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习俗下的儿童玩具开发与研究
2016-04-13常畅
□常畅
(许昌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传统节日习俗下的儿童玩具开发与研究
□常畅
(许昌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通过对我国传统节日习俗形成的研究,我们知道传统节日习俗中包含了许多传统文明礼仪,它不仅有利于家人亲情之间的互动,也有利于亲戚亲情之间的互动和相邻朋友友情之间的互动,它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人们生活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今人们生活交流的缺失,正需要利用传统节日习俗来弥补并满足人们的这种交流。传统节日习俗儿童玩具作为复兴传统节日习俗教育与娱乐的载体,它更像是传统节日习俗的催化剂,不仅有利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教育与普及,也有利于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发扬。同样,对于传统节日习俗儿童玩具的开发,传统节日习俗不仅为传统节日习俗儿童玩具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还为传统节日习俗儿童玩具提供了重要的设计元素。
传统节日;节日习俗;儿童玩具
中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形成了富有想象且充满欢乐的节日风俗。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它伴随着并记录着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成长及发展的历史。中国传统节日中蕴涵很多中国的传统人文思想,包含了许多的中国民俗文化及宗教观念,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社会、经济、历史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样也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与意义。因此,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相关元素开发儿童玩具,它不仅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也可以通过儿童玩具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到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在传统节日习俗中让儿童学习到文明礼仪及儿童认知的开发。
1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形成及当今人们生活的关系
节日习俗的形成与人们的发展认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及人们对历史事件的纪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习俗之所以为习俗,众说纷纭,各有其说。《周礼》中记载:“俗者习也,上所化者曰风,下所习者曰俗。”《汉书·地理志》中也有相关解释“: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声音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美国社会学教授森纳认为:“原始人类为满足需要开始活动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因为他们感受自然界的压迫与心理的痛苦,经长期磨炼,形成选择的能力。这种能力乃属于团体而非个人的。因而大众都能利用他人的经验,达到一种共同的目的。由共同的目的逐渐变成风与同一模型的生活方式。[1]”所以节日习俗产生于人们对生活的积累,它之所以存留至今是人们文化的积累与智慧的结晶。对于节日中的“节”,是一种与时间有关的计量单位,它多指一年中用时间的方式来表现气候变化,或者是纪念某事某人给定的特定时间。节日的形成多根据人们的需要,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及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在儿童玩具的开发中应研究透彻传统节日形成的缘由,在设计中根据当今人们生活的方式及当今儿童的喜好,设计出既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又满足儿童喜好的儿童玩具。
1.1传统节日的形成
我国是一个农业经济的国家,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积累并掌握了时间与气候的自然变化规律,把一年分为四时八节二十四气。四时指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所谓八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主要的八个节气: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主要用来指导农民民间耕作。同时,还有以祈福与纪念的需要而设置,多为民间自发而成的,不受法规之约束。节日习俗的形成已久,有的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足以说明其生命力的顽强,在人民群众生活中有着深厚的土壤。
1.1.1家人的亲情互动。节日习俗为民众家人的亲情互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已成为家人互动的一个重要途径。春节中的除夕,全家人要在一起吃“团圆饭”,不论家人有多远,分布有多广,都会从四面八方、千里迢迢赶到家来过除夕,这样才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这是家人亲情互动的基础。除夕中亲情的互动还体现在团圆饭后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晚辈给长辈拜年上,体现了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那份亲情之爱;中秋节,八月十五的中秋之夜,月圆桂香,人们往往认为圆月是家人大团圆、团聚的意思,所以,中秋节是家人团聚吃月饼赏月的节日。古诗词中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这是苏东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苏子由写下的词,这足以说明中秋节为家人亲情之间的提供的互动途径。重阳节,战国时期已经形成,重阳这一天所有亲人都要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我们可以从王维所写“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3]”的诗句中了解到,重阳节中对亲人的思念,对亲人团聚的渴望。
