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师角色重塑研究

2016-04-13黄芳徐志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职业高职教育

黄芳,徐志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a.外语系;b.保卫处,四川 遂宁 629000)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师角色重塑研究

黄芳a,徐志军b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a.外语系;b.保卫处,四川 遂宁 629000)

大数据推动了我国社会诸多方面的变革,也促使高职教育改革向纵深方向深入,以此为背景的高职教师角色重塑亦刻不容缓。高职教师自身必须转化观念,更新知识技能;同时,学校也应该通过重构教师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等手段营造良好的环境,协助教师顺利完成“破茧”之路。

大数据;高职教育;教师;角色;重塑

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定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从此之后,我国高职教育走过了20年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2002年和2005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针对当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情况,做出了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引导我们职业教育摆脱困境、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14年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要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使高职教育搭乘上了“高铁”,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这20年的历程中,高职教师的角色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大数据平台的搭建,加速了变革的步伐,使微不足道的量变转化为了质变。

1 传统高职教师角色的局限性

角色,亦称社会角色,它指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教师角色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为实现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时,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态度与行为模式的综合[1]。

纵观中国历史长河,教师被赋予了“高大上”的完美角色定义,他们肩负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塑造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典范形象。由此,传统的教师角色也固化为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教师群体衍生出来的高职教师在自身成长的轨迹中,也不由自主地传承了这一“学霸”角色——以课堂教学为重心,以教师为中心。同时,“学霸”们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样沿袭了传统的理念和模式:重学科知识,轻技能培养;重书本理论,轻实践经验;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统一规范,轻个性发展。学校与丰富的社会生活被割裂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培养的学生惟书惟上,难以适应学习化社会对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

2 大数据时代呼唤高职教育大转变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通过三年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促使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成效更加明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要完成此项宏图大志,高职教育势必依托大数据,加快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消除信息孤岛,从而推动教育大转变。

2.1 大数据呼唤校园企业合作化

中国传统意义的校园似“世外桃源”,建有围墙与外界隔离,将所有的教学活动限制都在“安全”区域内。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终结了“闭门”的历史,为现代职业教育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即高级蓝领)为目标,将其教育之重心放在实践动手能力,成功的宝贵经验为世界提供了参考,也成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中国教育部早在80年代初就关注借鉴德国经验,并开始在这一领域和德国有关机构进行合作(如汉斯塞德尔基金会,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试点工作。多年的高职教育体制改革,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路子,积累了大量创新发展的经验和能力。《行动计划》更是鼓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行业部门、高等职业院校等,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2015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也为高职教育得方向提供了指导,其实质主要在于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大数据平台为校园企业共建,培养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提供了保障。

2.2 大数据呼唤教育传播渠道多元化

中国大数据产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教育体制由内向外的自我革新。由于BAT的进入,智能手机以及4G网络的普及,在线教育APP成为流行行业的“神器”。2014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以来,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其中宽带接入比例达50%以上;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出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3]。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许多高职院校留意到教育APP灵活、操作性强、随时随地、互动性强等优势,纷纷着手把传统教育模式,与在线教育及手机移动端结合,让未来课堂无限制拓宽,用电子课本、电子书包、信息互动显示设备、交互学习终端、网络服务、云资源等要素创设新型课堂教学环境,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教育生态系统,使教育传播渠道真正实现多元化。

2.3 大数据呼唤职业教育终身化

计划经济时期,从业的技术含量低,大多数企业员工入职之前通过教育培训所获得的一技之长,通常可以在从业领域中受用终身。然而随着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现代产业技术日新月异,大数据平台下不断蜕变的产业链,新型产业行业瞬间崛起,围绕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兴起的新技术技能人才,亦伴随着大数据进入随时“充电”的终身学习状态,也就是说,企事业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全过程学习的意识及能力。

2.4 大数据呼唤课堂教学个性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不期而至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也为培养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教育视每一位学生为统一的产品在标准生产线上生产,强调共性、统一性为基准的授课模式,这显然已无法满足高职学生对彰显个性和选择性教育的期盼。同时大数据显示企业对需求已从单一的专业知识转向为技术应用能力及持续发展潜力等综合素质。同时,大数据又为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提供了资源,信息化课堂教学为未来课堂的个性化提供了各型选择。总之,大数据改变了教育历史的发展方向,呼吁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具有不同特点、不同规格的人才,以顺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落实人的各方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需要[4]。

2.5 大数据呼唤师生关系平等化

传统文明倡导的“尊师重道”,老师在课堂上的“威”和“严”都不可置疑,无形中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融入一定程度的情感交流,达到“共鸣”,进而潜移默化促进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轻松实现多方位发展。大数据激发高职教育改革,信息化意味着学生除课堂讲授外还能通过互联网、各种媒体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技能信息。信息资源获取机会的均等颠覆了老师固囿的“霸权”角色,导致师生关系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美国威廉姆?多尔(W.DoII)教授对现代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f i rst amongequals)。

3 高职教师角色重塑

3.1 新型多元课程的设计者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育正在裂变,传统的课程由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学科专家商讨制定,教师在固定框架下付诸实施,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新型课程的诞生激励高职教师根据行业需要、市场变化、学生特点等开发设计多元课程。当然,所有的课程理论都不可能涉及包罗万象的具体教学情境和工作过程,教师对多元课程进行设计,必须建构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资源,收集信息、分析数据、推理论证、得出结论、分享成果等手段共同完成设计。

