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推广中语言与文化的接口研究
2016-04-13张玥
张玥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汉语国际推广中语言与文化的接口研究
张玥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为了实现“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语言必须先行。汉语推广不仅要让学习者学会汉语,而且还要了解中国文化。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同时更不是无规律地杂糅在一起。本文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为切入口,分别从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两个领域中分析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并建立语言与文化的接口。
文化;语言教学;文化传播;接口
一、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提出,文化教学的问题更加需要重视。无论是“一带一路”思想的实施还是孔子学院的建设,均需要语言先行,而汉语国际推广包括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两方面内容,其均离不开文化内容。
无论是汉语教学还是文化传播,都离不开文化教学。学术界关于文化教学相继提出了“交际能力”“交际文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概念。“交际能力”从社会学角度提出,认为语言作为社会交际的重要手段,“必须有其使用规则,否则语法规则就没有用了”,同时将适应文化的能力也包含在“交际能力”之中。“交际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试图从跨文化交际的功能角度,圈定文化教学的范围,并指出“交际文化”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这种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就属于交际文化”。无论从哪个角度谈论文化,这都开启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对文化教学的关注。
从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必须重视文化教学开始,学界就一直为解决“教什么文化”和“怎么教文化”这两个问题而努力着。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推广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说培养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话语形式,准确,得体地满足交际需求。以往研究,缺乏从交际整个过程中,动态地确定文化在交际过程中的定位,这也构成了本文重点突破的内容。
二、“文化”在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中的不同性质
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同时也不能简单地归纳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确定教什么文化和如何教的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清楚在汉语国际教学中,文化都存在哪些领域和如何存在的这两个问题。“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各派语言学家有不同的观点,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如索绪尔所言的两类,即一类着眼于语言内部,一类着眼于语言外部”。从语言内部角度出发,文化教学承担的是“存在于语言形式之内的文化,即语言的文化要素教学,教学内容和范围应该在语言的领域”。“文化知识存在于社会交际规约中的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范围”。张英教授的论述给我们很多启发,从索绪尔对语言与外界关系的分界入手来考察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张英把语言内部转化为存在于语言形式之内,也就是用语言形式表达的都是语言内部问题,但是文化知识也是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她把语言外部转化为社会交际规约中,事实上,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而音义之间的连接规律便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因此,社会的约定俗称自然成为了语言内容的问题。为了理清这些问题,本文将换一种方法来界定,从语言内部角度出发,当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时,我们称之为语言文化(语言文化具体包括什么,我们将在下文阐述)。从语言外部角度出发,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时,我们称之为文化知识。汉语国际传播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即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同时,孔子学院同时承载了这两部分内容。在语言教学中,教学重点是语言文化的内容,在这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在文化传播中,教学重点是文化知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三、在语言教学中,建立语言与文化的接口
在语言教学中,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我们需要理清楚文化是语言的哪些部分,这样才能建立语言与文化的连接。例如:
(1)A:你和李明相处的怎么样?
B:嗯,非常好,他很会说话,好多内容他讲的我都明白了。
母语为汉语的人很容易判断,在这个语境下,“会说话”并不合适。不难推断出A意欲表达的内容是:他的表达能力很好。那么,为什么学生会用错呢?《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会”的解释是:“善于做某事。前面常加‘很、真、最’等”。因此,“会说话”本应该被赋予“积极、称赞”的意义。因此,在例(1)中,B用“会说话”称赞A善于表达。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并不喜欢巧于辞令之人,汉文化赋予“会说话”“消极”和“责备”的意义。很明显,这个意义来源于文化,并且进入词义本身,成为语言意义的一部分,这里的文化是语言文化的范畴。再如:
(2)A:谁教你们汉语?
B:李老师教我们汉语。
A:他严不严?
