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建体制下行业特色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2016-04-13李北群张永宏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国气象局体制气象

王 骥, 李北群, 张永宏, 朱 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44)



共建体制下行业特色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王骥, 李北群, 张永宏, 朱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江苏 南京210044)

行业特色高校依托共建体制,与行业和政府一起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工作,形成全方位的实践资源集成机制,分门别类进行校内实践、校外实践、校企研究院、科技园以及协同创新中心等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在取得了明显成效的同时,也为行业特色高校实践基地建设探索出新的路径。

共建体制; 行业特色高校; 实践教学基地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实践基地建设普遍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规模变大,高校出现了学生多、实践基地少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充足的利益保障,行业或者企业对于高校实践基地建设普遍热情不高。实践资源不足、合作机制不稳定等成为高校实践基地建设的主要瓶颈,由此严重影响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当中的一个显性问题[1-2]。各个高校都在立足自身的发展定位与特色优势去探寻解决的办法。

行业特色高校是指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类型的高校,其前身一般都是指计划经济时代下,隶属中央某一业务部门,围绕行业需求,依托行业发展,而后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被划转由政府建设和管理的一批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校[3]。行业特色高校在长期服务行业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人才培养特点。其中,对接行业需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行业特色高校共有的特征。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等教育体制划转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行业特色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面临很多困难。由于与行业之间的管理体制发生转变,进而资源链也发生断裂,实践教学条件和资源都较为紧张,行业也不再免费提供实践基地,实践教学也得不到业务单位的充分指导,进而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充分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反过来也影响了行业的发展,成为行业和高校都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的共同问题[4]。

我校(原名南京气象学院)是一所典型的行业特色高校,享有“中国气象摇篮”的美誉,全国50%左右的气象业务骨干毕业于我校,对于气象行业人才建设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行业划转之后,我校明确提出“开发发展、联合发展”的办学理念,在2007年推动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建校的协议,2012年推动三方共建协议(得到教育部的支持),建立了行业和政府双重支持学校发展的新机制。我校依托共建体制,积极探索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实践基地的建设,进行了具有示范作用的实践探索。

1 共建体制内涵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共建体制是政府、行业共同建设和管理大学的一种新管理模式,即共同管理、共同投入、共享成果,其核心就在于各方主体平等合作,利用契约管理,使得行业部门和政府的投入在学校层面自主集成[5]。改变了传统高校单一的隶属关系,在保持行业特色高校服务相应行业的同时,也增强了其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高校资源配置的渠道得以丰富,能力得以增强。

我校在体制划转之后提出“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全面服务中国气象事业”的“3个主动”发展思路,重新回归气象行业,加强与中国气象局的联系,按照中国气象事业未来发展规划来规划学校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因为我校是中国气象事业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气象局也迫切需要和我校合作。中国气象局参与共建的动力来自于我校的人才培养能够支撑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为此,中国气象局、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递进式地与我校签订了共建的协议,建立了行业和政府双重支持高校发展的新机制。

在共建体制下,我校与行业和地方的联系更加紧密,而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也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教育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气象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6],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气象局对学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学校与行业间人才培养合作步入长效化,形成了优质化、特色化、规模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学校联合中国气象局成立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双方共同设置气象类专业、制订招生方案和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同步共享开放课程并聘请气象专家走进课堂。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工程,既涉及专业与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也涉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同时还与高校教学资源的整体配置布局有关[7]。共建体制为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行业和地方参与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合作编写教材、推进师资“双聘双挂”,形成全方位的实践资源集成机制。在实践基地本身建设上,学校要求学生要到气象局接受不少于2个月的实习实训,而中国气象局利用“垂直管理”的体制优势,在全国各地气象局建立了一批实践基地,并给予专项基金支持,与高校共同制订学生实践教学方案,共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 行业特色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举措

依托共建体制所带来的资源和制度优势,根据学校对行业和地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我校对校内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进行一体化建设,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1基础性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课外实践的主要场所,为满足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学校将实验、实习、设计、课外实践作为一个系统,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8]。学校根据业务需求,构建了“基础训练、专业综合、业务应用、创新探究”4层次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共建体制,中国气象局投入硬件和软件在我校建成了“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培训实习基地”、中央气象台标准的校“气象台”、 “中国气象局地基遥感探测系统”、“华东干旱联合科学试验基地”、“农业气象试验站”等优质实践基地。

其中校气象台可以借助与中央气象台和各省市气象台多媒体远程音视频双向会商系统,组织学生参与我国重大灾害性天气实时会商讨论,直接感受全国范围内关键性、灾害性、转折性、敏感性预报与服务的最高水平,训练学生建立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种类天气的预报着眼点,构建正确、物理意义清晰的预报思路,使学生更加熟悉台站气象业务布局、技术路线、业务关联和实际业务需求。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培训实习基地、资料同化中心、农业气象试验站、华东干旱联合科学实验基地等一批校内实践基地,从气象信息观测、分析处理、预报预测、科研应用一整套的实训体系,可以让学生在自然环境和模拟环境中实际感受到整个气象业务的操作流程,与气象发展实际紧密结合。

