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三咏赤壁
2016-04-13学文
◎文/学文
苏东坡三咏赤壁
◎文/学文
苏东坡谪贬黄州(现湖北黄岗)期间,曾三咏赤壁,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后赤壁赋》这一词二赋,形成了“苏东坡三咏赤壁”之说,给后世文坛留下了千古绝唱。
一咏赤壁,说的是苏轼接到由麻城转来给陈慥的信件,得知宋军在与西夏军作战中失败的消息,怀着忧愤的心情来到长江岸边,登上赤壁矶,面对滔滔江水,想起发生在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想到当年娶了小乔、英姿勃发的东吴大都督周瑜,在东吴存亡安危的时刻临危受命,大破曹魏。而现在,大宋与西夏交战,事关大宋安危正需用人之际,自己只能谪居黄州。眼前滔滔的长江水、高高的赤壁矶和一轮皓月,能知道我苏轼此时此刻的心情吗?巨浪轰然拍打着脚下的岩石,卷起白雪一样的水花,此情此景,让苏轼豪情奔放,举酒高歌,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从胸中喷涌而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咏,不仅抒发了苏轼的报国情怀,并且一改宋词的婉约柔媚,开创一代豪放词风。这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为一咏赤壁。
二咏赤壁发生在同年的七月十六日,苏轼与西蜀道士杨世昌一起荡舟游赤壁赏月。小船行处,仰望赤壁,雄伟挺拔,赤壁矶上的西霞楼隐在竹林之中,影影绰绰。夏末初秋的夜晚十分凉爽,一阵清风徐徐吹来,长江之水无波无浪,缓缓东流。苏轼举杯邀客人杨世昌同饮,杯酒下肚,兴味盎然。苏轼触景生情,高声朗诵《诗·陈风·月山》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杨世昌接着吟咏:“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僚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这时,月亮从黄州城东的山坳间升起来,圆如盘,白如玉,徘徊在北斗星与牵牛星之间。有白鹭横江飞过,江上的水光与天上的月光连成一片。二人被这美景陶醉了,忘却了划船,小船像一片苇叶,在万顷波涛之中茫然漂荡,好像凌空乘风而行,似乎飘到天上变成了神仙。此时,他们一边饮酒,一边敲着船舷,唱着屈原《九歌》中的诗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朔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杨世昌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洞箫,伴歌而吹。箫声在长江上空响起,其声由扬转抑,呜呜咽咽,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倾诉。一曲吹完,余音不绝,久转不息。苏轼听箫声,也感到伤心,便整理了一下衣襟,坐正问客人说:“你为什么吹奏这样悲切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亮明亮星星稀少,乌鸦向南飞去。这不正是曹孟德《短歌》中的诗句吗?远望西边是夏口,东边是武昌,山川相连,草木苍翠,此地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所困的地方吗?当初曹操破荆州,占江陵,顺流而东,战船千里,旌旗蔽空。曹操临江饮酒,横槊赋诗,固然一世英雄,而今在哪里呢?况且我和你捕鱼打柴于江渚之上,与鱼虾为侣麋鹿为伴。现在驾一只小船,举杯相属。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如同沧海一粟。感叹人生之短暂,羡慕长江之无穷。我盼望神仙能带着我遨游天空,与明月为友长存于世。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只好将此时的心情化作箫声,让这悲凉的秋风帮助传扬出去。”苏轼听了之后对客人说:“你也知道这江水和明月,看着江水在流,而实际上却没有流走。世间盈虚者如同那天上的月亮,看着时圆时缺,实际上并没有增减。无论是物,无论是人,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每一瞬间都是在变的;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的存在,又何必羡慕长江和明月呢?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不属于我的,一毫也不能获取。唯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这种自然界赐予的美妙的声音和怡人的美色,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造物主的无尽宝藏。我们可以共同享受。”一番话使客人从悲观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于是重新置酒欢饮。待到蔬果一空,杯盘狼藉之时,大家在船上互相倚靠着睡着了,不知不觉之间天已亮了。回到临皋亭,苏轼将昨夜之事记于笔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遂将此文定名为《赤壁赋》,流传千古。
三咏赤壁,说的是十月十五日苏轼从雪堂出来,准备回临皋亭去。客人杨世昌和潘大临跟着,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节已经下霜,树叶全掉了。人影映在地上,抬头看见月亮出来了。大家心情很好,边走边吟诗互答。苏轼叹息:“有客没酒,即使有酒也没菜,月亮这么亮,风儿这么清,如此美好的夜晚怎么度过呢?”客人潘大临说:“今天傍晚,我撒网得到一条鱼,大口细鳞,看样子像松江的鲈鱼。可家里没有酒,到哪里能弄到酒呢?”于是,苏轼回家与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藏有多时了,是专为你准备的。”苏轼大喜,于是几个人带上酒和鱼,再次乘船来到赤壁。江岸很高,从山下往上看,山高了就显得月亮小了,水位也下降了,江石露出水面。船上的人感觉时间没过多久,怎么江山景色就变得认不出来了呢?苏轼提衣上岸,踩着山岩,拨开杂草,攀登到高处有鹘鸟巢窝的地方,再俯看江面。两位客人不能跟上来,苏轼一声长啸,草木被啸声震动,山谷回应,风骤然刮起,江涛汹涌,在此情景之中,悲凉悄然而至,继而感到恐惧,于是快步下山。三人回到江边上了船,将船放流江中,任它漂流。这时即将半夜,向四周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孤鹤横穿大江从东飞来,翅膀像车轮,戛然发出长长的鸣叫,掠过小船向西飞去。
回到家中,苏轼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到临皋亭下,向苏轼拱手问:“赤壁之游快乐吧?”苏轼问他姓名,道士低头不答。苏轼猛然醒悟道“哎呀!我知道了,晚上鸣叫着从船上飞过的不就是你吗?”道士随之一笑,苏轼也醒了。打开屋门,并不见有什么道士。苏轼再也没有睡意,于是点灯,趁兴记下了这天夜里的经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江流有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这就是《后赤壁赋》。
这三咏赤壁,均发生在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