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2016-04-13熊丽娜
□熊丽娜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32)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熊丽娜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32)
互联网进入到大学校园、大学宿舍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互联网能够为大学生带来丰富的网络资源、广阔的视野、方便的通讯等便利条件的一方面,网络游戏以及上网聊天更是变成了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进而导致某些自控力较差的大学生产生了“网络成瘾症”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样的状况就要求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全面分析,找出最为有效的举措,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让互联网发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保证大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
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现如今互联网正在以一种前所未见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思维敏锐、勇于尝试新事物的大学生们便成为了互联网的主力军。伴随着互联网渗透到大学校园、步入大学宿舍内,上网这件事情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每日必做的事情之一。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大学生开拓视野、方便通讯、搜集资源,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带来了极大地便利。然而,互联网给大学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在潜移默化地发展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带来了十分巨大、潜在性的影响。
1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首先,互联网可以连接全球,当大学生进入到互联网的世界后,他们能够开拓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为大学生搜集学习资源、掌握新的技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交流自己的情感等等;其次,互联网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原本对知识所拥有的求知欲,丰富了大学生掌握知识的渠道。大学生通过互联网的帮助能够找到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获得相应的学习资源以及发展动力,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研究甚至进行创新,让自己的思维模式实现突破,让自己的潜能获得最大限度地开发;最后,互联网是一个没有任何种族、国界限制的世界,这样一来便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开放自我、彰显个性的自由世界。在互联网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当中,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扮演任何一种角色,彰显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敢显露的独特个性,还可以制作独属于自己的网站和其他人进行沟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2.1个体和现实社会的交流越来越少,形成人际关系障碍
从根本上来讲,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便是人际关系。大学生如若想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要将自己投入到现实生活当中,与现实社会多多进行互动,并且与现实中的其他大学生群体多多进行交往,这样一来大家才可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产生一定的信任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这根本不是说几句话、做几件事情就可以轻松完成的,它需要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但是,对于那些完全沉迷于互联网的人来讲,他们在互联网世界中进行交往的时间比较多、概率也比较大,往往长时间与计算机进行亲密的接触,简单来讲就是人对机、机对人的接触。沉迷于互联网世界当中的大学生慢慢开始脱离现实社会的群体,不愿意参加社团活动或是集体活动,慢慢远离了学校的宿舍、朋友以及同班同学,和现实当中的人群形成了很大的距离感。
另外,长时间的互联网交往,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弱化,并且还容易形成个人独立的状态,再加上个人很容易形成焦虑以及压抑的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和心理又在现实生活中无处去情绪、去释放,进而给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导致大学生心理慢慢封闭起来,严重干扰了大学生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学业生涯。另外,在互联网的世界中根本不能知晓对方的真实年龄、真实外貌、真实性别,所以在对互联网世界中的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根本无法清晰地了解到对方的心理,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在互联网世界当中是对方的贴心朋友,但到了现实世界当中却是陌生人。
2.2认知能力逐渐失衡
现阶段大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和现实生活相对比而言,互联网当中有着更加丰富的资源、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浏览并获取到变化多样的资源,而这部分资源并未经过处理和筛选便一直留存于大学生的大脑当中,如若大脑对于这部分信息的储存超出正常范围内后,他们对于之后再出现的信息就不会进行敏锐地反应、有选择地获取,不会对互联网当中获取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筛选辨别。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便会慢慢弱化,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也会逐渐降低,只能够看到事物的表面,而无法深入事物发现内在,形成认知方面的障碍。
2.3情感问题逐渐增多、道德观念逐渐淡化
从大学生的互联网交往当中,最为主要的一个领域便是情感交往。现阶段大学生处于一个情感体验的关键阶段,他们往往十分渴望异性,希望和异性多多接触,这是十分正常的一个阶段。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学生往往难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害怕和异性进行过多的接触,因此他们便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寻求这种情感需求的释放之地。在互联网当中大学生所存在的情感诉求基本上包含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便是在互联网中结交异性的朋友或是对象;第二个内容便是为了实现心理层面上的愉悦或是情感方面的满足。
