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凭句”句式探析

2016-04-13郭梦婷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郭梦婷(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陕西汉中 723000)



“任凭句”句式探析

郭梦婷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任凭句是一种极端情况下的让步句。根据前分句的形式特征,任凭句可分为单项任凭句、多项任凭句和总让任凭句。这三种类型的任凭句在认知层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单项任凭句的主观推测层面:0<P{B/A}<0.5,客观反映层面:P {B/A}=1;多项任凭句的主观推测层面:0<P{B/a1}<0.5,0.5<P{B/a2}<1或者0<P{B/a1va2}<0.5,客观反映层面:P{B/a1} =P{B/a2}=1;总括任凭句的主观推测层面:0<P{B/Amin(B)}<0.5,客观反映层面:P{B/Amin(B)}=1。最后讨论说话人在使用任凭句时所表达的无奈和坚定的不同心态。

关键词:形式特征;认知层面;语用价值;语义项

任凭句①是让步句的一种类型,表达在极端情况下,后分句依然成立。其代表形式是:任凭A,也B。

一、任凭句的分类

任凭句根据前分句的形式特征可以分为单项任凭句、多项任凭句和总括任凭句。

(一)单项任凭句。单项任凭句是指前分句只有一个语义项的任凭句,通常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或者是添加程度副词“再”“多”表示一种极端情况。例如:

(1)任凭天塌地陷,我们也能靠着这些忠勇绝世的铮铮铁汉力挽狂澜,扭转乾坤!②

(2)四周围得水泄不通,任凭张神武本领再强,也难以冲出重围。

例(1)前分句“天塌地陷”仅此一项,表示一种极端情况,为单项任凭句;例(2)前分句也只有一个语义项,通过添加程度副词“再”,在语义上偏指极端情况,也属于单项任凭句。

值得注意的是,前分句所表述的极端情况有已然和未然之分,所以单项任凭句又可分为已然性单项任凭句和未然性单项任凭句。上述例子实际上分别代表单项任凭句的两种类型,例(1)前分句“天塌地陷”还未发生,属于未然性单项任凭句,例(2)前分句“本领再强”是已经发生的,属于已然性单项任凭句。由于二者在认知层面上差异较大,因此在第三部分再详加讨论。

(二)多项任凭句。多项任凭句的前分句能分解为若干语义项,这些语义项通过并列结构表现出来。例如:

(3)然而任凭委婉提示、厉声斥责,钱莉始终保持着既有的生活方式,在笑声、感叹声和电话声中度过每一个夜晚。(人民日报)

(4)任凭它是大风天还是大雨天,也不会阻挡子弟兵到村里照顾五保户。(励志一生网)

例(3)的前分句“委婉提示、厉声斥责”两项并列,属于多项任凭句;例(4)的前分句通过“是…还是…”连接“大风天”和“大雨天”两个语义项,也属于多项任凭句。

值得注意的是,多项任凭句前分句可以分解为若干子项(本文主要讨论只有两个子项的情况),各语义项之间有的有层级差异,有的没有层级差异。上述两例实际上代表了多项任凭句的两种类型,例(3)“委婉提示”和“厉声斥责”之前有层级差异,即导致后分句成立的可能性大小不一;例(4)“大风天”和“大雨天”没有层级差异,都指“极端的天气情况”,因此促使后分句成立的可能性一样,这一点我们将在文章的下一部分详细讨论。

(三)总括任凭句。总括任凭句[1](P85)前分句有疑问代词“谁”“什么”“如何”“怎样”等,表面上看似不能被分解,但它们在语义上具有度量的伸缩性,在语义上能被分解为若干子项。例如:

