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纺织染整专业无缝上岗人才培养模式

2016-04-13黄晓茵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染整上岗无缝

黄晓茵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纺织系福建石狮362700)

探索纺织染整专业无缝上岗人才培养模式

黄晓茵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纺织系福建石狮362700)

高职高专院校的建立大部分是与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特点紧密结合,其服务的对象十分明确。而企业作为产业结构中的一个要素,其对人才的诉求必然会成为职业院校设置专业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依据。通过参与高职学院近两年来积极探索为当地企业培养无缝上岗专业人才的模式,来探讨实现学院、企业、学生三方“三赢”局面的可能性。

纺织染整;订单培养;无缝上岗;校企对接

0.引言

纺织服装产业一直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传统支柱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人民凭借“爱拼才会赢”的闯劲将纺织业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种中小型染整加工厂遍地开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印染产业逐渐往密集型发展,最终跻身全国寥寥无几的几个印染集群地之一。

随着产业日新月异地发展,市场优胜劣汰的轮番洗牌后,该区域的印染企业去芜存菁。

为了在竞争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通过斥资购进新型设备、执行并制定相关标准、引进先进管理理念等手段来升级自身的产品价值。而这一系列的进化过程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人才的吸纳。先有自身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必然性,再有政府主导推力的趋势性,这一场东风也加速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深化。

1.高职高专教育转型新方向

该地区的染整技术专业致力培养海西纺织服装产业链中的应用型人才,从专业建立初期就与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特点紧密结合,向整个海西纺织染整行业展开怀抱,甚至有意辐射全国其他几个印染集群地。一路走来,不断地探索、深化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与周边企业探讨研究的结论上,在几场人才培养模式试水的基础上,在染整专业全体教师课程的统筹规划上,结合西方先进的高等职业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大刀阔斧地提出了“订单制”人才培养模式,以便更加接近企业对人才无缝上岗的高级目标。

对企业而言,以往学生两年半校园学习后再于半年在企业中实习,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重新对其进行岗前培训,每一次的轮岗都得培训一次,无形中浪费了企业的时间和人力资源。而学生半年实习结束回校领取毕业证后有可能跳槽至其他企业或从事其他行业,这也造成了企业对其付出的时间精力无法回收。有鉴于此,多数企业并不热衷于与高职院校合作顶岗实习项目。如何使企业与职业院校建立深刻紧密的教与学关系,如何能让企业毫无保留地让学生投入到大生产中,如何压缩甚至消除学生从校园到企业的“暖身期”,如何帮助企业与学生建立“一家亲”的情感联系就成了如今区域化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的新方向。

2.无缝上岗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002年末全国范围内的高职高专产学结合工作蓬勃展开。尽管如此,大部分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衔接依然存在断层。缩短学生成才的后熟期成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在多年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与海西经济区域的印染企业提供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政府主导的推力作用下,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订单培养模式是指由染整专业筛选出有实力有前景的印染企业,提供给报道新生了解详情后与之签署协议,此后由企业出资学费在校进行为期三个学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模拟操作的练习,后三个学期则过渡到企业直接接受现场教学指导、实习轮岗、定岗培养。当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监管。虽由企业支付学费,但学生在实习期间因参与了实际生产故亦能获取一定金额的报酬。当三年期满该生顺利获得毕业证书,可选择继续留此企业服务或离开。离开者只需偿还企业一年半来为其垫付的培训费用。

3.无缝上岗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3.1 资料收集

众所皆知,德国是由发达的职业教育支撑其经济发展,双元制便是其秘密武器。在双元制的形式下,要求学生有1/4的时间在企业,完全按照企业生产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以德国魏恩斯迪芬应用技术大学为例,培养一位学士需7个学期,其中一个学期在企业实习,另六个学期则要求一半在家学习,一半在校学习获得学分[2]。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培养模式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1.5+1.5”模式,这之中是经过多年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以及与各企业紧密接触而做出的一大举措。

而这重大的调整必然要引起课程设置的重新整合。在整合之前先与企业反复沟通,了解企业主要生产的产品类型以及企业未来需要具备何种专业技能的人才后,参考各同类型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经过教研室再三开会研究讨论才定下雏形。最终定稿则与企业针对各个细节反复斟酌,力求精益求精。

3.2 着手准备

首先是课程设置的重新整合,要将原五个学期的课程集中到三个学期内完成,并非易事,涉及取舍、精简、淘汰和引进等程序。从最新发展趋势看,知识基础化、综合化、前沿化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三大途径[3]。考虑到订单式培养应以企业的诉求为依归,实战型人才要比理论型人才更受欢迎,在课程设置上做出较大改革。如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染料化学整合为纺织化学以精简课程安排,这不但减少学生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化学基础学习上,也为后续专业课程做出相关的让步;如将颜色科学与计算机测配色,形成理论与实操结合的教学模式。再如删掉化工原理。新引进的方面包括邀请企业资深员工来校为学生上课。

其次是企业实习的跟队教师的任务规划。学生进到企业实习的三个学期并非放羊吃草,而是由指定的教师负责监督与跟进。为期60周的实习期并不短,而且在实习期内他们仍是在校生,不但享有学生学习的权利,也享有学生放假的权利;与此同时他们也应执行学生的义务如认真地参加企业安排的培训,切实地完成企业布置的学习任务等等。教师在此的作用是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以便及时作出应对措施。由此衍生出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从校园到工厂,心理的因素会起到一定的变化,如何使他们尽快适应并且融入甚至从中获得归属感,除了要靠企业的用心,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带动。

