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色”系类义词及其古今流变研究
2016-04-13赵艳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
赵艳(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1331)
“青色”系类义词及其古今流变研究
赵艳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
摘要:“青色”系类义词得以同时共存,是在语言历史长河的某一横断面上,它们之间不完全更迭、流变的结果。纵观汉语史,“青色”系类义词呈现出家族越来越庞大,表义越来越专一、功能越来越固化的特点。
关键词:青色;类义词;古今流变;同时共存
颜色词的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比如,色彩心理学、词汇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等都有关于颜色词的研究。在国内的语言学研究中,颜色词的研究既有认知语法方面的研究,也有词汇语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比如符淮青[1](P28-35)董佳[2](P62-65)、陈家旭[3](P75-77)和潘峰[4](P41-44)等。汉语中“青色”概念比较模糊,认知语言学认为,所有范畴都是模糊范畴,颜色作为一个基本范畴也具有模糊性,颜色范畴都有一个中心和边缘。[5](P175)这基本可以解释“青色”概念何以模糊的问题了。然而,汉语中“青色”类语词也不止一个,且它们可以同时共存,这种现象比较特殊,值得探索。
一、同时共存之缘起
颜色词“青”的表义非常复杂,它与其他几个颜色词在概念上存在着交叉、重叠,在不同的语境下,表示“青、绿、蓝、黑、灰白”五色,而“苍”又可以表示“青、绿、蓝、灰白”四色,“绿”又可以表示“青、绿、黑”三色,而“青、绿”二色还可以由“翠”和“碧”来表示。此外,“蓝”又可以表示“青、蓝”两色。由于“青、苍、绿、翠、碧、蓝”这几个颜色词都可表“青”义,因此我们将其统称为“青色”系类义词。
“青色”概念的多解,是在范畴化过程中受原型范畴理论的影响。但是,“青色”系类义词的同时共存却不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同一概念在同一时期一般不用多个词来表达,至多一词有多个变体,或有多个同义释语素。[6](P97)然而,语言的发展不仅不是瞬息万变的,反而具有滞后性,所以“青色”系类义词的同时共存是在语言历史长河的某一横断面上,它们之间不完全更迭、流变的结果。
参照学者们关于汉语史分期的普遍看法,我们以上古汉语—(西汉)—中古汉语: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初唐、中唐)—近代汉语:晚唐五代至清代初期—(清代中期、晚期)—现代汉语为四个横断面,来研究“青色”系类义词的古今流变与更迭。
二、“青色”系类义词之产生
上古时期,“青色”系类义词还不是很丰富,流行最广的是“青”。《说文解字》“青,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本义是“蓝色”。此时的“青”以表本义为主,如《周礼·秋官·职金》“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郑玄注:“青,空青也。”再如《白虎通义·卷二》“天子有太社焉,东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上冒以黄土。”中“青”表本义,“东方色”。
当然,“青”除了表本义之外,在具体的语境下还可以表“草色”、“木色”以及“云烟色”,如在下面三个句子中它分别表示“青色(绿色)”、“深绿色(棕黑色)”和“灰白色”:
(1)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2)东方者阳也,万物始生,故肝象木,色青而有枝叶。《白虎通义·卷八》
(3)涉青云以泛滥游兮,忽临睨夫旧乡。《楚辞·远游》
可见,“青”在上古表“青、绿、蓝、黑、灰白”五色已是很成熟的用法。
