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人员言语社区探究——以新疆公务系统哈萨克族翻译人员为例

2016-04-13赵妍

赵妍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翻译人员言语社区探究——以新疆公务系统哈萨克族翻译人员为例

赵妍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摘要以新疆公务系统哈萨克族翻译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翻译人员语言掌握、使用及其态度的调查,探讨翻译人员作为同一言语社区的可行性。

关键词翻译人员;语言文字使用;言语社区

一、引言

言语社区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其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其是否为一个言语社区。徐大明指出,“社区是第一位的,语言是第二位的。语言产生于社区之中。一个言语社区不一定对应一种语言;但是频繁的言语互动的结果往往是产生和保持一种语言变体的基本条件。”要先确定一个言语社区,首先应明确其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传统社会学认为,社区是由一定地域、共同生活的群体相互关联形成的地域共同体。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学理论将社区分为区域性和非区域性社区。非区域性社区不受地域空间限制、不以共同居住群体为基础。

社会学意义的社区概念扩展,言语社区概念也随之丰富。夏历指出,“言语社区的范围也不应该局限在地域层面,可将精神层面的言语社区纳入到言语社区研究的范畴里。”夏历在研究中将具有情感联结关系的农民工群体作为一个言语社区,并对比分析其语言能力、语言使用、语言态度在进城务工前后的变化,扩大了言语社区的研究范围。马旭燕则以网络翻译为言语社区,探索了虚拟网络翻译社区的构成要素,分析不同类型社区的特征。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尝试将新疆公务系统哈萨克族翻译人员作为一个言语社区。从言语社区的构成要素入手,判断翻译人员是否具备成为言语社区的条件。杨晓黎认为,“确定一个言语社区,需要具备三个基本元素,可以大体圈定的区域,相对稳定而适量的人群,由区域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适用的、与其他群体或整个社会语言有所区别的符号体系活跃的语言变体。”周明强认为,“言语社区具有地域、人口、设施、互动和认同五要素。”翻译人员言语社区表现为非区域性社区、人口相对稳定、言语设施固定、彼此互动频繁的特征。翻译人员群体认同是否具有一致性,还需要通过被试语言使用、语言态度进一步考察。我们初步认定,翻译人员与靠情感联结的农民工群体、靠虚拟网络交流的群体一样,是具有相同职业特性的精神聚合体。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翻译人员作为言语社区,不同于行业用语研究。比如,调查从事司法工作的翻译人员行业语言使用,刘学平的司法庭审口译就是主要针对口译技巧、方法以及如何做好审判工作等问题展开的。言语社区理论则是主要论证翻译人员语言同一性和差异性,这也正是言语社区理论的实质,即相同存在于不同之中。

二、语言掌握、使用及态度

通常判断言语社区的标准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语言使用规范的一致性,一是语言态度的一致性。本文针对翻译人员语言掌握、使用及其态度做了初步调查。本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系统哈萨克族翻译人员为调查对象,尝试通过对被试家庭和工作中哈萨克语、当地汉语方言等使用情况的研究,以证明具有相同职业特征的精神聚合体属于一个言语社区。①被试使用的当地汉语方言是在与少数民族语言接触过程中形成的语言变体,带有某些少数民族语言特点。

本研究以部门问卷调查为主,辅以个别访谈。问卷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包括翻译人员基本情况和语言掌握、使用及态度调查。根据需要,每题设若干选项或指标,彼此相互印证。选取公务系统不同部门翻译人员为调查对象,通过一对一访谈式问卷调查,完成31份问卷。其中,男性22人、女性9人;青年10人、中年18人、老年3人;大专3人、本科以上学历28人。

(一)语言掌握及掌握程度

从语言掌握看,调查的31名被试,除一人不会维吾尔语外,其他均掌握哈萨克语和当地汉语方言,还有个别被试掌握俄语、柯尔克孜语和英语。被试哈萨克语是从小习得的,而汉语则是在学校或工作环境中学习的,维吾尔语多是通过与身边维吾尔族朋友交流学习的。

从语言掌握程度看,翻译人员均掌握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且哈汉双语听说能力都很熟练。全部被试哈萨克语完全没有交流障碍,28人(90.3%)汉语完全能听懂且能熟练交谈。这正是职业必备的能力要求,翻译人员日常主要从事汉哈双语互译,不仅双语能力较强,而且还掌握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二)语言使用

依据此次调查,被试家庭三代人语言使用,全部使用哈萨克语,个别被试跟同辈、子女兼用当地汉语方言,一人偶尔与长辈使用汉语。一位被试表示,平时和女儿交流使用哈萨克语,女儿听不懂就用汉语解释。另一位被试表示,他在家与晚辈聊天时,哈萨克语和汉语兼用,有时看对方说什么就用什么。因翻译人员语言能力强,不会受交际域语言使用影响,通常根据对方语言需要选择使用自己的语言。

