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线上线下大实践平台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2016-04-13赵中华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年5期
关键词:漓江学堂学院

郭 庆, 海 莺, 赵中华, 刘 涛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教务处, 广西 桂林 541004)



打造线上线下大实践平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郭庆, 海莺, 赵中华, 刘涛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教务处, 广西 桂林541004)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整合全校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创新学院,并以创新学院为依托打造“互联网+”教学平台——广西漓江学堂,构建线上线下综合实践平台。基于该实践平台,学校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推行学生自主学习的运行机制以及改革学业成绩评价制度,以此为契机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1]。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上升为国家教育战略。作为一个时代命题,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教育手段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区别[2]。因而,实现创新教育的根本与重要途径是教育创新,唯有教育创新才能实现创新教育[3]。我校整合全校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创新学院,并以创新学院为依托打造“互联网+”教学平台——广西漓江学堂,推行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现实虚拟相结合、创新创业相贯通的育人新模式。

1 打造校内专业协同综合实践大平台

早在1997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就开始相继建设院、校二级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以此为载体开展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2014年7月,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学校整合原有10余个院级创新基地,结合卓越工程师专业的培养需要成立综合实践大平台——创新学院。创新学院首期投入2 000余万元,占地面积约3 500 m2,共有3 200个工位。建设了包括通信、机械、测控、软件四大卓越工程师工作坊以及2个电子设计创新设计室和智能控制与应用创新、机电创新设计室、创新培训室等创新工作室,基本建成系统综合实践大平台。

创新学院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出发,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应用需要开设创新课程,开设了“PLC原理与应用”、“电子电路设计软件及应用”等课程,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集成平台优势系统,开展学校各类学科竞赛的组织与培训工作,承接了大量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广西电子设计大赛测评、毕业设计校级验收等任务,使竞赛与培养有机结合。同时,通过工程项目形式实现跨专业的综合协同实践,如“英特尔杯”等嵌入式的竞赛项目,通常由信息与通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及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学生共同组队完成。

2 建设贯通多校优势特色教学资源网络平台

为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广西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2014年12月,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首倡,并与桂林理工大学、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共同发起成立了广西高校课程联盟——广西漓江学堂。该学堂遵循“以人为本、能力为重、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线上贯通多校优质教学资源开设网络视频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线下借助创新学院为平台开展综合实验、课程竞赛,打造“在线课程、虚拟仿真、综合实验、课程竞赛”四位一体,线上线下互动、虚拟现实结合、学校企业协同的课程教学新模式。漓江学堂的课程对接到各联盟高校的本科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用本校教务系统账号直接登录就可以选择学堂的课程,并可以直接确认学分。

目前漓江学堂的成员已经从最初的3所高校发展到包括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医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近10所高校,约1 100名学生参加了漓江学堂的教学活动,在线课程也由最初上线的6门增加至11门。漓江学堂的办学理念还吸引了嵌入式系统行业品牌,广州周立功单片机知名发展有限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之一德州仪器(TI)的加盟,并筹备合作开设创新课程。

3 以大实践平台为基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无论是线下综合实践平台,还是线上互联网平台,都只能算是“硬件设施”,要使这些硬件设施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还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育以及创新管理制度等“软件组织”[4]。学校从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出发,将线上与线下教学平台有机结合,推行学生自主学习的运行机制以及改革学业成绩评价制度,以此为契机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3.1理念创新:从“知识课堂”走向“能力课堂”

传统课堂以“教师、书本、教室”为中心,注重的是系统传授学科知识,因而也被称为“知识课堂”[5]。不可否认,知识的传授确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知识的掌握却不是学习的终结——知识沉淀在个体身上的价值体现在个体通过学习知识获得素质或能力,如心智模式、动力倾向与知识技能等的提高[6]。而当前高等教育所培养人才出现的“高分低能”问题已然证明,以“三中心”为基础所构建的“知识课堂”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7],难以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跨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广西漓江学堂以打造“能力课堂”为核心,提倡“以人为本、能力为重、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中做、做中学,进而达到知行合一。

首先,学堂在线上打造虚拟仿真中心,开设助学类、训练类与模拟类三大类仿真实验,通过虚拟仿真实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其次,是在线下以创新学院为平台开设综合实验,并以综合实验取代闭卷考试;第三,加强学习活动与生产实践的对接,与企业联合举办课程竞赛,竞赛题目以结合企业实际需求,解决生产的实际问题为主。

通过线上线下、虚拟现实、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多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知识课堂”走向“能力课堂”,实现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无缝对接。