在互联网当中最受热议的一个话题便是网恋。因为网恋需要通过互联网媒体、依赖于文字才可以进行,十分缺少现实生活中恋爱的一个根本条件,那便是感性。所以,网恋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概率十分低,基本上都是“见光死”。尽管网恋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概率十分低,但很容易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或是感情创伤。正是存在着这种担忧,他们在网恋的时候更加缺少真诚,不会轻易付出真感情。同时,在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着一些固有的道德和准则,而这些都互联网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几乎都被忽视了。有些大学生原本就存在着畸形的恋爱心理,往往喜欢在互联网世界中对很多人进行调情,一时间交好几个女(男)朋友,这样一来就会导致真心付出感情的一方受到严重的心理伤害。
2.4容易形成“网络成瘾症”
首先,互联网当中有着各式各样的新鲜事物,对大学生产生着巨大的吸引力,很多大学生因此痴迷于互联网世界;其次,在现实社会当中,大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会受到教师以及周围环境的引导或是评价,而在互联网世界中却不会受到这样的限制。于是乎,情感诉求愈加强烈的大学生更加沉迷于互联网世界,对互联网形成了严重的依赖性,每天甚至24小时都在互联网中度过。为此,有的大学生更是白天不去上课、不参加课余活动,对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无法产生兴趣。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表明,现阶段高等院校中有将近百分之八十考试不过关的大学生都存在着“网络成瘾症”。
3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现阶段互联网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十分明显,这就必须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应当认真分析、全面研究找到最适合的教育对策,引导大学生合理地使用互联网,并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3.1强化网络世界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互联网在现实社会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互联网的作用。第一,强化高校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挖掘及开发,形成阵地意识,主动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并且,适当推动高等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网络化的进度,充分使用互联网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活动、思想观念进行全面的感知、引导和适当调节。第二,创建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官方网站,进行互联网的心理咨询。这种网络的咨询必须要利用互联网保密性高、传播范围广泛、方便快捷的优点,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的专业服务及合理指导。这项工作必须要紧紧抓住大学生上网的心理特点、在互联网中进行人际交往的心理状况以及网络中存在的心理障碍等几大主要的心理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及时抑制不良心理问题的萌芽。
3.2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大学生与互联网世界进行接触后,会被其中丰富多彩的世界所吸引,但他们无法正确筛选出有效、真实和健康的信息。那么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而言,就要帮助大学生提高认知能力,让他们学会分辨其中的真假。首先要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慢慢培养大学生形成自主搜集信息、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导他们学会筛选信息,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正确信息;其次还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强化大学生的责任观念,利用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素质,让大学生可以自觉抵抗不健康信息的影响。
3.3加强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高等院校利用具备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当中,举办科技竞赛大比拼、网络读物分享等活动,广泛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让大学生避免对互联网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同时增强大学生适应互联网的能力,在某些层面上还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
3.4加大对某些大学生网络成瘾症心理的调节力度
现阶段国内及国外的研究学者开始重点针对“网络成瘾症”产生临床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进一步发现,网络成瘾症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牵扯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并不能够通过全面禁止的方式来缓解这种症状。所以,对于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大学生来讲,应当采取合理疏导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上网心理,慢慢摆脱网络成瘾症的困扰。
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合理地使用互联网,让大学生在多姿多彩的互联网世界中彰显个性、获取知识、开拓眼界,而不是在互联网中完全迷失自己。拥有互联网知识的当代大学生,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讲,我们应当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让他们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可以获得健康的成长。
[1]朱晓施.网络语言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分析[D].辽宁工业大学,2014.
[2]裴文翠.网络技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D].成都理工大学,2013.
[3]龙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1004-7026(2016)11-0132-02中国图书分类号:G444
A
本文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11.092
熊丽娜(1987.9-),性别:女,民族:汉,江西省南昌市人,学历:硕士,职称:助教,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单位邮编:330032,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