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2016-04-13赵燕徐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隐性校园文化育人

赵燕徐

(西华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赵燕徐

(西华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历史存在。从古代开始,就以其独特优势形成了许多经典育人事例。当今,面临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各种社会思潮猛烈冲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为人所接受的模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选择。本文选取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的研究视角,探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统一性,提出实现校园文化活动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的途径。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载体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历史存在,从古代至现代以独特优势为育人育德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中国社会思想的长期稳定,顺应时代发展,应常探常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需要凭借一定的载体,潜隐、融合到载体中,从而发挥育人育德作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环境复杂多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受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高校是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自强自立、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摇篮。如何引导和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学生,巩固意识形态领域的制高点位置,需要不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办法。校园文化活动以其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开展范围广,能够承载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所运用,充分发挥寓教于乐的功能。同时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与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需求相符合,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使高校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的教育目的。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概况

1.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渊源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由来已久,提出相关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P.W.Jackson在《Life in Class》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历史存在形态,在中国古代德治教化中展现了其智慧的火花。如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示教思想,提倡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去影响人,对教育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荀子提出“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之得也”,古人已经意识到乐与伦理的相通性,主张通过以乐的形式承载育人育德;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偕黑”的熏陶化育思想,肯定了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影响,特定的环境会使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到情感、思想的熏陶洗礼。“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壑,不知地之厚也”、“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的笃行隆礼思想。在近代历史上也有较多蕴含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如梁启超提出的以情化育、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育德、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育德等教育思想。

经过历史的考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凭借制度规范、文化生活感染、环境熏陶作用,以潜隐的形式教化人类,促进了人类思想符合社会要求,促进了数千年来中国社会思想的稳定。

1.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优势

截至目前,学术界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甚或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1]。其本质就是:对教育者来说,是有意识有组织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对受教育者来说,是无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流意识,采用单一的、说教式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将不足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潮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无疑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其优势表现主要在:一是潜隐性,将教育目的隐藏到教育对象的生存环境中,使受教者不易产生逆反、厌倦情绪,更能为人接受;二是渗透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表达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因此教育者可以选择贴近生活、符合心理特点,反映个性需求,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开展;三是自我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主要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中,不断自我认识,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从而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2.校园文化活动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统一性

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学生思想引领的核心领导者,又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厘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在关系,指导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引领学生思想,培育学生高尚情操是必需的,经探究发现,两者在育人目标、实践过程、体现时代性等方面高度一致。

2.1 两者在育人目标上高度一致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我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其目标是一致的,目的也是培养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公民,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通过搭建载体、丰富活动等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该意见表明,校园文化活动以形式活波、淡化说教、非理论性的特点,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育人目标上存在高度一致性。

2.2 两者在实现过程中互补互促

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在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问题的论述中指出:“在任何情况下,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教育一一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2]因此,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必须是借活动的形式,传递、承载育人的功能。其育人功能是一种潜隐于活动中使受教育者在各项活动的参与中无意识的接受活动的影响,并转换为自身的一种政治思想品德。这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过程是一致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思想,校园文化活动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二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必将更好地发挥隐性育人的功能,而正确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必将指引活动更具有启发人、内化人格的作用,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在实现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的。

2.3 两者在时代性要求上完全一致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政治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其思想行为等与时代表现出相对同步性,表现在思维更加活跃进步、更加追求新奇事物、更加勇于挑战尝试的特点,深受时代特征的影响,思想行为更为复杂多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人类思想的复杂变化,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当代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的发展需要,以其教化无痕、寓教于乐,隐匿于各种载体,潜移默化的方式施加影响、引导高校学生塑造完整人格,促进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单纯的宣讲灌输、缺乏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必定不能吸引学生,更不能实现育人功能。根据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意见》中的要求,各高校正大力开展形式上丰富多彩,带着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感,内容上具有品牌和专业特色的各类活动,同时,学生广泛参与活动过程中又表现出内心世界所思所想。

3.校园文化活动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的路径

3.1 坚持党性为指导的原则,保障育人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阶级性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方向性、价值性。”[1]高校在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弄清楚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方向,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可靠人才。可见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不能仅有活动形式,而缺少政治思想内涵,否则,缺乏指导思想的活动极易受社会生活中不健康思潮的影响,导致学生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校园文化活动中应注重用艺术形式表达、提倡、传递社会正能量,校园活动的引导者、策划者必须以党性为指导原则贯穿到活动的各个环节,旗帜鲜明地抵制、批判低俗、消极、错误的思想。

3.2 坚持时代性为发展原则,保障育人质量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自主参与、自我展现、自我教育的平台,开展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校园文化活动才能被学生所青睐,才能在感化、潜移默化中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的高度融合。校园文化活动中应以时代为镜,主动了解学生需求,紧跟社会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暗示、熏陶、体验、情景效应等心理活动,反映社会关注、社会热点、敏感话题,并对此给予正确导向,避免活动空洞,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涵。

3.3 坚持层次性为原则,保障育人规律

近几年,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开展形式大致可以归纳为六大类: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和心理健康。在四川省内五所高校做了初略的调查结果发现:1年内各类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数量较大,平均约90起,按学生实际在校时间、开展活动的时间集中在5个月内计算,平均1周4个活动。从参与情况调查发现,很多院系大部分活动集中在一年级学生身上,其结果形成了学生被活动、参与热情低落、活动质量不高的局面。因此可以借鉴一些高校的做法,活动进行分类分层开展,层次性指导,根据学生所处年级、所关注的热点,层次性分配安排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更好地实现育人。

[1]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5.2013: 233.

[2][前苏联]马卡连科著.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 236.

[3]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4]16号.

[4]倪春虎.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4).

G641

A

2095-7327(2016)-12-0045-02

猜你喜欢

隐性校园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