B:不严,他很亲切。
在例(2)中,“严”有“严格”和“严厉”两个意义。但是其侧重点却不同。“严厉”强调严守标准和对违反标准的处理态度。“严格”强调在遵守制度或掌握标准方面认真,不放松。而根据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严格”是教师的传统美德。固然,在例(2)中,提问的是教师是否严格,而非严厉。如果是提问是否严厉的问题,汉语习惯并不使用“~不~”的格式。在这种情况下,“严”存在两个意义,是文化约定俗成,在询问教师的时候,一般使用“严格”这个意义。汉民族的文化决定我们在具体语境中如何选择已存在的词义。但是文化内容并没有进入词义中,而是作为选择的标准,参与到言语交际中。本文把这种情况作为语言“选择标准”,归入语言文化中,即“选择标准”也是语言的一部分,更准确地说是语言使用的一部分。
(3)A:吃了吗?
B:嗯?现在才上午九点,就去吃饭?
例(3)这种情况是刚来中国的留学生经常困惑的内容。他们认为打招呼的方式是“你好”。那么,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单单告诉学生“吃了吗”也是用来打招呼的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清楚两个表达方式在均可以实现“打招呼”这一交际功能时差别是什么。从我们的言语交际经验可知:“吃了吗”一般发生在关系比较熟悉的交际主体之间。并且是吃饭时间前后的一段时间。而“你好”一般发生在正式场合,并且多用在交际双方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从这些不同的使用条件中,我们可以推知在使用“吃了吗”打招呼时,可以表达出“亲切”的意义,而使用“你好”打招呼的时候,可以表达出“正式”的意义。这些意义是根据文化约定的使用条件而推知的,并且进入话语的意义中,成为话语意义的一部分,固然是语言文化范畴。
综上,我们了解了语言文化范畴内,语言与文化的三种接口方式,第一种接口方式表现为:文化是词义本身或词义的一部分,如例(1)。这种接口方式下的文化直接转化为词义,因此,我们称之为“文化词义”。第二种接口方式表现为:一个语言形式存在不同的意义类型,文化决定在什么语境下选择哪种意义,即选择的标准,因此,我们称之为“文化标准”。第三种接口方式表现为:在实现同一交际需求的前提下,不同表达方式,生成不同的意义,其中有一部分是文化意义。这种接口方式下的文化转化为不同表达方式所生成的意义,因此,我们称之为“文化表达义”。以上三种情况建立了语言与文化的连接,明确了文化存在于语言使用中的哪个部分。是“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的具体实现,同时也确定了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
四、在文化传播中,建立语言与文化的接口
在文化传播中,语言与文化的接口方式体现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表达文化的工具。这一部分的文化我们称之为“文化知识”。在文化传播中,传播什么汉文化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无论传播什么汉文化,我们均需要用汉语进行表达,因此,必须考虑现阶段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听、说的能力。根据表达文化知识的汉语难度,把文化知识相应地设置为不同的等级,并进一步根据汉文化知识等级,把文化知识与语言教学课相匹配。
除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我们还需要考虑不同民族的文化冲突问题。我们选择传播的文化知识,一定是汉民族的可以传达正能量的内容,并且不与学生本民族文化相冲突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设置。
文化内容是汉语国际推广中无法回避的问题,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均涉及文化内容。目前,多数海外教学把文化内容独立地以“文化专栏”“手工课”和“冬/夏令营”等形式进行。忽视了语言教学这一部分的文化内容,并且把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完全割裂开来。改善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明确文化在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中的不同性质,即与语言的不同关系。并且分别明确在语言教学中和文化传播中,文化的具体内容和存在方式,即语言与文化的接口问题。只有在清楚这些问题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在文化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希望本文的研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2001.
[2]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马勒茨克,著,潘亚玲,译.跨文化交际[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戴尔·海姆斯.论交际能力[A].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合[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6]张英.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J].汉语学习,2006(6).
[7]张占一.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
(责任编辑:彭琳琳)
Interface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on Chines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ZhangYu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One Belt,One Road”strategy,language must go first.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is to let learners not only to learn Chinese,but also to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To learn Chinese and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 is not completely separate and also not regularly mixed together.In this pap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is regarded as the cut entrance and respectively,from the two areas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languag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terfac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culture;language teaching;cultural transmission;interface
张玥(1983-),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理论及语言应用。
2016-10-08
H19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