业技术供给不足,“最后一公里”问题难以解决
农业科研资金的匮乏,涉农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对于绿色农业技术的开发创新积极性不高。而推广问题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农技术推广正外部性与技术开发利益驱动不足的矛盾,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开发中很难获取直接效益;二是片区绿色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正处于“网破、线断、人散”的状况,推广工作工作难以维系。
2.3长期粗放耕作经营,绿色农业比较效益不显著
武陵山连片特困区自然与社会环境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封闭性,长期处于粗放耕作经营。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粗放经营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导致农作物种类虽多,但由于其质量与标准化等因素,特色农业产业体系难以形成。山区大多农产品都是将初级农产品和原料农产品未经过加工或初加工进行直接出售,附加值很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绿色农业比较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比较效益低。
2.4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绿色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通过相关部门统计,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的财政投入的绝对量虽在不断增长,但农业投入所占的份额比重不足10豫。我们需要增添农业投入总量,同时也应优化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绿色农业投入结构。绿色农业产业化是绿色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前提,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逐步形成完善的绿色农业产业链。然而,通过查阅整理国家统计局在2014年所得的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发现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比例达到91.25%,其总体的产值占武陵山贫困山区农村社会总产值的92.3%,传统的务农结构仍旧占主导地位,绿色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3 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优化指向
3.1强部门区域合作,建立绿色农业发展一体化合作机制
随着武陵山连片特困区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区域合作成为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出台《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试图打破以往各省市贫困地区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的格局,几年来合作推进了武陵山龙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凤凰铜仁机场、黔张常铁路和张花高速等协作项目,为片区绿色农业联合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应该加强部门区域合作,建立绿色农业发展一体化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首先,建立武陵山绿色农业发展协调机构,合力制定武陵山区绿色农业发展规划。一方面可以将集中资金解决关键问题,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武陵山资源优化配置,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实现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其次,建立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绿色农业信息平台,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武陵山绿色农业发展中。不仅有利于让政府能及时了解农业主体的需求,农业主体能及时得知新的方针政策。还有助于企业与农户了解绿色农业市场信息,掌握绿色农业技术,为农业主体决策提供一定依据,促使整个区域绿色农业的协调发展。最后,各经济部门和企业也应在遵循相关政策和原则的基础上,互相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现区域产业的优化布局,促进各地产业互补和产业延伸,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升级。
3.2推动绿色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加快武陵山区绿色农业科技现代化
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武陵山区绿色农业优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决定了片区绿色农业生产效率。[1]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具体措施来促进片区绿色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一是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加大对农技科研投入。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性、公益性及对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较大影响的先导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并促使片区四省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新品种,保障片区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安全。二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将涉农企业作为技术推广主力军。涉农企业开展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为农户提供农业物质生产资料、农业销售信息以及农业技术指导。在这种互利互惠的推广模式中,农产品的附加值、企业形象与农民收入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还有利于绿色农产品的加工、精包装、运输、销售“一条龙”的形成。
3.3以供给侧改革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保障供给与需求的持续有效互动
面对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粗放的农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与中国经济新常态等问题,单纯刺激消费已经不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发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这为武陵山片区绿色农业优化发展提供新思路。供给侧改革要求通过提高绿色农业品质,拉动绿色农业需求,促使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运转,对于优化武陵山连片特困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以供给侧改革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应该将供给作为基点,从以下多个环节入手,保障供给与需求的持续有效互动。一是培育绿色消费观念。要实现绿色农业的健康发展就需要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单单有绿色供给或绿色消费需求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在做好供给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培育绿色消费观念,从而扩大绿色需求。二是营造合理绿色农业市场。我们需要营造合理市场环境,为绿色农业经营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外部环境,才能有效推动武陵山片区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培育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特色农业。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绿色农产品需求不断攀升,武陵山片区应该抓好机遇,发挥武陵山区优势与特点,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
3.4创新绿色农业融资模式,鼓励绿色农业产业公私合营
农产品的特有属性及武陵山片区农业投资现状与特点要求我们创新绿色农业融资模式。农产品的准公共物品属性,要求政府、农民与企业共同承担供给责任。但由于引进领域的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投资受益有限、对专业水平要求高的投资特点,政府、农民、企业任何一方都无法独挑大梁。我们可以通过创新“政府+企业+农户”投资模式,将公共资源和私人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将武陵山片区绿色农业产业化作为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的结合点,资金均直接投入绿色企业,能有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通过这种公私合作模式下,将公共财政作为“引子”,引导民间资本等社会资源进入武陵山片区绿色农业发展,促使区域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绿色农业公私合作模式还需要做到利益共享,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进行有效统一,发挥生态环境的改善、社会价值和产业带动效应。
4 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政策保障
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优化过程中也需要政策保障的护航,从而促使路径优化的顺利进行。一是创新土地制度,实现土地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三权分立”。在农户自愿的情况下,坚持适度经营原则,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实现武陵山片区绿色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创新组织形式,发展契约一体化组织形式。武陵山区产业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契约一体化组织形式,能够通过合同(契约)使龙头公司一头连接农户,一头连接市场,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龙头企业充当市场的载体或媒介,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2]三是完善生态补偿管理体系,保障片区生态利益。构建武陵山片区生态文化创新、生态技术创新、生态制度创新三位一体的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绩效创新管理体制。[3]四是加强生态资本运营管理,推进武陵山区生态资本保育、增殖进程。研究制定片区资源开发监管条例,编制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恢复的技术标准及技术规范。[4]
[1]龚勋.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基本路径探析[J].农业经济,2012(7):53-54
[2]严立冬,邓远建,李胜强.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论[M].人民出版社,2009.
[3]邓远建,肖锐,严立冬.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的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 120-126.
[4]邓远建,张陈蕊,袁浩.生态资本运营机制:基于绿色发展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4):19-24.
1004-7026(2016)07-0141-03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
A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5AZD06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0326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JC790029)。
梅怡明(1993-),男,湖北鄂州人,研究方向: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