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分析
2016-04-13罗力
□罗力
(中共衢州市委党校浙江衢州324000)
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分析
□罗力
(中共衢州市委党校浙江衢州324000)
近年来,经济哲学在东西方哲学领域广泛的兴起,并逐渐受到理论界的关注和重视,经济哲学其实是经济以及哲学发展的产物,满足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可以说是经济哲学的重要典范,将马克思哲学与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进行有效结合研究,更好的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深入挖掘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思想内涵,并用其指导当前的重要经济问题。本文就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具体情况以及当代价值进行分析和研究。
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当代价值
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是反思当前社会、经济的哲学,这一反思是从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的,因此也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性质。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比较丰富,具有比较明显的特点,是不可代替的精神财富。当前,我们应进一步分析和研究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形成满足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体系,促进我国实现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1 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核心思想内容
要对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和研究,就需要明确其发展历程,进而全面深入的对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探究。
1.1确立马克思经济哲学观
马克思经济哲学观其实是从批判中逐步向现实迈进的,明确马克思经济哲学观需要了解其世界观的萌芽以及朝经济领域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1843年9月后,马克思哲学世界观开始萌芽,当时的马克思参与了政治斗争,刚接触物质利益问题,对其开始研究国家问题、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发现法是来源于物质生活关系的,是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并且提出钱其实是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以及存在的本质[1]。
其实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马克思向以劳动为主体的经济领域的发展指明了研究的道路,马克思知道了自己的任务就是对市民社会、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经济学进行研究,从而明确人的物质生活关系本身中的矛盾与异化,从而对经济学实现更新的研究,剖析现实的经济关系,使其更好的运用于实践中。于是马克思就开始进行经济学研究,他以巴黎先进的、沸腾的政治经济生活作为研究的基础,认识到无产阶级是其他任何阶级所不能相比的社会革命的重要力量。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使哲学逐步向经济领域发展,剖析社会经济关系,改变世界观的重要转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经济哲学学说的发源地,从这开始,马克思就以哲学世界观作为研究事物的前提和基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是马克思经济哲学观的重要开始,也给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源泉,使人们能够更好的对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异化劳动理论
在对异化论的吸收与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系统的对异化劳动系统进行了阐述,他认识到了如果要想了解劳动的本质就需要对劳动异化进行认同,并且要从社会生产关系着手,明确剩余价值是异化劳动的成果。马克思通过异化的理念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析,明确资产阶级社会中的4种异化关系,也就是劳动者的劳动与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以及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对于现代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尤其是在当前以人为本,劳动力价值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具有指导意义,对此,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充实异化劳动理论,实现劳动力价值实现的最大化,并在降低劳动成本的基础上,更好的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1.3资本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通过两个阶段对资本进行分析。第一阶段是马克思资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就是1843~1849年,总结前人的理论成果,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的资本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资本是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主宰力量,是导致人的本质异化的根本性原因。第二时期是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确立以及完善,也就是1850~ 186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完成标志着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体系基本确立。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一种,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资本是一种在物的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特定生产关系。资本是政治经济范畴,直接体现在资本家对工作的剥削上。虽然资本体现在生产资料上,但生产资料并不是资本。马克思认为资本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分,不变资本是生产过程中自身价值量不变,变成生产资料的资本。变为劳动力的资本就是在生产过程中自身价值量发生变化,再生产剩余价值,这部分价值可大可小,就被成为可变资本。
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研究和分析是不同于西方经济学家的,注重人的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重要性,使人们能够正确的看待和使用资本。他从历史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全面的认识了资本的本质,他认为资本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生产性。在当今社会,人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具有更高的价值,要想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必须确保劳动力价值的实现,同时应当重视人在财富创造中的重要地位,确保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1.4资本主义生产以及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与唯物史观一起将空想社会主体变为科学,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进行社会经济现象的观察与分析,通过具体的表象对剩余价值的本质进行研究,使剩余价值的来源以及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实质得到了全面的展示,使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以及分配得到系统的阐述,使剩余价值理论第一次被科学的确立。
马克思第一次对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内容进行阐述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将资本的公式表述为G—W—G′,而G′=G+g,资本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的过程、价值形成的过程和增值的过程。按照马克思的论述,资本最终是在流通领域的购买阶段出现,根据价值规律,剩余价值不会出现。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从劳动者的观点概括了劳动者的经济意识,使劳动者争取社会地位,为自身利益斗争的意识被唤醒,解决了价值之谜的问题,也会资本主义对剩余价值榨取的行径进行分析。
2 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经济哲学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经济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有了新的视角,更加科学的吸收和批判西方经济学理论思想,有助于促进人类世界观的变革。
2.1理论意义
首先,马克思经济哲学从经济学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进行分析,使经济哲学在理论体系上实现了创新与突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也使得经济学与哲学相融合,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实现了飞跃,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通过哲学的视角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对经济活动以及人存在的规律进行分析,通过对经济现象分析和批判实现了哲学系统的构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需要投入到经济实践中进行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使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中国经济哲学的构建,我国多年发展的经验为中国经济哲学的构建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应紧紧抓住机遇,使中国经济哲学理论大厦得以顺利的建设。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也需要吸收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对社会主义以及市场经济的统一性进行阐述。怎样进行科学的运用和借鉴就成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全部照搬照抄根本不可能适合我国现有社会制度的发展需要,但是如果全部否定,一些优势资源又被排斥在外,因此马克思经济哲学就是我们批判的吸收西方经济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要按照科学的、辩证的、实践的方法和原则批判的吸收,利用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对市场经济学进行吸收和改善,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的满足社会生产以及商品经济运行的规律。
最后,在新的发展时期,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仍旧具有较为深刻的学习意义,尤其是针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帮助较大,因此,应当就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剔除糟粕,汲取精华,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动力支持。
2.2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各种问题与矛盾逐渐出现,科学的利用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能够使人们对经济全球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明确经济发展的方向,更好的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经济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依据,生产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形态的性质以及发展主要是由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决定的,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唯物主义下的论断。
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中的辩证发展是科学、合理的,要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发生质的变化。
对于一个国家来讲,经济发展战略不仅是经济理论问题、也是哲学理论问题,最终发展成为实践问题,要从哲学的高度对经济现象和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其规律以及发展趋势,设计出更加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当前各个国家都应自觉的将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明确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了解当前世界发展的潮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结合经验教训制定有本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战略。因此各国的经济学家、哲学家需要深入到市场经济体制中,根据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思想为经济发展战略提出方向性的指导,促进社会经济活动的推进。
我国也应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科学的运用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良好的发展与进步。
结束语
经济哲学是在深刻、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当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马克思经济哲学有着巨大的意义和价值,能够使经济学的研究思路更加广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实现我国经济哲学的研究与发展。但是要实现我国经济哲学的构建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更加努力发展。
[1]宫敬才,李江舟.青年恩格斯对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影响[J].河北学刊,2011(6):34.
[2]宿景昌.关于经济哲学研究的现状和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J].山东教育学学院学报,2011(5):11.
[3]萧莎.为马克思一辩一评伊格尔顿新著.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2):201~256.
1004-7026(2016)01-0012-02中国图书分类号:A51
A
本文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1.08
罗力(1982.1-),女,汉族,籍贯:浙江衢州,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