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2016-04-13郭潜深谭红秀韶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韶关学院教育学院广东韶关5005

韶关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政府大学生

郭潜深,谭红秀(.韶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韶关学院教育学院,广东韶关5005)



政府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郭潜深1,谭红秀2
(1.韶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2.韶关学院教育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在政府的视域下,有四个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政府、企业(就业市场)、高校和大学生自身。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学习自信;政府建立公平的就业市场环境,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政府改革高校相关制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政府允许高校实行淘汰制度,有利于大学生认真完成学业。

关键词:政府;大学生;就业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学生就业变得困难。近年来,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生又无法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就业难已经不仅仅是就业市场需求不足或是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获得工作、保持工作和转换工作的能力。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率提高的因素

从宏观来看,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与四个因素密切相关: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

(一)政府在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方面的工作有待改善

第一,政府实行高校逐年扩招计划。大学扩招一方面圆了很多人的大学梦,提高了国民素质,增加我国的人才数量;另一方面降低了大学生的准入门槛,毕业生的整体质量下降,同时导致了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多,增加了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就业变得困难。1998-2014年,录取人数从108万不断增加到2014年达到698万;录取率从34%一路飙升,最后达到74.3%[1]。大学生工作岗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

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上的分工长期处于劣势地位,使得大学生找不到好的工作岗位。郎咸平指出:国际产业链战争和大学生就业有什么关系?在整条产业链“6+1”的模式里,“1”是制造,“6”就是从产品设计到终端零售这6大软环节。在“6+1”的模式中,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6”而不是“1”。生产制造环节没有必要雇用大学生。那么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产业链里面6大软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订单处理、物流运输、批发经营、终端零售。我们是一个以“1”为主而不是一个以“6”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个产业结构本身造成了大学生的失业问题。我国的产业现状不足以支持这么高的大学生比例,这也是大学生找工作难的重要原因[2]。

第三,内需不足,经济增长放缓。大学生的就业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扩大就业的最根本途径在于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目前,我国在投资方面已经做出很大的努力,政府形成了巨大债务,再在这方面做文章收效不大。出口方面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西方市场在萎缩。消费是最主要的马车,是GDP增长的主导因素。消费占GDP的贡献率中国通常是在50%-60%左右,国外消费占GDP的贡献率一般高达70% -80%左右,美国、英国甚至高达85%以上[3]。消费增加困难的原因是贫富差距大。富人花钱随心所欲,消费潜力已经达到极至,难以增加。穷人有消费欲望,但无消费本钱,不能形成有效需求。

(二)就业市场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公平化

首先是用人单位招聘方面的不公平。用人单位不公平表现在:如地域、性别、身体疾病、身高、年龄等方面的歧视。其次是出身背景方面的不公平。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就业中的拼爹现象扭曲了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和学习动力,导致部分大学生就业能力降低。再次,经验方面的歧视。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时直接要求须有工作经验,将大学毕业生拒于招聘门外。最后是院校方面的歧视。一是表现在就业资格上,部分用人单位招聘时直言不讳:仅“211工程”高校毕业生才有资格参加人才选拔聘用;二是在就业机会上,部分用人单位对“211工程”高校毕业生予以优先聘用;三是在就业待遇上,“211工程”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待遇方面予以优待,部分地区、企业在新进人员工资待遇、职务晋升等方面甚至制定了相关政策,过度注重员工学历,对“211工程”高校和非“211工程”高校毕业生差别对待。

(三)高校相关的制度和政策阻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重科研轻教学的职称评定制度,影响了高校教师的全心全意教学,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因为一个教师的职称评定只与他的科研成果有关。重科研轻教学的高校评价制度也妨碍了高校管理层制定政策来提升教学质量;在学生的数量比学生的质量更重要的理念下,高校经费的划拨与招生数量有关,与毕业质量无关。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没有建立相应的就业能力体系标准,使大学生无所适从。大学生不知道就业能力标准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标准,因而提高就业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四)大学生自身努力程度不够