此外,“苍”也是一个产生并流行于上古的表“青色”的词。《说文》“苍,草色也。从草仓声。”《说文解字注》“苍,草色也。引申为凡青黑色之称。”所以,“苍”本身就有“绿色”、“青色”、“深绿色”以及“绿蓝色”等意义,如《吕氏春秋·有始》“东方曰苍天,其星房,心、尾。”中“苍天”即“青天”,“苍”同“青”。再如《礼记·月令》“乘鸾路,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仓玉。”郑玄注:“苍亦青也。”虽然“苍”在一定语境下相当于“青”,但它没有“青”的“黑色”义,并且表“灰白”色的意义也是在后来才产生的,上古并未出现。
“绿”也是产生并流行于上古的“青色”系词语。《说文》“绿,帛青黄色也。”可见,“绿”不是纯色,而是“青黄”色的间色。如《楚辞·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王逸注:“绿,犹青也。”事实上,“绿”包含于“青”,在一定的语境下可表“青、绿、蓝”三色,甚至也可表“黄色”,但它没有“青”的“灰白色”意义,表“黑色(乌黑色)”的用法也是后来才产生的。
“翠、碧、蓝”三个词在上古还不是颜色词,而是名词,表示具体的事物。《说文》“翠,青羽雀也。”如《尔雅·释鸟》“翠,鹬。”郭璞注:“似燕,绀色。”即我们后来所说的“翠鸟”。又《说文》“碧,石之青美者。”如《淮南子·地形》“昆仑碧树瑶树在其北”,“碧”和“瑶”对举,是本义“石之青美者”之义。又《说文》“蓝,染青草也”,如《诗·小雅·采绿》“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这三个词在上古汉语中基本是用为名词的,由于是专名,所以使用范围很窄、频率极低。它们和大多数汉语颜色词有着相同的演化路径,都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由专名到一般的演化过程。[7](P9)不过,早在先秦,“蓝”或已可表颜色,如《尔雅·释鸟》“春鳸鳻鶞。夏鳸窃玄。秋鳸窃蓝。冬鳸窃黄。”郭璞注:“蓝,青也。”但我们没有找到它用为“青色”的其他例证,或许在上下文语境中,“窃蓝”和“窃玄”、“窃黄”对举,所以才获得了临时的颜色词用法。
综上,上古汉语中,“青色”系类义词主要有“青”、“苍”和“绿”三个,其中“青”是发育最完全的,而“苍”和“绿”还有部分用法未出现。
三、“青色”系类义词之流变
(一)中古。中古时期,“青色”系类义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已有的“青、绿、苍”在使用范围和频率上有所扩大之外,“翠”和“碧”在六朝时期出现了表颜色的用法,但仅处于萌芽期,用例不多,例如:
(4)葭菼被岸,菱荷覆水,青松翠竹,罗生其旁。《洛阳伽蓝记·卷四》
(5)吴、楚之国有大木焉,其名为櫾,碧树而冬生,实丹而味酸。《列子·汤问》
“蓝”在中古时期还没有出现表颜色用法的用例,除了表示地名和假借用法,仍旧作为名词——蓼蓝(蓝草)使用。例如:
(6)榆荚落时,可种蓝。五月,可别蓝。六月,可种冬蓝。冬蓝,木蓝也,八月用染也。《齐民要术·种蓝第五十三》
要之,中古时期,新的成员“翠”和“碧”加入了“青色”系类义词这一大家庭。原有的“青、苍、绿”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但没有出现新的用法。
(二)近代。近代,“青色”系类义词得到了全面发展,不仅上古已有的“苍”和“绿”出现了新的用法,萌芽于中古的“翠”和“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又有新的成员“蓝”加入进来。这一时期,可谓是“青色”系类义词全面发展的鼎盛期。例如:
(7)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
(8)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杜牧·阿房宫赋》
(9)青草肃澄陂,白云移翠岭。《王维·林园即事寄舍弟紞》
(10)瑶林碧树,昆仑山之上头。《王绩·游北山赋》
(11)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杜甫·冬到金华山观》
例(7)“苍”修饰“鬓”,意思为“灰白色”。事实上,“苍”表“灰白色”时,修饰对象一般为须、发。例(8)由“梳晓鬟也”可知,作者借以“绿云”代指宫女们乌黑的头发,“绿”是“乌黑色”的意思。例(9)“翠”是“青色(绿色)”的意思。例(10)“碧”义为“绿色”。例(11)“蓝”不再是表示“蓝草”的名词,而是颜色词,义为“蓝色”。
近代,“青色”系类义词的全部成员及其全部用法都已出现并得到了广泛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蓝”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由名物词向颜色词的演变。当然,名词用法的“蓝”以及“翠”、“碧”的用例仍然不少,尤其是“蓝”。
