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企改革“阵痛之年”
2016-04-13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
文‖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李锦
2016:国企改革“阵痛之年”
文‖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重组和清退产能是结合在一起的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对2016年国企国资工作做出部署,从会议传出的信息看,国企国资工作呈现“奔着问题去”的鲜明特征,所提措施更加精准有力、注重效果。
自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每年国务院国资委都会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今年有所不同,国资委会议不仅部署2016年工作,还提出“十三五”期间工作思路。从中可以分析新形势下国企发展与改革新思路,理解央企这艘巨舰2016年的航向、航线与航速。
不能幻想“回到从前”
在会议上,大家认同,2015年是金融危机以来稳增长形势最严峻、情况最复杂、任务最艰巨的一年。形势的变化让一些国企感到迷茫,原来一些快速扩张时的投资项目如今变成了包袱。
“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过去那种凭借要素投入、投资拉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如果还在迟疑和等待,还幻想‘再回到从前’,不尽快转变发展方式,那么只会加速走向衰亡。”国务院国资委领导在会上如此强调。
会议强调,“十三五”时期特别是头两年,正值发展速度调换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新旧动力转换期,原本被高增速掩盖的不少问题和矛盾会显露出来,一些企业生存发展将面临严峻的考验。这也是业界对形势的判断。
在“十三五”期间,结构调整阵痛期是重点。2016年可称为“国企阵痛年”。GDP增速自2010年一季度达到12.1%的高度之后,一直在震荡下行,直至2015年的6.9%,而且尚未扭转下行趋势。这就使各界不得不思考: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可能是结构性问题,而非周期性问题,不能用解决周期性波动的宏观政策去应对。
目前国有企业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行业、重化工行业分布较多。国企结构调整将异常艰巨。正因为此,“十三五”时期特别是头两年,国有企业可能将继续维持低速增长。
强化结构性改革
经济新常态下,国企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三大特点,这些阶段性特征使国企的创新与改革任务更加艰巨。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国资委明确了央企改革的总体思路——
会议提出,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围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核心目标。
会议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和要求:一是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显著提高、国有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二是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三是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四是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这段话,是从国有经济、国有企业、企业家与国有体制四方面说的。与22号文的国企改革目标相吻合。
会议提出,必须做好六篇大文章,即:通过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力,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通过开放合作扩大发展空间,通过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通过提质增效提升发展水平,通过加强党建为发展提供保障。
这样一来,一个新的体系便形成了,这便是总体思路。
总体来看,明显强化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结构性改革。这正是对速度调整期、结构阵痛期、动力转换期的回应。
2003—2011年,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7.6%,利润年均增长22.9%。然而自2012年以来,国企营业收入和利润增幅始终在低速区间徘徊,压力逐渐增大,增速下降使原来高增长掩盖的不少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现在,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成为2016年央企的头号任务,丝毫不让外界意外;推进结构性改革,是2016年央企的发展主题,更为人们理解。
据相关数据,2015年全国国资委系统监管企业效益同比下降6.1%,质量和效益自然成为目标。怎么做?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企和经济结构改革。
“企业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12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明确指出:央企首先是企业,效益下降已经成为央企当前的突出问题。从去年央企负责人会议提出的“全力以赴保增长”到今年的“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央企头号任务的变化,也契合了当前中国经济更加强调发展动能转换的形势需求。
提质增效的抓手在哪?对此,国务院国资委开出了三个药方,“要向增量要效益,向盘活要效益和向管理提升要效益”。这是从结构改革中寻求效益的铺排。从已经召开年度工作会议的央企来看,几乎都将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如中国电信提出持续强化精确管理,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国建材集团提出稳价报价增效、降低成本增效、利用新增长点增效、开辟“一带一路”市场增效。
国务院国资委和央企们在2016年怎样做?有七大任务,首当其冲的是要努力提升央企的发展质量和效益。“2016年要实现让央企效益恢复性增长、2017年实现稳步增长的目标”。
重组新形式