首先,大学生失去学习压力。高中阶段有高考的压力和父母的有效监管,学生在校努力学习。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没有了压力,学习再也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部分大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大学生上课不认真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上课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屡禁不止。白天谈恋爱和晚上玩游戏更成为一些大学生的必修课。其次,大学扩招降低了学生质量。学生质量大不如从前,上课认真的学生为数甚少,大部分人浑浑噩噩,因而就业难自然不足为奇了。再次,没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和淘汰制度。高校考试政策宽松,初次考试不及格还有补考,补考不及格还有毕业前再补考,再不过,参加工作以后还可再来补考。高校不能对学习不认真导致屡次考试不及格的大学生进行淘汰,为此,部分大学生便有恃无恐。

二、政府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措施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来解决就业问题的声音便不绝于耳。在影响大学生就业率的四个因素中,政府是一个核心因素,它对其他几个因素起到政策导向作用。政府的政策不仅会影响企业用人的倾向,也会影响高校的管理、高校教师积极性的发挥,还会影响大学生学习和就业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最终可以实现政府、企业、高校、教师、大学生的生态和谐。

(一)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增加大学生就业的机会

第一,控制大学生招生人数,增加职业教育招生人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要从两个角度考虑问题,供给与需求。在容纳大学生就业市场未显著增长的前提下,要解决问题,便是缩减供给,即减少招收大学生的数量。另外,从前面对现在的产业结构的分析来看,很有必要增加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虽然现在国家也很重视这一点,如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3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的通知》,强调将把普高职高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列入教育督导重要内容,“原则上按50%的比例引导应届初中生向中等职业学校分流,每个学校择校生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本校当年招生计划的20%(不含择校生)”[4]。但是,职业技术人才还是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需要增加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员的数量。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增加,必然降低大学的招生总人数,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高比例的就业机会。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以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除了减少招收大学生的数量外,更重要的是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芯片”被喻为国家的“工业粮食”,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可是我国一年制造11.8亿手机,3.5亿台计算机、1.3亿台彩电,数量都是世界第一,但其中高端芯片80%来自进口,这些高端芯片专利费用让大家成为国际厂商的打工者。2013年显示的数据是2 300亿美元,甚至超过了石油[5]。从目前状况看。

我国亟须提高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由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而这就需要大批科技人才,大学生是其中的生力军。

改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的劣势地位,需要做到几点。首先,要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消化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市场。国有企业改革不能走私有化的道路。习近平就国企改革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重要指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6],第一次为国企改革确立了价值判断标准。其次,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改变低技术、高耗能的产业,发展高技术、低耗能的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获取丰厚的产业链附加值,在国际分工中取得优势地位。积极参与制定国际贸易规则,改变不合理的国际贸易规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这方面的尝试,并且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亚洲投资开发银行的成立,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再次,技术提高有赖于科技人员。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刻不容缓,中央也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2015年4月,经李克强总理签批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优惠条件是可以保留体制内身份和待遇三年。这些人的创业可以有效带动大学生的就业。

第三,采取措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大学生就业机会。要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扩大内需,减少对外贸易的依存度。提高内需,在现阶段就是要让穷人也有钱消费,也就是要老百姓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采取措施改变穷人想消费却无钱,而富人消费则达到了极至的现象。2013年国务院批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严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求。通过税收政策来调节贫富差距是一个很好的措施。提高个税征收起点,由目前的3500元提升到8000元,增加工薪阶层的消费能力;分阶段提高征税比率,对富人征较高比例的税,缩小贫富差距。如对富人财产征税包括:银行存款、房产、收入和遗产,对穷人进行转移支付[7]。

另外,继续加大力度打击贪污腐化,打击非法收入。对侵吞国有企业的个人必须清查;补偿90年代下岗职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让人们没有顾虑地消费;增加节假期日,鼓励旅游消费;调低准备金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贷款利率;支持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政府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环境,让大学生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