(三)现代。Hopper[8](P23)提出,根本没有什么语法,有的只是语法化。换句话说,没有现存的语法,只有在产生过程中的语法。词汇又何尝不是这样,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语言是动态的,所以词汇不可能发展到现代就完全定型,新词新语的出现和历史语词的淘汰是必然的。因此,我们不能说“青色”系类义词的现状就是其最终发展的格局,而只能认为是其相对最终格局。
以现代为参照点,“青色”系类义词的相对最终格局的定型时期就是现代。《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里对“青色”系类义词的释义分别为:
青①形蓝色或绿色:~天。
②形黑色:~布。
苍①形青色(包括蓝和绿):~松翠柏。
②形灰白色:~白。
③〈书〉指天或天空:上~。
④名姓。
绿形像草和树叶茂盛时的颜色,由蓝和黄混合而成:嫩~。
翠①形青绿色:~竹。
②名指翡翠①:珠~。②:点~(用翡翠鸟的羽毛来做装饰的手工工艺)。
③名姓。
碧①〈书〉青绿色的玉石。
②形青绿色:~草。
③名姓。
蓝①形像晴天天空的颜色:~蓝|~布。
②名蓼蓝。
可见,近代已全面流行开来的六个“青色”系类义词在现代汉语中仍旧鼎足而立。所不同的是,现代汉语中各词在表颜色的用法方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功能分化和固化倾向,不再像以往那样纷繁复杂。“青”不再有“灰白色”和“黑色”意义,偶在历史词中才有这种意义,比如“青云”“青丝”,不过“青云”现在一般也用其比喻义——比喻高的地位:平步~云。“苍”主要表狭义的“青色”和“灰白色”。“绿”表“黑色”的用法也不再使用。“翠”和“碧”颜色词的用法也成为其主要用法,“翠”表“青丝雀”的意义只在专名“翠鸟”或历史语词“翠羽”等中才可见到,而“碧”表“青玉”通常见于书面语。“蓝”颜色词用法的使用范围和频率明显地扩大了,已成为其主要用法,“蓼蓝”意义的“蓝”只在历史文献或专业书籍中才可见到。
结语
纵观汉语史,“青色”系类义词主要指的是“青、苍、绿、翠、碧、蓝”这六个词。除了对颜色认知上的边界不清导致的“青色”系类义词在概念上出现多解,使得每个词都可以被理解为多种颜色之外,“青色”系词语出现、流行时期以及所表意义的各不相同也是影响其得以同时共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就涉及到“青色”系类义词的古今流变,通过详细考察,我们发现“青色”系类义词从上古到近代表现出数量越来越多,表义越来越丰富的特点,到了现代汉语,颜色表义渐趋专一,功能也趋向固化。
参考文献:
[1]符淮青.汉语表“红”的颜色词群分析(上)[J].语文研究,1988(8).汉语表“红”的颜色词群分析(下)[J].语文研究,1989(1).
[2]董佳.汉语颜色词研究文献综述[J].海外华文教育,2009(4).
[3]陈家旭,秦蕾.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范畴化及隐喻化认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4]潘峰.释“青”[J].汉字文化,2006(1).
[5]范晓民,崔凤娟.颜色词的认知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6]张福德.古汉语复合义单音词探微[J].北方论丛,1996 (3).
[7]远征.汉语颜色词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2004-05-01.http://www.doc88.com/p-858291515543992.html.
[8]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 (4).
[责任编辑靳开宇]
作者简介:赵艳(1989-),女,甘肃庄浪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汉语语法。
收稿日期:2015-05-24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6)2-00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