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培育我国良好社会心态的途径探析

2016-04-13李文娟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心态城乡

李文娟

关于培育我国良好社会心态的途径探析

李文娟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深层利益矛盾的显现,尤其是不良社会心态的迅速滋生,已给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本文以当前社会心态的现实状况为切入点,探寻富有实效的培育途径,调节社会心态进入良性状态,以期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会心态培育途径

社会心态有主流和支流。我国当前主流的社会心态仍是积极、健康的。笔者认为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应确立人本性、综合性、协调性和可行性原则,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外化—内化”的方法论原则,从加强宣传教育、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畅通利益诉求渠道等方面探讨其现实途径。

加强宣传教育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力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提供了灵魂和方向,加强这个价值体系的宣传,就是要使这个价值体系根植于各个社会层面,在最广大的社会公众中家喻户晓、入脑入心,成为每一个体、每一公众的追求,从而为良好的社会心态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整合中西文化资源,树立新型人际伦理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培育与中国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现代市场相适应的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在现实的文化整合与运用中,我们要注重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挖掘与整合,以之运用于社会心态的调节与优化。当代中国现代化文化模式要获得进步,既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中寻找合理的成分,又要从西方的优秀文化成果中吸取有用的营养,并使二者的优点和精华有机融合起来。

3.做好重点人群的心理疏导工作

当前一些不公平的小事很容易诱发愤怒情绪,从而导致恶性群体事件的发生。如果有了民众心态监测系统,遇到突发事件就可以快速调查,帮助政府客观地作出判断和准确预测。因此从长远需要看,非常有必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和疏导机构。坚持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时有效地帮助人们化解思想情绪,尽早发现和治疗心理疾患。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分配正义的典型体现,它通过再次分配的形式,让社会成员普遍充分享受社会劳动成果。社会保障体系越加完善,社会越稳定;反之则会产生社会问题,从而增加社会失范现象的出现。

1.扩大社保覆盖面,提高社保水平

(1)提高城镇社保水平

目前,我国城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占全国从业人员的50%,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占63%,参加生育保险的占9%,参加工伤保险的占15%。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算是相对全面、完善的。但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还不能覆盖城市的全部人口,如对社会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不够,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因此,社会保障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需要着重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做好城市“低保”工作,为下岗失业人员、其他困难群众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2)完善农村社保体系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应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我国是农业人口占绝对比重的国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适当提高农村社保支出,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农村社保,并尽快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社保覆盖面积,完善农村社保体系。

(3)创新城市农民工的社保制度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依然保持城乡分割的格局,那些已经实现了非农化的人口,依然被排斥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且与正在建设中的农村社保体系脱离关系。据统计,在城镇就业人员中,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仅为62%和60%,农民工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的不足20%和31%。

城乡社保制度的二元性,使城市农民工无法进入城镇社保体系,也无法化解城市化进程中的市场风险,尤其是“民工潮”带来的社会不安定,造成农村人口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预期成本增加和心理负荷增强。

(4)加快社保法制建设

建立和发展社保制度,必须与立法同步。加快制订出台《社会保险法》及配套法规。健全的社保制度使人民的基本生存得到保障,进一步降低人民的收入差距和失业等与自己生存有直接关系的社会敏感问题,转而关注其他社会问题。

2.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立应当由政府主导并承担主要职责。首先,要加强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主导地位。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拨款等形式,承担大部分社会保障支出。其次,要发挥政府在城乡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3.增强社保体系的公平性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要在坚持并巩固普惠性的基础上,增进公平性。比如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方面,应弥合城乡待遇差异,实现企业与事业单位双轨制“并轨”,逐步消除不同人群在基本保障上的不公平。此外,社会福利也是体现公平的重要方面。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整合,打破社会福利制度城乡分割、区域分割、人群分割状态。二是要加强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会保险之间的配套衔接,形成梯形保障结构,促进各个相关政策的措施在保障政策、保障对象、保障资金、保障标准、服务管理网络等环节的互动、互联和互补,形成整体推动力。