政府要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尽快制定出台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并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健全反就业歧视的政策与制度保障;督促各级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及时制定和出台反就业歧视的具体行政措施与实施办法,加强对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的政策引导和监督;督促各级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清理和取缔针对就业歧视的规定;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及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明确各类高校毕业生在户籍、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公务员招录等方面享有平等公平的就业权利和待遇;设立救助热线,为遭受就业歧视的大学生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从而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行为,打击违法和不规范的操作,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规范的就业市场和环境。同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向西部、向基层就业。创业是最好的就业,政府需要加大力度引导大学生创业,可以提供相应的经费在高校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和能力,同时出台一些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条件。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环境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从而有利于大学生认真学习,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三)政府改革高校相关制度,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第一,改革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激发广大高校教师的教学热情。现有职称评定制度重科研轻教学。提高收入,只有提高职称。提高职称,就要多写论文。作为理性人的大学教师,重视收入,自然愿意多花时间在科研上,少花时间在教学上。这势必导致高校教师没有动力教育管理好大学生,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也就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应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制度。坚持分类改革的原则。重点院校坚持科研和教学并重,一般院校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地方性院校则教学为主。高校职称评定可分为教学型和科研型两种系列。教学型系列,对科研不作硬性规定。研究型系列,对教学不做硬性规定。新的职称评定制度,可以调动擅长教学和精于科研两种人才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第二,改革高校教育的评价标准,把就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作为政府评价高校办学的重要指标[8]。以往那种以科研为唯一评价标准不利于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指挥棒变了,高校自然会加强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关教育,例如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实践能力教育。高校再也不能只是让大学生拿到一纸文凭,而没有真才实学。高校管理者则会从重视学生数量到重视毕业生质量。

第三,设立就业能力国家框架体系,并将其纳入到国民教育培养体系中[9]。政府要组织专家和行业人士,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调查研究与监测,提出不同层次和不同职业从业者的能力素质要求。再将就业能力国家框架体系纳入到国民教育培训体系中,由高等教育机构负责按照能力框架体系中的高级人才能力要求来具体实施教育和培训。同时受教育者可以把这个能力框架作为对就业能力进行自我评价的标尺,从而更好地帮助受教育者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

(四)政府要在高校推行学生淘汰制度,促使学生认真完成学业

高校学生淘汰制度就是高校按一定的标准,强制淘汰部分不达标准的学生的一种学籍管理制度[10]。严格的考试制度是保持强大威慑力的利器。教师不能划考试范围和泄露考试题目。学生作弊以零分论处并取消补考资格。补考次数达到相应次数的学生可以有一次机会转入其他低等级的学校继续学习,按照重点院校—一本学校—二本学校—专科学校—技校的降级顺序来执行。这样,必将促进教风、学风和考风的好转,有利于大学生认真完成学业和迅速提高就业能力。

三、结语

为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政府需要做到:通过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通过建立公平的就业市场环境,让大学生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通过改革高校相关制度,让高校教师全心全意地教和高校管理人员高度重视教学质量,让大学生参照就业能力标准有针对性地努力学习。同时,还要通过淘汰制度,促使大学生认真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郭立场,闫志刚.大学学费“涨声”背后[J].教育与职业,2014(22):32-38.

[2]郎咸平.大学生就业难,根在全球产业链竞争[J].人民论坛,2008(15):7.

[3]吴瑞泽.浅析欧美债务危机下的中国内需拉动[J].时代金融,2013(21):185-187.

[4]邓晖.教育部:要求普高职高招生人数比例大体相当[J].光明日报,2013-07-11(6).

[5]晓宇.产能过剩的非经济原因[J].经济研究参考,2013(66):36-36.

[6]李锦.用“三个有利于”推动国企改革[J].瞭望,2015(32):1.

[7]安生.纸牌大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53.

[8]葛维东.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的制约性因素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1(1):24-27.

[9]王莉.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责任分担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171-173.

[10]陈玉祥.高校学生淘汰制度的社会学分析[J].江苏高教,2009(2):114-116.

(责任编辑:宁原)

The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 from the Government's Perspective

GUO Qian-shen1,TAN Hong-xiu2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Abstract:Th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 is not only an economic but also a political problem. There are four factors to impact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rate under the government's perspective. They are the government,the enterprise,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themselves. The government increas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through the macro-control,which is good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build confidence. The government establishes a fair job market,which stimulates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set up the belief that knowledge can change fate. The government reforms in universities related system,which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The elimination system that the government allows universities to enforce makes college students complete their studies seriously.

Key words:government;university students;employ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6)03-0141-04

[收稿日期]2015-11-16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项目“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实证研究”(2013JK160)

[作者简介]郭潜深(1971-),男,江西宜春人,韶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政府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大学生之歌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