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为本:复习课如何“用教材教”——以勾股定理复习课教学为例
2016-04-13江苏省如皋市城北初级中学
☉江苏省如皋市城北初级中学 周 兵
以本为本:复习课如何“用教材教”——以勾股定理复习课教学为例
☉江苏省如皋市城北初级中学周兵
2015年《中学数学》(下)发表了多篇关于勾股定理新授课的课例研究,老师们对勾股定理起始课研究颇见功夫,反映了各自在理解数学上的深度,笔者受益其中.对比之下,勾股定理复习课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本地区近期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就选择了该课题展开教学研讨,笔者有幸执教勾股定理复习课,由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教材内容,紧贴教学主线,融通相关内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呈现该课的教学流程,并跟进阐释教学立意,提供研讨.
一、勾股定理复习课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1.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特殊关系
问题1:本章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勾股定理主要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特殊关系,这就是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图1,可以求出AB=?(学生口答出5之后,找一个学困生说明过程,巩固勾股定理)
图1
设计意图:复习课开课阶段,低起点起入,吸引学生全员参与,而这个特殊的数据为下一复习环节提供对照.
问题2:我们是如何证明勾股定理的呢?你学会了哪些方法?
设计意图:安排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理解的勾股定理证明方法,对于不同的证明方法要求学生概述思路,并阐释这种证明方法的关键之处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赵爽弦图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家“出入相补原理”等.这里的追问与对话,不仅限于展示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也可追问台下学生对台上展示学生之间的展开互动、对话.
图2
教学环节2.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如何判断直角三角形
问题3:我们在研究了勾股定理之后,还研究了它的逆命题,如图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如何判断直角三角形呢?(预设: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判定图2中的∠F是直角)
问题4:我们也知道,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众多相比,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法就少了很多,你学会了哪种证法呢?
设计意图:安排学生上台对照图1、图2进行讲解,即先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得两条直角边等于图2中的两条边长,这里在图1中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斜边AB= 5=DE,从而根据“SSS”证明△DEF≌△ABC,从而得出图2中的∠F=∠C=90°.
问题5:在学习这章过程中,有人认为需要积累很多勾股数,这对于提升解题效率很有帮助,你们积累了哪些勾股数组呢?(学生口答,追问补充)
拓展1: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柏拉图曾指出,如果m表示大于1的整数,a=2m,b=m2-1,c=m2+1,那么a,b,c为勾股数,你认为对吗?如果对,说明理由.(需要安排学生独立演算,然后汇报自己的演算结果)
拓展2:有人还把柏拉图上述结论进一步拓展,提出命题:如果m,n表示大于1的不等整数,a=2mn,b=m2-n2,c=m2+n2,那么a,b,c为勾股数.(继续安排学生演算之后再汇报它们的证明过程,证明之后,安排学生利用这个规律,举例写出两组勾股数组)
拓展3:有人指出(3,4,5)可以看成是方程x2+y2=z2的一个正整数解,你能否再找出一个正整数解吗?(学生会受到勾股数组启示,写出很多)你能否写出这个三元二次方程的“通解”吗?(预设:x=2mn,y=m2-n2,z=m2+n2,其中m,n表示大于1的不等整数)
教学环节3.例题讲评
图3
例1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AB=3,BC=4,CD= 12,AD=13,∠B=90°.
(1)连接AC,求AC的长;
(2)求证:AC⊥CD;
(3)求点C到AD的距离;
(4)请你再设计一个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再到全班展示.
图4
(1)若正方形的周长为16cm,求△AEF的周长;
(2)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求△AEF的周长(用含a的式子表示);
(3)有人指出图4中,一共有4个直角三角形,你觉得呢?理由是什么?
预设讲评:这两个例题改编自教材习题,设计了系列问题,既需要使用勾股定理,又需要运用逆定理.教学时可以使用PPT的动画渐次呈现问题(如图5),使得学生的思维有序深入.教师通过对话、启发、追问,把更多学生的思维吸引到问题探究上来.
图5
教学环节4.课堂小结
小结:从勾股定理全章来看,我们不仅学会了勾股定理的原命题、逆命题,也感受到原命题与逆命题之间的差异.那么在几何学习时,是否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也一定成立呢?请举例说说.(预设学生举例,比如对顶角相等)我们也学到了不少定理、逆定理,请举例说说.(预设学生举例,比如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
附:当堂检测题
(1)请写出方程“x2+y2=z2”的两个正整数解.
(2)在例2中,给出“新定义”: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之比为1∶2时,称该直角三角形为“半正切三角形”.请指出图4中所有的“半正切三角形”.
(3)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斜边、斜边上的中线和高分别为a,b,c,m,h.
二、教学立意的进一步解读
1.以本为本,复习课也要重视“用教材教”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原主任章建跃编审曾指出:“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顺序是反复考量的,语言是字斟句酌的,例题是反复打磨的,习题是精挑细选的.”[1]应该承认,当前各级赛课活动、示范课中,对于新授课的教学研讨,老师们普遍重视教材的理解和创造性的使用,然而在一些常态的复习课中,离开教材找来一些考题、习题充当复习学案内容的现象还不在少数.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预设本课教学内容时努力理解教材,熟悉人教版八年级教材的同行应该知道,在勾股定理章末小结时,教材上提供了5个问题:
(1)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2)赵爽证明勾股定理运用了什么思想方法?
(3)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怎样判断它是不是直角三角形?你作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运用了什么方法?
(5)一个命题成立,它的逆命题未必成立.请举例说明.
这样来比对上文中的课例路径,可见,我们预设的一条教学主线正是基于教材上的这“5个问题”.此外,本课中的例题、拓展中的问题都选自教材习题,也是我们重视教材、以本为本的直接体现.
2.对话教学,备课时预设系列追问是前提
当前教学倡导对话已深入人心,然而如何让这一理念落地,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个现实的做法就是,在备课时减少选题的数量,而走上精选母题的道路,并针对入选的母题展开系列追问,通过如上文中PPT动画方式渐次呈现系列问题的策略,每呈现一个问题,就安排学生思考、表达,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主导发问、启发探究、穿针引线的作用,把问题从一个学生引向另外的学生,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让教学对话走向深入,吸引学生更多的思维参与.特别是,我们不仅在例题教学环节加强了系列设问,在课堂最后的检测题中,还注意了例2的互动、拓展,开发一个“新定义”问题.
三、结束语
华东师大终身教授钟启泉先生曾指出:“教师不能满足于现成教科书的普适性预设,而是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重新作出预设.”并认为新、旧教学的分水岭就是从“教教材”过渡到“用教材教”.我们在复习课中重视教材、以本为本的实践还很初步,期待更多的实践跟进与案例分享.
参考文献:
1.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2010(3~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钟启泉.新旧教学的分水岭[J].基础教育课程(上),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