1.1.2亲戚的亲情互动。从新年第一天,同族晚辈亲戚要向长辈拜年,并行拜年礼,长辈同时给晚辈压岁钱。从新年第二天——正月初二开始,嫁出去的女儿(包括外甥、晚辈亲戚)要给娘家送拜年礼,礼品多为面糕、点心等,同样,过了正月初二,娘家人要给外甥送灯笼,以外甥在元宵节挑灯笼、闹元宵、猜灯谜形成一个亲戚的亲情互动;对于清明节,已嫁的女儿要送纸去娘家祭祖。而到了端午节,娘家又要送外甥夏装及乘凉用具,以达到消灾避祸的愿望。这就形成了亲戚亲情互动又一个循环;中秋节,女儿要给娘家送月饼,而重阳节,娘家要给女儿送花糕等等。但总之这种互动是相互的,是女儿与娘家的一种互动更是一种生活经验及感情的交流。这种互动不仅是物质形式的流动,更多的是亲情之间的相互交流。每年每隔一定时间,都能让女儿与娘家之间进行互动与交流,它不仅是一种长辈对晚辈在生活上的指导与照顾,更是一种晚辈对长辈养育之恩的一种关心与报答。
1.1.3相邻朋友的友情互动。元宵节也为相邻朋友的友情交流提供了基础,闹元宵是亲朋好友逛街的好去处,相邻朋友三五成群,在欣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的同时相互交流、增进感情;端午节,人们在吃粽子的同时,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娱乐项目。赛龙舟传说与屈原的死有关系,为纪念屈原民间自发组织的节日。传闻,由于当时楚国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很多人划船赶去营救屈原。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赛龙舟的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端午节的赛龙舟,无论是参与赛龙舟,还是观赏赛龙舟,都会有相邻朋友的参与,在比赛的过程中既促进区域之间或族群之间的交流,又增进了区域内部与族群内部的团结。
1.2传统节日与当今人们生活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节日受到各方面的原因影响,你们多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不是太多,甚至岁数稍大些的长辈也不太清楚传统节日中的习俗。每到过传统节日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知道传统节日中的习俗,每逢过节时就很迷茫,无从下手,最后只能想象长辈们过节的大致模样,依照葫芦画个瓢。时间久了,过什么节日要祭祀什么人都不清楚,或者过什么节日,有什么样习俗都不明白。一方面过节变了样,没有了规矩,没有了节日习俗,人们也就对过节失去了趣味。另一方面,人们对传统节日习俗的缺失,导致了与家人及亲戚之间亲情关系互动的疏远、与邻里朋友之间沟通互动的缺乏,以致人们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薄,人们在精神生活中情感的匮乏,这更加迫切地要求我们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在现实生活中的回归。如何能让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在现实生活中重返昔日盛况,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2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及分类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不仅促进了亲戚、族人、相邻朋友的相互关系,也是我国礼仪、祈福、纪念等相关知识传授与学习的重要途径。传统节日中的礼仪、祈福、纪念等习俗活动的学习,往往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讲授,而多是靠自己的耳濡目染和长辈的口传心授。根据传统节日习俗的目的,我们可以把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习俗分为以下几种:礼仪性习俗、祈福性习俗及纪念性习俗等。
2.1礼仪性习俗
在传统的节日活动中往往伴随大量的礼仪性习俗在里面,这些礼仪性习俗不仅使更多的人懂得文明礼仪,还会使更多的人以遵守这些礼仪性习俗为荣,它本身的社会伦理道德的一种呈现;它不仅仅只是节日活动中的仪式形式,更多的是教人文明礼仪的完美课程。比如春节中的拜年,祭祖
2.2祈福性习俗
祈福性习俗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祈福的目的是为了躲避灾难,保佑自己或家人平安的。另一种祈福的目的是获得,是为了在自己的祖先或某个神仙的庇护下,获得更多的好处,过上更好的生活。虽然二者略有不同,但我们也可以看出二者都是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这足以说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多么的强烈。祈福性习俗在传统节日习俗活动中还是比较多的,比如立春农祭习俗,关于春牛的习俗活动便是在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迎春仪式,祈福一年农事的风调雨顺、四季的平安吉祥。
七月乞巧节的穿线乞巧习俗,在每年七月初七举行。七夕之夜,女子们手持五色丝线与一组排列整齐的九孔针(或五孔、七孔)对着月光穿针引线,如能将丝线快速穿过全部针孔者便是乞巧成功,称为“得巧”。因此,七月七日不仅是牛郎织女相聚的美好日子,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渴望心灵手巧、热爱劳动,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呈现。
2.3纪念性习俗
纪念性习俗多是纪念某些重大的事件或者某个重要的人,而有民众自发组织形成的习俗。比如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而投江的故事,百姓粽叶包糯米做成饭团投入江中作诱饵,为的是不让江中的鱼鳖食令人尊敬屈原,这是端午包粽子的习俗;赛龙舟据说是百姓不愿贤臣屈原死去,许多人赶去江边争先恐后的救屈原,追到洞庭湖不见了踪影,后来形成了端午的习俗。每年五月五日的端午盛会是非常热闹的,民间会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等民俗。
结束语
对传统节日习俗下的儿童玩具的开发,不仅有利于弘扬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儿童对我国传统节日儿童玩具开发的认可。它不仅使传统节日儿童玩具更具有民族的亲近感,也能使传统节日儿童玩具更具有娱乐性与启蒙性。
[1]杨景震.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形成及其特征[J].中华文化论坛,1998.3
[2]陈志鹏.概念隐喻角度解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J].龙岩学院学报,2014(04)
[3]张君.九九重阳节——中国传统的死亡节、神仙求寿节和酒神节[J].求索,1993(05)
1004-7026(2016)01-0114-01中国图书分类号:
A
本文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1.79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gh-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