(5)任凭你是谁,都不应该违反制度。

(6)任凭他什么时候降临,都很受欢迎。

(7)一连几天,任凭兄妹们如何劝说,徐锦元始终不改初衷。

(8)任凭你怎样劝导我,我总是漠不动心。

前两例“谁”“什么”属于体词性疑问代词,属于多面总括式,总括所有的情况;后两例“如何”“怎么”属于谓词性疑问代词,本身具有度量的伸缩性,在语义上也能被分解。比如,例(5)中“谁”可以分解为“普通百姓”“普通官员”“高官显贵”等若干子项;例(7)“如何劝说”在语义度量上具有伸缩性,可以有“稍微劝说”“全力劝说”“极力劝说”等若干子项,在语义上具有总括性,因此归入总括任凭句。

二、任凭句的认知层面

认知层面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概括认识以及对这种概括认识的主观判定。[2](P2)它又体现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中:一是主观推测层面,二是客观反映层面,而这两种关系又可以通过信赖程度[3](P44)描述。信赖程度是美国数学家G·波利亚提出的,它用来描述人们对命题的相信程度,用P{X}刻画(X表示任意命题),其取值区间为[0,1]。比如,P{X}=0,表示人们认为X假;P{X}=0.5,表示人们不知道X是真是假;P{X} =1表示人们认为X真;0<P{X}<0.5,表示人们认为X成立的可能性小;0.5<P{X}<1,表示人们认为X成立的可能性大。本文也将借助这一概念来讨论任凭句的认知层面。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也将分为单项任凭句、多项任凭句和总括任凭句三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

(一)单项任凭句的认知层面。单项任凭句的认知层面,本文从主观推测层面和客观反映层面进行分析。

1.主观推测层面:0<P{B/A}<0.5。单项任凭句在前分句A成立的情况下,B成立的可能性较小。例如:

(9)卢华……望着一片充满绿意的荒原。)荒原实在太辽阔了,任凭卢华极目眺望,仍然看不见它的边缘。(《汉语复句研究》[4](P474)

(10)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例(9)根据我们的主观认识,在“卢华极目眺望”(A)成立的情况下,“看不见它的边缘”(B)成立的可能性小,即0<P {B/A}<0.5。例(10)同上。

2.客观反映层面:P{B/A}=1。在客观反映层面,前分句可能为真可能为假,也可能真假不定,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后分句都一定成立。例如:

(11)任凭你熊廷弼,有天大的本事,神宗皇帝也难以晓得一点。

(12)任凭你用九条牛,也拉不回来的。

(13)一不留神,车轮陷进松散的浮土里,任凭小朱开足马力,也纹丝不动。

例(11)前分句P{A}=0,“有天大的本事”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但即使在这种条件下,“神宗皇帝也难以晓得一点”依然成立,即P{B/A}=1;例(12)前分句P{A}=0.5,在客观现实中,用“九条牛”真假不定,而“拉不回来”确实为真,即P{B}=1;例(13)P{A}=1,在车轮陷进浮土的背景下,“小朱开足马力”已经发生,后分句“纹丝不动”成立,即P{B/A}=1。

(二)多项任凭句的认知层面。多项任凭句我们也将从主观推测层面和客观反映层面对这两种类型进行分别讨论。

主观推测层面:0<P{B/a1}<0.5,0.5<P{B/a2}<1或者0<P {B/a1va2}<0.5。两种情况的区别在于多项任凭句前分句的各语义项之间是否有层级差异,若有层级差异,则在主观推测层面上,在子项a1成立的情况下,后分句成立的可能性小,在子项a2成立的情况下,后分句成立的可能性大;若各子项之间没有层级差异,则两个子项促使后项成立的可能性相同。例如:

(14)这也是他成功的最好的保证,很象是童话里的护身符,任凭商海沉浮,他的这条船总是能平安地向前航行。

(15)但任凭林先生大声呼喊及民警大力敲门,反锁的房间里无人响应。(南方日报)

