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课”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2016-04-13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微课

李 静

(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



基于“微课”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李静

(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210046 )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领域。特别是高校的专业课教师,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需求,运用微课作为一种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微课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给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带来了福音。本研究通过微课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具体运用,来探索构建信息化背景下的适应高校学生的基于“微课”的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

微课;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出现,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思政理论课教师主动转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适应高校学生的新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而“微课”的出现为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带来了福音,如果能把微课恰如其分地运用到高校思政理论课堂教学中来,学生会极大地增加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本研究就是通过微课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具体运用,来探索构建信息化背景下的适应高校学生的基于“微课”的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

一、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对象的主体——95后学生有其自身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的思政理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在信息不断渗透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时代,传统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了,其对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原有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必然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一是网络以其快捷开放宽容的性能为大学生们及时准确地了解信息、开拓视野提供了便利;二是网络以其虚拟、兼容、实用的特征为大学生开辟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实践场所;三是网络以其激发性、平等性不断促使大学生冲破僵化的思维模式束缚,“升级”为发散型思维和创造性载体。[1]得益于改革开放经济方面的显著成就,95后学生生活条件普遍较好,集图文、声像于一身的网络资源深受青年大学生的青睐,甚至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大学生往往不懂得甄别信息、会不加选择地浏览或下载信息,会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的影响,他们利用网络大肆宣传西方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我们的青年大学生否定自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的价值观,进而对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动摇。思政理论课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主阵地的教育者有必要主动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创新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对信息化社会带来的挑战。

(二)信息化背景下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在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高校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而传统的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在师生关系上,角色定位仍然坚持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大减弱,引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反感和厌恶的情绪。[2]现代教育理念认为, 教育的目的是以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主,促进人类全面发展。[3]而现有的传统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喜怒哀乐,没有借助青年大学生喜欢的网络来发挥思政教育的正面影响,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二、微课的涵义

关于微课的提法,国内外并不统一。如Micro-lecture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创,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Educause 将微课定义为“一节的短小的视音频,呈现某个单一的、严格定义的主题”,在被用作在线、混合或面对面教学的一部分时,这些简短的课程就成为学习活动的点缀,这些活动有利于增强课程主题的学习。[4]

对于微课的概念,国内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从定义的字面意义来看,可以将定义归为三类:(1)对应“课”的概念,突出微课是一种短小的“教学活动”;(2)对应“课程”的概念,有课程计划(微教案),有课程目标,有课程内容(学科知识点),有课程资源(微课、微练习、微课件);(3)对应“教学资源”的概念,如在线教学视频、数字化学习资源包。尽管在定义的表述上有差异,但在定义的内涵上是有共同点的,即“目标单一、内容短小、时间很短、结构良好、以微视频为载体”。[5]

结合国内外有关微课的定义,笔者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 (如重点、难点、疑点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教学视频。它的核心载体是一段精彩的教学视频(一般为15~20分钟),这段视频能集中反映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具体问题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另外,还有与之配套的微课件、微教案等教学资源。

三、基于微课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实践——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基础课”虽然在教学内容上比“概论课”吸引学生,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讨论中来,是“基础课”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微课的出现对实现“基础课”的改革是一个契机,将微课应用于“基础课”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本学期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我们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进行教学实践,运用微课教学,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养成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微课的准备、设计和拍摄、制作

参加微课的教师参加了有关微课方面的培训,并取得了优秀证书,经过讨论确定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微课”教学模式的两个章节:专题七“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和专题八“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民事法律制度(一)”。针对两个章节精心设计并录制了八个微课教学视频:《法律那些事儿》《宣告死亡》《宪法》《名誉侵权》《上大学的资格》《欠债还钱》《不当得利》《无因管理》。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的课前准备

根据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师把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及相关教学资料上传到清华在线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学生的QQ交流群并布置有关的课前学习任务。使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宿舍、图书馆、食堂、教室等)、任何时间在线观看或下载观看微课视频、了解课前学习任务。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教师拍摄的有关知识点的微课视频大致掌握了一些教学知识点,对教学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学生对于微课视频中讲解的知识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记录下来。

(三)构建新的基于微课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学习国外的有关微课的教学理念,我们也力求构建一种“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交流、互动、研讨等的场所”的新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单纯地讲授,而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完成知识的吸收消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教师首先在课堂上精讲专题七“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和专题八“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民事法律制度(一)”的基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微课视频里涵盖的知识点不再重述,继而用大量时间来组织课堂活动。课堂讨论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课前学习问题例(如“宣告死亡与宣告失踪的区别”),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课前学习微课视频后仍没有理解、消化的知识点(例如有学生看了《欠债还钱》的微课视频还是不理解债权),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例如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后提出“无因管理的受助人提出合理赔偿要求,法律有明确规定吗?”)。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获得结论,教师在讨论时作为一个平等的讨论者参与,而不是将已有的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只有学生在应用知识遇到困难时方可寻求教师指导和提供信息资源。比如在法律案例的讨论中,教师可提供一些课本以外的法律知识。对于学生普遍反映不大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再次在课堂上播放有关微课视频,教师边播放边讲解知识难点。除此以外,基于微课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可以伴随一些项目活动来丰富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在民事法律制度专题,有关于案例解析的微课视频,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后感演讲、案情重现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展示他们知识吸收消化的结果。对学生展示成果的评价采用多元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之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评,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巩固;通过小组互评,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通过教师点评,清晰了学习目标和任务。课后学生通过进一步观看微课视频和深入思考,可能会产生新的疑问,这时候他们可以随时在微信群或QQ群内跟老师和同学交流。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过程中,对于知识的认识进一步升华。

总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于专业课程,理论性更强,对于现在的信息化背景下的年轻大学生来说,学起来相对枯燥乏味。对此,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要主动学习信息化知识、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创新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例如基于微课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等,让大学生真正从内心喜欢思政理论课,从而通过思政理论课堂来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1]王凤君.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11):68—70.

[2]邓千流.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微探[J].学理论,2010 (34):345—346.

[3]张燕敏.对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 2008(09) :4.

[4]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 (2):5.

[5]苏小兵、管珏琪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 (7):95.

(责任编辑:孙建华)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on the "Micro-Courses" Teaching Pattern:Taking the Course ofIdeologicalandMoralCultivationandLegalBasisas an Example

LI Jing

( Nanj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6, China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micro-courses as a teaching resourc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subject areas. In particular,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teaching, as an innovative classroom teaching pattern of use of course. The emergence of this new micro-less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of the Gospel. Through this study cours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in the course of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dap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based on "micro"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new mode.

micro cla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2016-05-24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学院教研与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微课”的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项目编号【YS20151101】

李静(1981-),女,回族,江苏南京人,思想政治教育部讲师。

G642

A

1671-4385(2016)04-0058-04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微课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