此次会议提出,国企合并重组有三类形式:一是横向的行业重组,二是纵向的产业链条的重组,三是龙头企业的中心重组。其中链条重组亮出了共享竞合为核心的“铁塔模式”,给予肯定并意味着要推行。
国务院国资委的报告透露,2016年将加大集团层面的兼并重组,推动强强联合,也会推动专业化重组,以行业龙头为依托,通过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拨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同质化业务整合和细分行业整合。另外,国务院国资委也会敦促央企加快从缺乏竞争优势的非主业领域及一般产业的低端环节退出,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投资。
目前央企向两极分化转变。2015年,106家央企中有28家效益增幅达30%以上,亏损严重的则集中在少数资源性企业与重工业,对于“发展创新一批,管理提升一批、清理退出一批”的分类,重组的势态更加明显。
需要明确的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的重组和清退产能是结合在一起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2016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时,将“去产能”放在首位。显然,国企重组将与五大任务结合得更紧。
文件还提出,国务院国资委正在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僵尸企业”处置任务,到2020年前全面完成各项工作。文件明确提出,“要以攻坚克难、动真碰硬的精神积极推进,处置‘僵尸企业’是绕不过的坎,是必须做的手术,会引起一些震动,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敢于碰硬,按要求把工作做好,用今天的‘小震’化解未来的‘大震’。”
处置僵尸企业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仅此就足以表明国企改革与发展从“关键之年”进入到“阵痛之年”。
文件对于处置“僵尸企业”的提法,具有操作性特征。比如明确集团公司是处置“僵尸企业”的责任主体,要建立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工作机制,指定专门机构,组织精干力量,积极开展工作。按照务实管用、可操作、可检查的基本要求,一企一策具体确定处置“僵尸企业”工作方案。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国务院国资委会议则提出了“3年基本完成任务,4年全面完成”,表明了处置“僵尸企业”时间表,令人振奋。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要求挂牌督导、强化问责,表明目前清理僵尸企业已经从战略推进、政策制定层面过渡到操作实施层面。挂牌督导将使清理更有力度。
自身改革
此次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首次明确提出“自身变革”的表述。目前,国务院国资委已经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研究制定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能调整的方案,将根据工作需要对现有工作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意味国资监管体制框架将加快建立。
国务院国资委此番部署改革工作,列出“国资委自身改革”“股权多元化改革”“加快完善企业公司治理机制”“加快解决国有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历史遗留问题”四项具体的任务。国资委首次明确提出“自身改革”的表述,这意味着国资改革的操盘者将对自己改革提上日程,更令人关注。
国务院国资委建立框架有两个重点,一是国务院国资委的上层监管体制框架,二是投资经营公司在2016年要有明显的进展,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国企改革重要内容。
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国资委提出从2004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建立起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这标志着国资委的新体制基本形成。十多年过去,管资本的职能重新确定,体制改革也会随之变化。
国资委自身变革“去行政化”,是改革现行国资监管体制的主要期待,可能涉及四个方面。定职能,国资委的职能是管资本而不是管经营;定边界,明确自己的履职边界,该管的要科学管理、绝不缺位,不该管的要依法放权、绝不越位;定权力,明确自己的权力有多大,该管什么,不管什么;定编制,从与政府机关类似的机构设置,转变为依据职能确定机构设置。
2016年把改革的主体框架搭建起来,这是可以期待的。
给企业家“定心丸”
报告中,有一段内容是,企业家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为企业家营造宽松环境,用透明的法制环境稳定预期,给他们定心丸。
“给企业家吃‘定心丸’”,这一提法首度出现在国资工作部署中,传递清晰信号:新形势下必须发挥好人的作用。当前特别要注重调动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为企业家营造宽松环境,用透明的法制环境稳定预期;对创新人才,要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对各级干部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既坚持党纪国法的“高压线”,也要重视正面激励,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给那些呕心沥血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
“基层首创精神”首度出现在工作部署中。会议鼓励“相关企业要大胆探索”,要求各地国资委“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国企创新越发重视人才作用,注重发挥“年轻人的智慧”。会议强调要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骨干和团队探索实施股权和分红权激励。
纵观国务院国资委的2016年及“十三五”工作思路,国企改革由单纯的体制改革向产权体制与产业结构二重奏改革转变。国企改革与产业结构的改革同步进行,互相促进。
国企改革与发展,由“关键之年”进入了“阵痛之年”,2016年无疑是央企恢复效益的关键时期,也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实施年,同时又是处置产能和僵尸企业的攻坚之年。多重任务的叠加与要求,都让2016年变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