例(14)“沉浮”(A)由“沉”(a1)和“浮”(a2)两项组成,当A=a1时,“他的这条船总是能平安地向前航行”(B)成立的可能性小,即0<P{B/a1}<0.5,当A=a2时,“他的这条船总是能平安地向前航行”(B)成立的可能性大,即0.5<P{B/a2}<1;例(15)前分句的两个子项“林先生大声呼喊(a1)”和“民警大力敲门(a2)”之间没有层级差异,促使后分句成立的性相同,0<P{反锁的房间里无人响应/林先生大声呼喊}<0.5,0<P{反锁的房间里无人响应/民警大力敲门}<0.5。

2.客观反映层面:P{B/a1}=P{B/a2}=1。无论前分句各子项之间是否有层级差异,在子项成立的情况下,后分句都成立。例如:

(16)任凭山外潮起潮落,净居寺一直严格遵守佛陀制定的戒律和祖师订立的丛林规约,恪守佛教传统,从未有过烧高香、烧头香、撞钟等商业化现象。(人民日报)

(17)任凭它是大风天还是大雨天,也不会阻挡子弟兵到村里照顾五保户。(励志一生网)

例(16)前分句“潮起潮落”可分解为“潮起(a1)”和“潮落(a2)”两项,在a1成立的条件下,后分句成立,在a2成立的条件下,后分句依然成立;例(17)同上。

(三)总括任凭句的认知层面。总括任凭句的认知层面同样从主观推测层面和客观反映层面分别进行讨论。

1.主观推测层面:0<P{B/Amin(B)}<0.5。在被分解的众多子项中,致使后项成立的能力在主观推测层面有层级差异,其中P{Amin(B)}表示在最不容易导致后项(B)成立的情况下,B成立的可能性依然较小。例如:

(18)任凭陈贵霞如何劝导,铁了心的荆钢成就是不改变主意。

(19)任凭他们如何歪曲和篡改,历史事实终归都是改变不了的。

例(18)中“陈贵霞如何劝导”(A)可以分解为“稍微劝导”(a1)、“努力劝导”(a2)、“极力劝导”(a3)……。a1,a2,a3……an在程度上逐渐加深。根据我们的主观推测,P{陈贵霞稍微劝导/荆钢成不改变主意}>P{陈贵霞努力劝导/荆钢成不改变主意的可能性}>P{陈贵霞极力劝导/荆钢成不改变主意的可能性},即P{B/a1}>P{B/a2}>P{b/a3},0<P{B/a1}<0.5;例(19)同上。

2.客观反映层面:P{B/Amin(B)}=1。在客观反映层面,在最不容易导致B成立的情况下,该命题依然成立。例如:

(20)任凭你是谁,都不应该违反制度。

(21)然而任凭大家怎么劝说,老人一概无动于衷,总是淡淡地答道,一辈子都是这样过来的,习惯了。

例(20)中的“谁”(A)在语义可以分解为:普通百姓(a1),普通官员(a2),高官显贵(a3)…an(n≥2),P{B/a1}>P{B/a2}>P {B/a3}…>P{B/an},即普通百姓不违反制度的可能性要大于普通官员,普通官员不违反制度的可能性大于高官显贵……,但在客观上,即使A=a1,P{B}=1也依然成立,即在最不容易导致B成立的情况下,该命题依然成立,也就是P{B/Amin (B)}=1。例(21)同上。

三、“任凭A,也B”句式的语用价值

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容易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5]对搜集到的语料进行分析发现,说话者在使用上述三类任凭句式都能表达两种截然不同的主观态度,即主观态度的无奈和坚定。

(一)表无奈之感。话语背景是一般为不好的情况,而前分句通常为主观上认可的能够促使不好的情况扭转的条件,但后分句依然是不好的情况,表现出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例如:

(22)四周围得水泄不通,任凭张神武本领再强,也难以冲出重围。

(23)任凭别人好说歹说,他就是听不进去。

(24)可任凭他怎么安慰都没有用,女郎依然紧张的很,我想得给她镇静剂了。

上述三例分别为单项任凭句、多项任凭句和总括任凭句。例(22)为单项任凭句,话语背景“四周围得水泄不通”是不好的情况,而前分句“张神武本领再强”表示即使张神武有很强的本领,重围也难以突破,传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无力感。其余两例同上。