被试在工作场合,针对不同交际对象和话题,与本民族领导或同事谈工作时,25人(80.6%)会选择使用哈萨克语,6人(19.4%)使用当地汉语方言;与外民族谈工作时,则以当地汉语方言为主,9人(29.0%)会选择哈萨克语作为辅助、解释使用。被试面对本民族群众时,都会选择使用哈萨克语;与外民族群众,以使用当地汉语方言为主,6人(19.4%)使用哈萨克语辅助。

(三)语言态度

被试语言态度主要就语言的重视程度考察,具体来说,选择哈萨克语和汉语25人(80.6%),单选哈萨克语和汉语的各3人(9.7%)。数据表明,大多数被试认为,哈萨克语和汉语都很重要,被试对两种语言的认同度均很高。

三、分析探讨

(一)增加了精神言语社区的研究维度

靠情感联结的农民工群体并非唯一的精神层面言语社区,还包括虚拟网络交流群体,以及本文研究的重点,具有职业特征的翻译人员群体。当然,精神层面的言语社区应该不止这些,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考察新疆公务系统翻译人员语言掌握、使用和态度,分析其同质特点,论证其成为同一言语社区的依据。首先,在语言掌握和掌握程度方面,翻译人员均能熟练掌握哈汉双语,且语言能力较强。其次,家庭语言选择使用哈萨克语,工作语言或与外民族交流则以当地汉语方言为主。第三,被试语言态度倾向认为哈萨克语和汉语同等重要。根据翻译人员的言语特点,基本判定处于同一言语社区中。

(二)丰富了言语社区的类型特征

翻译人员言语社区具有场域不稳定的特点。因职业群体语言使用要在特定工作交际场,才能够显现言语社区特征。调查涉及翻译人员在家庭和工作中语言使用情况。翻译人员在工作中形成群体聚合,进而产生具有工作域群体特征的言语社区。工作中,被试语言使用受交际对象和交际场合限制,用当地汉语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交谈。虽然被试会选择使用不同语言或语言变体,但总体语言认同是一致的,即与本民族交谈,以哈萨克语为主;与外民族,或是当地汉语方言为主或是汉维兼用,主要看交际对象的语言使用。工作外(家庭),作为职业聚合的群体解散,言语社区特征削弱、个体性突显。翻译人员与家庭三代人语言使用以哈萨克语为主,少部分选择使用当地汉语方言。因翻译人员哈汉双语能力较强,语言选择不受个人语言能力的制约。这进一步证明,被试在家庭环境中,语言认同趋向于母语认同,加之被试对哈萨克语重要程度评价普遍很高。被试对母语保持、传承发展的意识强。无论家庭还是工作,语言认同的一致性可以证明,翻译人员言语社区符合言语社区五要素中的“认同”,这是至关重要的。王玲指出,“言语社区五要素在社区中所处的作用虽然不同,但缺一不可,认同是五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坚定要素,它是言语社区最终形成的重要标志。”至此,翻译人员作为一个言语社区得到论证。

翻译人员固有的语言特征就是双语双言或多语多言。在家庭环境中,翻译人员的工作特性消失,语言也由双语制变为单语制。带有职业特性的言语社区也就暂时消解,而脱离家庭环境后又会再次复原。被试在家庭和工作中语言使用、语言态度的差异,体现了翻译人员言语社区的场域不稳定性特点。作为以职业特征聚合形成的言语社区,其不稳定性普遍存在。比如,法律工作者作为从事法律职业的专门人员,其工作语言使用不仅受交际对象语言使用的影响,还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尤其是少数民族法律工作者。为了更好的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法律工作者的工作用语有其特殊性。法律工作者是否可以作为一个言语社区,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四、结语

城市化进程加快,普通话普及,一系列现实问题促使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发生变化。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可知,新疆公务系统哈萨克族翻译人员哈汉双语掌握程度较高,家庭环境语言使用以哈萨克语为主,工作中与外民族主要使用当地汉语方言。结合社会语言学言语社区理论,基本确定具有共同言语特征的翻译职业为同一社区。职业言语社区的探讨,不仅增加了精神言语社区的研究维度,而且丰富了言语社区的类型特征,希望可以为言语社区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

注释:

①本文主要论证翻译人员作为同一言语社区,所以仅探讨其语言使用情况,而文字使用未涉及。

[参考文献]

[1]刘学平.谈司法审判工作中的庭审口译[J].语言与翻译,2010(3).

[2]李现乐.试论言语社区的层次性[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马旭燕.网络翻译社区初探[J].上海翻译,2014 (2).

[4]王玲.言语社区基本要素的关系和作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5).

[5]徐大明.言语社区理论[J].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1).

[6]徐大明,王玲.城市语言调查[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7]夏历.农民工言语社区探索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7(1).

[8]夏历.“言语社区”理论的新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5).

[9]周明强.言语社区构成要素的特点与辩证关系[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

(责任编辑:武亮)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H0

收稿日期2016-01-12

作者简介:赵妍(1987-),女,辽宁本溪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