2.2综合性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需要有充足的数量保证,并且有充分的区域分布,同时保证有业务导师的指导[9]。依托共建协议中的相关规定,学校与中国气象局及其下属的各省市局达成协议,建成了中国气象局各业务中心—省市气象台—地市观测站点三级实践教学基地,为本科生、研究生提供气象预报、气象服务实习以及校外实训实习的场地。中国气象局以及各省市气象局免费提供600个实习实践训练的一级台站,同时预报员、观测员等作为业务导师立足实际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并提供相应的保障条件。

2.3创业性的实践教学基地

培养创业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重点转移目标[10],为了推进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及生产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与企业、科研单位相链接的实验实践创新训练,强化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我校利用与地方政府和行业的共建优势,在校内建设“企业研究院”。在利用企业实验教学基地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将企业引进校内,共建校内研究院,集成学校与企业双方资源,成立了南信大卫星通信研究院、易龙防雷技术研究院等20多家校企研究院,涵盖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将企业人员转化为学校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导师,将企业的技术研发平台转化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实战平台。同时学校利用气象产业优势,建立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南京园),将实验教学与产品研发、试验、企业孵化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

2.4创新性的实践教学基地

创新基地面向学生开放有很多优势,让学生有一个发展自己兴趣的平台。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发现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11]。我校充分利用了行业、海内外科研院所以及校内的资源优势,在共建体制下成立了“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和“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两个协同创新中心,在科研创新、业务应用、拔尖人才培养和现代气象装备产业化等方面开展协同。协同单位不仅有耶鲁大学、夏威夷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也包括有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和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等行业业务单位,也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更包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研究所、中国华云气象科技集团公司等产业企业单位,从而建立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协同人才培养平台和体系。利用达成的协同培养协议,学生可以在这些合作单位进行实践实习。

3 结语

高校和行业以及政府应该以责任为共同纽带,驱动人才培养,为行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各方主体开展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我校一直以服务行业发展作为办学使命,以此赢得行业的支持,中国气象局更是站在推动中国气象现代化的高度,积极参与和支持我校气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从而有序推进共建协议落地生根,共同建设众多的实践教学基地。共建也需要建立稳定的沟通交流机制,双方相互定期汇报,落实工作,在投入机制上开辟行业管理部门向行业特色大学进行资源支持的更多渠道,实现实质上的共建[12]。

通过与地方和行业的共建,我校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和条件得到了明显提升: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成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环境工程、雷电科学与技术成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中心理科实践教育基地成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我校每年为中国气象局培养近一半的气象人才,有利地支撑了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智能车、机器人等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学生获得全国特等奖和一等奖多项,尤其是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金奖。同时依托设在我校的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培训中心,每年为世界各国培训数百名气象人才。“共建体制下行业特色高校的大气象创新人才的构建与实践”获得国家级和江苏省教改成果一等奖。

References)

[1] 叶茜茜,郭思村.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80-184.

[2] 谷钰,李辉,牛汝良,等.推动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J].实验室科学,2010,13(1) : 170-172.

[3] 李廉水.行业特色高校的开放发展战略[J].阅江学刊,2010(4):71-74.

[4] 别敦荣. 行业划转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形势、任务和战略[J].阅江学刊,2011(1):12-18.

[5] 李北群.行业特色型高校共建体制探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局省共建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2(7):72-73.

[6] 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5-02-0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6/201502/184105.html.

[7] 惠记庄,张雷,孙德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评价指标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11-14.

[8] 张昌凡.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促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34-35.

[9] 李仁玉,闫冀生.校外法学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5):80-81.

[10] 易自力,任湘,王慧.企业家精神对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8(2):31-32.

[11] 李艳利.高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路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2(2):103-104.

[12] 张文晋,张彦通.关于行业特色型大学共建体制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0 (4):15-18.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of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 universities under joint construction mechanism

Wang Ji, Li Beiqun, Zhang Yonghong, Zhu Bin

(Teachers’ Teaching Development Cent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Relying on the building system,the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 university together with the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participate i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forming a full range of practical resource integration mechanism.It is arranged to carry out construction work of experimental base, including practice in campus and out of campus,research institute of university and industry,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which not only achieves significant results,but also explores a new pat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y characteristic university practice base.

joint construction mechanism;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 universities;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DOI:10.16791/j.cnki.sjg.2016.06.055

2015-12-09修改日期:2016-02-24

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14YJA880031);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2013JSJG042);2015年江苏省高校实验室研究会研究课题(GS2015YB30)

王骥(1976-),男,湖北襄阳,博士,副研究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处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E-mail:wangji76@126.com

G642.44

A

1002-4956(2016)6-0213-03

实习基地建设

猜你喜欢

中国气象局体制气象
气象树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气候变化工作如何定坐标?
——解读《中国气象局加强气候变化工作方案》
气象战士之歌
中国气象局2018年SCI论文产出首次突破1000篇
大国气象
中国气象局卫星数据广播系统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