3.3 培养过程

新生入学初始,学院开展入学教育的同时也按惯例举办染整专业问答会、染整专业历届毕业生与新生交流会、纺织系教师与新生座谈会等活动,旨在帮助选择本专业的学生对未来所要接触、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掌握、参与的专业技能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明确的方向。与此同时为及时且有效地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所思所需,启用导师制制度,即每一位专业教师负责数名学生,关心其生活、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

(1)第一学期,专注于订单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培养。《纺织化学》、《大学英语》、《纺织概论》等课程为其打开了纺织染整加工的第一道大门,也为其顺利过渡到第二阶段做足准备。而企业在此时多次来访,宣传企业文化,开展座谈会当面回答订单学生提出的任何与今后工作相关的问题,消除学生疑虑,适时与学生建立初步关系。

(2)第二学期,逐步切入专业核心。《纺织材料》、《前处理》、《染色》等专业主干课程帮助学生正式建立起染整工业技术的概念,了解什么样的面料用什么样类型的染料,应如何处理,怎么进行染色。有了这一层认识和了解之后,也为后续的教学、实践活动夯实了基础。

(3)第三学期,继续深入同时拓展外延。《印花》、《织物整理》、《计算机测配色》、《染整工艺设计》、《纺织品检验》、《纺织染专业英语》等专业主干课不但从专业的角度完善了学生对染整的了解,也从市场要求的角度深化学生的技能。另外四级打样工的培训也在此学期正式开始,技能资格证书的考取除了能使学生在日后专业工作中产生自我身份的认同感,也能增加学生对自我操作技能的自信心。

在此三个学期中,项目的执行侧重于校园内的教学活动和实验操作。通过学院的师资力量帮助学生形成理论雏形,通过实验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学院里再如何过硬的条件始终比不上企业第一线生产现场能令人印象深刻,故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与企业联系,安排现场教学,让学生走进生产,走近染整。这不仅仅是一次、两次单纯的现场教学活动,也是双方在百忙之中的一次次亲密接触。现场教学让学生亲眼所见生产线,将理论文字转化为现实画面,将打小样与大生产真切实在地联系起来;现场教学也让订单学生亲眼所见自己未来有机会工作、奉献的场所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另外,企业也会安排员工来校开设专题课程介绍市场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和企业新开设的生产线。

(4)从第四个学期开始,订单学生将正式进入企业学习、实习。《染整设备》、《企业管理学》等课程将在企业内进行。这也是订单式培养突出的优点之一。每个企业都有商业保密协定,一般而言,就算合作十分紧密的校企关系,也不会将相关的设备、配料比、管理措施等开放给合作院校。但有了订单培养,企业可以不再有所保留,而学生也能从中学到更多原本在校较难以接触到的高新科技。而从此时开始他们将真正地融入企业,锻炼自己,深入染整核心,最终完成从高职高专染整专业学习者到高职高专染整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转型。

4.无缝上岗培养模式的意义

就一般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学生的实习期均为一学期或6个月。这段时间内,尽管在院校内系统地学习过专业知识,但要与大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还是需要一段磨合期。这一磨合期根据个人情况长短不一,而大部分企业接收的实习生或适应不了仓促结束实习转行就业,或完成实习却缺少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导致企业对其不重视不重用。这对于企业而言都属于投入却无法收取“回报”的资本,从而成为大部分企业不愿意接收在校实习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所谓的“无缝上岗”,不单单是指在技能技术上的无缝衔接,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对企业感情上的无缝转移,以及企业在对学生培养上的无所保留。订单培养模式因一开始就对目标单位进行了限定,整个课程设置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且在培养过程中始终关注、跟进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情感交流,使订单学生从最初对企业的初步认识,到逐步了解,再到深入接触有一个逐层递进、潜移默化的接受过程。通过为其60周的实习时间,保证学生真正学到技术,甚至有机会通过企业的重点培养而掌握核心技能,使其有所受益从而对企业产生更深的归属感。而这期间企业亦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观察、考察来决定是否值得继续培养为对企业忠诚度更高的专业人才。所谓的“无缝上岗”培养模式,并不是只期望做到能为企业培养出实用、适用的人才,更是期望为企业培养出用得过、信得过的人才。

5.结语

多年来,如何为海峡西岸印染集群区输送相应的技能型人才一直是我们的议题。而学院与企业的合作也应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无缝人才培养模式使学院与企业的合作更加地相互渗透。对于区域性经济区,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办学是高职高专学院深入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必然是这一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助力。学院培养人才输送企业,企业需要人才依赖学院,人才获得企业重用反馈企业,良性循环最终形成三方“三赢”局面,也是我们追求的最终最好的局面。

目前为止,项目并非完全成熟,仍有很多未尽人意之处需通过实践进行调整。在漫漫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探索之路上,该模式只是无数种模式中的一种,其先进性、可行性和推广性还需假以时日的验证,但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尝试。

[1]陈瑞晶.促进职业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EB/OL].福建日报,2015.

[2]夏平.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教育的特色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1(3).

[3]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93.

C961

A

2095-7327(2016)-12-0145-02

福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依托海西服装产业链实现探索无缝上岗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编号为JBS14448)”。

黄晓茵(1984—),女,福建石狮人,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纺织系染整专业讲师,本科学士,主要从事纺织品面料检测及功能性整理的研究。

猜你喜欢

染整上岗无缝
2023年《染整技术》征订启事
让农民工培训与就业“无缝对接”
《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测定》等2项纺织染整助剂行业标准发布
《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测定》等2项纺织染整助剂行业标准发布
“持证上岗”倒逼父母做个称职家长
“父母持证上岗”建议背后有深意
『父母持证上岗』建议背后有深意
内蒙古:农畜水产品将“持证上岗”
母乳到辅食,如何无缝衔接
“无缝对接”打开国地税合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