3.2管理创新:开放共享与自主学习

以往学生参加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课内(或独立设课)实验、课程设计或是生产实习等均是来自教师的安排与指导,即所谓的“正式学习”。而当代学习科学的研究则指出非正式学习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对正式学习环境中的学习以及个体的成长都起到重要影响,学习是终生的(life-long)、宽生的(life-wide)也是深生的(life-deep)[8]。漓江学堂与创新学院在管理上采取了开放共享与自主管理的模式,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漓江学堂以网络课程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开展学习。而学堂的资源是针对每一位注册学生开放共享的,学生参加完某门课程的考试并不意味着该门课程学习的结束,在此之后仍然可以获得课程资源以及报名参加课程竞赛。为了鼓励学生以“终生学习”的理念开展学习活动,学堂规定在课程竞赛中获奖还可以给已有的成绩加分。

学生的学习既是一个创造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9]。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学校所提供的实践平台不仅要实现时间上的开放,更重要的是实现内容的开放与方法的开放[10]。创新学院实行24小时开放,通过指纹考勤与视频监控施行管理。学生签到后即可进入学院,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实践活动,如开展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完成学科竞赛作品等,也可以根据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自主完成一些实践小作品。创新学院不设专职指导教师,日常活动主要通过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的方式进行。而一些校企联合开展的小型竞赛,都是由学生自行组织、自主管理开展的。

通过开放共享与自主学习的管理模式,学生能够自主设计、自主实验并尝试综合运用多种资源开展实践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包括个人责任感、合作精神等在内的创新创业人才必备的综合素质。

3.3考核创新:“能力目标达成”的不限次考试模式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考核方式通常采取闭卷考试,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记住了事实以及机械运用程序的知识”,而现在学者们则认为“事实和程序并不能促进创造性工作”[11]。为了破除传统考核方式“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漓江学堂开展了考核方式的改革,以综合实验取代了闭卷考试并实施不限次数的学习成绩评定模式,即如果学生对成绩不满意可多次选取实验参加考试。

以“电子电路设计软件及应用”课程为例,考试题目分别来自于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高频电子电路或其综合应用,分A、B、C 3个难度等级各10套,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主选择。题目在保证科学性的同时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如“电子幸运转盘设计”(A类),“三人表决器电路设计”(B类),“呼吸灯电路设计”(C类)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分为软件设计和装配调试两个环节。第一阶段为学生在软件中绘制原理图,完成PCB设计;第二个环节为装配调试环节,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对第一环节中设计的PCB进行腐蚀、打孔、元件焊装、电路调试等。实验完成后由教师现场验收并打分,并根据所选难度等级乘以不同的系数。如果学生对成绩不满意可多次选取实验,直到满意为止。如此一来,就把学生从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转移到以掌握知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轨道上来。

4 结语

在2015年10月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1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广西漓江学堂的课程被列入本科培养方案,从制度层面解决学堂课程的推广应用问题,同时也将创新创业活动从部分推广到了全体学生,并为地方高校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促进作用。

References)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 高新.浅议高校创新教育的要求与对策[J].理论月刊,2010(4):180-182.

[3] 王晓迪,王松武,李海波.论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283-286.

[4] 眭平.地方高校创新实践平台嵌入创新方法教育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9):168-171.

[5] 陆国栋.教学方法改革的模式与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2011(8):14-16.

[6] 周作宇.协同创新:集体知识创价行动[J].现代大学教育,2013(5):1-10.

[7] 段文美.课堂教学创新影响因素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1):24-25.

[8] 郑太年,赵健,王美,等.学习科学与教育变革:2014年学习科学国际大会评析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4(9):150-159.

[9] 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8-20.

[10] 韩德强,邵温,张丽艳.实验室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280-281.

[11] 柴少明,赵建华,朱广艳.学习科学: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创新:学习科学专家科斯·索耶博士访谈[J].中国电化教育,2011(5):1-6.

[12] 李克强.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 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EB/OL].(2015-10-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20/c_1116884849.htm.

Constructing a new mod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practical platform of online and offline

Guo Qing, Hai Ying, Zhao Zhonghua, Liu Tao

(Dean’s Office,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 541004, China)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tegrated school practical teaching resources to construct an innovation institute,and create “Internet plus” teaching platform that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institute, i.e., School of Guangxi Lijiang is a comprehensive online and offline practice platform. Based on this practical platform,the school changed the concept of talent training,promoted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reforme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and took this as an opportunity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practical platform;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talent cultivation

DOI:10.16791/j.cnki.sjg.2016.05.002

2015- 12- 25修改日期:2016- 01- 11

2016年广西教育厅创优计划项目“广西漓江学堂育人平台”;“广西漓江学堂协同创新创业教学团队”

郭庆(1962—),男,陕西武功,本科,教授,处长,主要从事实验教学管理、专业基础课教学和嵌入式测控系统研究.

E-mail:sxgq@guet.edu.cn

G642.0;G482

A

1002-4956(2016)5- 0004- 03

实验室创新

猜你喜欢

漓江学堂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漓江情画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漓江夕色
学院掠影
竹筏上的漓江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西行学院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