(二)表坚定之情。前分句通常为主观上否定的或不好的,但后分句为主观上认可的,为了促使后分句成立,主观上排除万难,表现出主观态度的坚定。

(25)王顺喜回答干脆,任凭丢了乌纱帽,这个马蜂窝也得捅。

(26)罗先生治史前后七十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任凭时势变迁、世道沧桑,他总是以治史为己任,坚守岗位、勤奋工作。

(27)但是,马卡姆皮奥的朋友任凭国王如何拷问,始终守口如瓶,不吐一词。

上述三例分别为单项任凭句、多项任凭句和总括任凭句。例(25)“丢了乌纱帽”是说话人不愿意发生的,但即使这样,为了改变现状也不得不下定决心,表现出说话人坚定的态度。其余两例同上。

四、小结

任凭句总体上表现的是在前分句在极端条件下,后分句始终成立。由于前分句在表现极端情况时所使用的句式结构不同,我们将任凭句分为单项任凭句、多项任凭句和总括任凭句三类。结合信赖程度讨论三种类型主观推测层面和客观反映层面的不一致关系:单项任凭句在主观推测层面上0<P {B/A}<0.5,在客观反映层面上P{B/A}=1,多项任凭句在主观推测层面上0<P{B/a1}<0.5,0.5<P{B/a2}<1或者0<P{B/a1va2} <0.5,在客观反映层面上P{B/a1}=P{B/a2}=1,总括任凭句在主观推测层面上0<P {B/Amin(B)}<0.5,在客观反映层面上P {B/Amin(B)}=1。最后整体考察了说话人在使用该类句式时的或坚定或无奈的心态特征。期望通过本文的探析进一步加深对任凭句的认识。

注释:

①本文讨论的任凭句是“任凭”作为连词与关联副词“也”构成的典型复句,因此下列两种情况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一,“任凭”作为动词,例如,化肥早早地堆在地里,任凭日晒雨淋。该句中“任凭”为动词,通常后面不接其他分句;二,“任凭A也B”是单句,例如,鹿死谁手,完全取决于陪审员的认定,任凭谁也走不了“后门”。该句中虽然“任凭”为连词,但是“任凭谁”做了“任凭谁也走不了‘后门’”的主语,整个“任凭A也B”句是单句。另外,除非特殊说明,后文“任凭A,也B”句式简称任凭句。

②文中例句除标注外均来自北大语料库。

参考文献:

[1]丁力.汉语语法问题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2]丁力.语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3][美]G·波利亚.数学与似真推理[M].杨讯文,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1985.

[4]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7).

[责任编辑靳开宇]

The Analysis of“Renping”Sentence Patterns

Guo Mengt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Shaanxi 723000)

Abstract:“Renping”sentence is a kind of extreme conditions of concessions. According to the form characteristics of antecedent phrase,“Renping”sentence can be divided into monomial Renping sentence, multi-term Renping sentence and unconditional-concession Renping sentence. They have visible differences in the aspect of cognition: the subjective conjecture aspect of monomial Renping sentence is 0<P {B/A}<0.5, the objective reflection aspect is P{B/A}=1; the subjective conjecture aspect of multi-term Renping sentence is 0<P{B/a1}<0.5,0.5<P{B/a2}<1 or 0<P{B/a1va2}<0.5,the objective reflection aspect is P{B/A}=1; the subjective conjecture aspect of unconditional-concession“Renping”sentence is 0<P {B/A min(B)}<0.5, the objective reflection aspect is P {B/A min (B)}=1.Finally,talking about two different thinking of helpless and determined when the speaker use Renping sentence.

Key words:form characteristics; the aspect of cognitive; pragmatic value; semantic items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汉语复句格式与认知层面关系研究”(2015K026)。

作者简介:郭梦婷(1992-),女,湖北宜昌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收稿日期:2015-09-19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6)2-007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