3.2 个性化学习的引导者

以大数据为背景的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育模式,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的主体与要素:教学过程的主体由教师变为学生,教师将由教材的释疑者转型为个性化教育环境的设计者、个性化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合作个性化学习的参与者,学生的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而引导远比释疑要困难得多,高职教师必须了解学情,兼顾每一位学生的智能特点及特长,整合大数据平台的资源,利用现代化多元教学媒体,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方可在拓展后的教学空间和教学探索活动中,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历程中发现自我、提升能力。

3.3 学生知识内化的服务者

大数据平台沥青了高职教育的智能,强调了社会服务性。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加快了一线锻炼的步伐,高职教师利用产学结合提供的平台,主动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在一线锻炼进行摸爬滚打,将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并将自身体验加以提炼,通过分享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内化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回馈社会。

3.4 学生素质提升的促进者

伴随互联网的介入,高新技术产业对就业岗位的要求今非昔比,就业岗位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高等职业院校不仅要拓宽学生的专业视域,还必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敬业精神,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除了引导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把素质教育融入于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高职教师角色重塑之要素

4.1 转化教师教育观念

观念引导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受教师教育观念的制约。著名教改专家李元昌曾说过:“教学方法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因为有怎样的教育观念,才会有这种观念下的教学方法。”教育观念随着社会大环境变迁、科技的进步以及教育对象而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意义的教育权威角色,再也无法以“一桶水”的知识含量来满足学生以大数据资源支持的信息渴求,也无法响应学生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心理期盼,更是与新形势下急需深化教育变革的呼声背道而驰。因此,高职教师要实现其角色重塑,必须学会反思,提高自身素养。这其中既包含了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自我提升,也包含职间寻求本土化及国际交流培训等渠道相互切磋互相影响,把自己的经验传出去,也将外来的思想带进来,实现互利互惠式的共同转变,实现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4.2 更新教师知识技能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拓宽了获取信息的渠道,为“一桶水”之“桶”在高度和宽度上无限延伸提供了可能。摆在高职教师面前的是时不待我的空前危机和空前机遇,要么驻足不前,躺在已储备的陈旧知识上睡大觉,以至于无法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而快速被淘汰;要么利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手段,抓紧各型各类有效培训机会,内外兼修,更新知识,掌握行业生存必须具备的各种技能,成为新型的教学能手。教师知识的更新,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深度,而是知识结构的大换血。高职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已占领了较大份额,其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异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高职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也就是“知识+技能”的复合性人才。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的升级除了要求教师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适应快速升级的产业所需要的实践动手能力。时代催人奋进,高职教师只有主动更新自我,才能寻求到生存和发展的新机遇。

4.3 重构教师评价体系

评价是对人或事件亦或项目予以价值判断的过程,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估事件或项目,总结存在的优缺点,为之后的激励提供依据。传统的教师评价大多通过考评组对代表性课堂教学评估,学生期末成绩排序,或将学生反馈意见纳入考评,其结果对教师的年终评优,晋职晋级都有相当大的影响。然而,这一评价体系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已不能适应大数据平台下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改革朝纵深化发现发展的要求,无法真正评价教师培养的人才在企业中的价值,也无益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所以,重构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师评价体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4.4 完善新型激励机制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好人力资源,是发展的关键。人才愿意竭尽全能地发挥作用,不能仅期望于人才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恰当的激励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很多高职院校现有的绩效激励体制尚在尝试和完善中,呈现给教师的激励模式还存在许多弊端。教师所期待基于科学的评价体系,合理的激励机制既包含一定的物质奖惩,更应结合交流、培训、晋升、项目支持、平台搭建等方面。总之,激励机制能起到推动、促进教师角色转换的作用,它也是一把双刃剑,不合理的激励机制也会产生负能量,阻碍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因而,要激发教师重塑自身角色,高职院校需结合自身情况,畅通诉求渠道,倾听师生建议,完善激励机制,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榜样作用凸显出来。

总而言之,大数据时代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新画卷,我们生活的空间因它无限大,我们的生活因它悄然变化,我们的高职教育也因它而“柳暗花明”。大数据带给我们欣喜,也带来了更多挑战,高职教师如何在困惑中找到方面,重塑教师角色,关系自身,也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肩负着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肩负着华丽转型的责任。

[1]肖帆.新时期高校教师角色定位与素质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9,(3):53-55.

[2]张世华.适应现代课程模式的高职教师角色转换探究[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31.

[3]毛启盈.2015在线教育5大趋势:盈利模式多样化[EB/OL]. [2015-02-26].ht tp://it.sohu.com/20150226/n409162 039.shtml.

[4]邱苏林.论信息社会高职教师角色的转变[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2.

Researchon the Role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of Huge Data

HUANGFang,XUZhi jun
(Sichuan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 lege,Suining Sichuan629000)

Big data promotes the reform of many aspects of our society,and promotes the depth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It is also urgent to reshape the role of vocational teachers.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must transform their ideas, update their knowledge and skills;at the same time, the school should also rebuild the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improve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other means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to help teachers successfully complete the“broken cocoon”.

Huge Data;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er;Role;Reshape

G718.5

A

1672-2094(2016)06-0109-04

责任编辑:张隆辉

2016-08-24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编号:15SB0259)研究课题之一。

黄芳(1968-),女,四川广安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

徐志军(1968-),男,四川遂宁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安全管理。

猜你喜欢

职业高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