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效减少工伤事故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6-04-13成都市武侯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有效减少工伤事故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健全工伤预防体系,既能降低工伤事故率,又可减轻社保基金的支付压力,减少企业工伤保险费负担。成都市武侯区自被确定为全市工伤预防试点区以来,认真调研分析,积极探索实践,对工伤预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位。本文通过对近10年武侯区工伤事故调研分析,提出了加强工伤预防的对策建议。
近10年工伤事故特点分析
工伤事故发生趋势。2005年112件,2014年649件,10年来增长了近5倍,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工伤事故行业分布。工伤事故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5大行业。其中,制造业一直是工伤事故发生最为集中的行业,平均占到当年工伤事故总数的30%。
工伤事故易发病症。工伤事故易发病症主要集中在腿脚、手臂和头面部,几乎占每年工伤事故总数的近9成。
工伤职工性别分布。工伤职工主要以男性为主,平均占当年工伤事故总数的70%,其中2013年,男性工伤职工占84%。
工伤职工入职时间分析。工伤职工入职5年以下的平均占当年工伤总数的51%,入职5年至10年的占30%,入职10年以上的占19%。随着入职时间增长,工作经验日益丰富,发生工伤事故的概率逐渐降低。
发生工伤事故的原因分析
员工个人安全意识不牢。部分单位和工作人员对工伤预防的认识不够深入,缺乏预防意识、基本知识与技能。有的入职不久,缺乏岗位经验;有的尽管工作时间较长,但安全意识不牢;还有的为减少工作量,擅自改变操作流程,增加工伤事故发生几率。调研发现,在发生7—11级工伤事故的职工中,有近4成是由于自身安全意识不牢,不按操作规程。
用工单位防范措施不力。事前,部分用人单位没有对单位职工进行很好的工伤预防知识技能培训;事中,用人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预防措施;事后,有的用人单位不但不及时积极救治,反而百般拖延甚至拒绝支付职工的工伤医疗费、伤残补助金等合法费用。
安全事故责任追究不到位。现阶段对工伤预防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机制尚不健全,谁监管、怎样监管以及如何追责等问题还不明确。
加强工伤事故预防的对策建议
注重加强工伤预防安全教育。加强政策宣传引导。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宣传模式,向全辖区企业员工广泛宣传政策法规,免费发放宣传教育手册;选取工伤事故多发行业的重点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对面工伤预防宣传;运用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珍惜生命、预防工伤”主题系列宣传活动。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开展“工伤预防”专题教育,定期组织辖区内企业负责人参加;组成“工伤预防”流动大讲堂,到辖区内各企业驻地,现场讲授安全常识及工伤预防知识。切实营造安全氛围。企业要通过播放LED屏、制作宣传橱窗、张贴安全标示等方式,让员工强化安全意识。
定期组织工伤预防技能培训。培训对象要突出工伤易发人群。重点突出制造行业、年龄44岁以下的员工,特别是新入职、新上岗人员,培训结束后持证上岗率要达到100%。培训内容要突出安全操作流程。把各岗位安全生产的注意事项,按照上岗流程,逐个步骤标示出工伤风险点。培训方式要突出实地操作示范。组织上岗3年以上的安全生产标兵与新上岗人员,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面对面讲解,手把手示范。
全面完善工伤预防制度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召开工伤预防工作联席会议,通报工伤预防工作开展及工伤预防费使用情况,分析安全生产事故、职业病防治和工伤预防工作形势,协商研究解决办法。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工伤预防费用使用方案》、《工伤预防项目绩效评估考核办法》等配套规章制度,实施工伤预防专项绩效考核。建立工伤预防奖励制度。充分发挥工伤预防奖励对企业的激励作用,提高高风险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奖励数额。
切实加强工伤预防检查监督。严格落实责任对象。按照《工伤预防项目绩效评估考核办法》,明确划分各职能部门责任要求,组成联合检查组,加强对工伤预防工作的监督。全面加强检查监督。重点检查用人单位是否遵守劳动保障与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是否建立劳动保障与安全生产责任制及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台帐;是否全员参加工伤保险,是否按时足额缴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是否持证上岗;工伤事故发生后,是否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事故再度发生。加大整改治理力度。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对工伤事故多发和重点安全生产事故用人单位进行联合排查,签订整改承诺书,建立问题台账,提高工伤预防工作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成都市武侯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