推进收入分配改革

1.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变低收入阶层的不满心态

(1)完善财税体制。通过完善财税体制,逐渐扭转税收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和政府支出侧重生产性的趋势,从而避免财政收入增长挤压居民收入增长。要积极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建立综合和分类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合理调整税收差距,加强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加大对高收入调节力度。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加强对财产性收入的调节,适时开征统一的物业税。另外,加快慈善事业发展,用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公益性、慈善性基金发展。

(2)增加就业机会。一,加强就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与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失业登记及统计制度,加强对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劳动力供求情况、城镇失业率等反映就业情况的主要指标的监测和调控,为失业预警及调控提供依据;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稳固现有就业岗位。有效开展对非正规的劳动组织的引导和服务,并为非正规的劳动组织和从业人员提供支持性服务,以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

(3)促进产业发展。一是围绕产业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包括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流动政策、企业用工制度等。二是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要以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资本供给为目标,推进中小企业贷款工作为主线,建设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改善融资环境、拓展融资渠道为重点,努力化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使中小型企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得以充分挖掘。

(4)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制约人口转移的体制障碍,促进劳动力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以及城镇的转移。二是完善农用地流转制度和使用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权利,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5)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继续加大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通过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提高低保补助标准,扩大享受低保补助的范围,落实残疾人补贴、物价补贴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贫困群体的直接救济与援助力度,努力提高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二是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上调农村养老金标准,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科学配置社会资源,逐步形成大众共享的公平环境

(1)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我国教育资源在不同城乡之间分配非常不公平,城市教育投资多,教育发展水平高;农村、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资少,教育发展落后。因此,政府除了通过经济手段二次分配调节外,还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的受教育水平,以便提高贫困群体应对经济失衡的能力,改变落后地区和贫困群体收入低的状况。

(2)就业机会的公平。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其实质是要在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领域,努力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科学的配置。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打破城乡、地区和所有制等方面的市场分割。

(3)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的机会公平。重点加强基层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坚持以预防为主、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重点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医疗保障和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价廉、方便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4)分配保障性住房的机会公平。一是要保障基本住房需求。二是要公正程序。三是要公开过程。全面公开透明,要坚持阳光操作,接受群众、社会和媒体全方位监督。

畅通利益诉求渠道

1.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1)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工作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提升实际工作能力。要善于学习,熟练掌握涉及人社工作的政策法规。通过加强专业化的理论实践和培训,开展职业道德理论学习,逐步提高人社部门的综合服务素质。

(2)优化工作方式,尽可能缩短回应诉求的期限,提高办事效率。劳动者反映自身愿望和诉求,政府部门作为回应方,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及时回应,减少诉求的中间环节,缩短诉求周期;充分利用网络的渠道,以网络发言人的角色回应劳动者诉求。

2.改进工作作风,积极应对劳动者的诉求

政府有关部门要转变工作态度和做法,变被动为主动,深入基层抓一手资料和信息,主动地宣传法律法规,主动地解决疑问和矛盾,主动地发挥督查作用,畅通劳动者利益诉求渠道。

3.完善劳动者利益诉求机制,创新工作载体

要从根本上解决保障诉求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劳动者利益诉求机制,扫除影响诉求渠道发挥作用的障碍,让诉求渠道起到表达、上传、了解民意的作用。除了保证利益诉求渠道通畅以外,目前还需要创新工作载体,建立多元利益表达机制,满足劳动者利益诉求。

4.引导公民依法表达诉求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公民享有宪法赋予的各项权利。当一些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侵犯时,公民有权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合理诉求合法表达,要求诉求内容合法与表达方式合法两者必须统一。只有以理性的形式表达诉求,合理合法的诉求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1]《学者谈当前中国八种不良社会心态:炫富装穷频现》,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4-21/2988727.shtml,2011-04-21。

[2]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4-28。

[3]王俊秀、杨宜音:《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吴忠民:《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社会矛盾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5]吴志明:《大调解:应对社会矛盾凸显的东方经验》,法律出版社,2010。

[6][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7]陆学艺、李培林、陈光金:《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8]胡联合:《中国当代社会稳定问题》,红旗出版社,2009。

[9]黄建钢:《群体心态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心态城乡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城乡涌动创业潮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还是“看掐架”心态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