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的创效基因
2016-04-13
○ 文/本刊记者 赵 玥
镇海的创效基因
○ 文/本刊记者 赵 玥
智能化已经成为镇海炼化新的竞争力。
以项目发展、管理变革和人力资源“三位一体”为驱动力,镇海炼化孕育出独一无二的“第一基因”。
超过百亿元!2015年,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下称镇海炼化)的利润又刷新了纪录。
第一,对于盈利能力长期居中国石化炼化板块之首的镇海炼化来说,已经不算新鲜事。镇海炼化拥有2300万吨/年炼油、1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在系统里,它连续保持着炼油、化工、总利润的三个“六连冠”,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竞争力最强的炼化一体化企业。去年,镇海炼化纳税总额超过200亿元。这个数额相当阿里巴巴集团两年纳税额度之和。
国际著名评估机构所罗门公司绩效评估报告显示,镇海炼化炼油竞争力长期居亚太地区炼厂第一组群;2010年建成投产的100万吨/年乙烯裂解装置绩效位列全球第一组群。
镇海炼化为什么那么强?
原因得益于结合了包括项目发展、管理变革和人力资源“三位一体”的驱动力的“镇海基因”。
项目投资看收益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盈利一年也许不难,数十年来持续盈利却很不容易。
建厂伊始,镇海炼化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为250万吨/年,在当时的48家燃料型炼厂中排名第47位。但是成立41年,除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承受政策性亏损外,年年盈利;净资产增长了47倍,达到220亿余元。镇海炼化已经成了一个效益旗舰。
为什么这么能赚钱?空分项目筹备组负责人周岗不假思索地指出了原因之一:“我们遵循市场说了算的要求。”
“镇海炼化的企业发展规划和项目投资,不仅看现在,而且看五年十年后的趋势;不仅考虑华东地区,而且考虑全球的资源和市场。”宁波市石化协会秘书长俞勇锋这样说。
按照生产处处长孙敏杰的说法,镇海炼化对于国内的石化企业发展动态,专门有人“盯盘”、跟踪,作为投资方向的参考。这样才能保证投资的装置都能见效。
对于一个鏖战商场的企业来说,做到所有投资都有效谈何容易。镇海炼化的竞争力不仅仅是拼速度,更是拼对未来市场的判断力。
回溯镇海炼化的发展历史会发现,企业判断的一切依据都是靠捕捉市场的变化。这一准则使其决策极为务实,甚至当天上掉下一个“大蛋糕”时,他们也会推开不吃。“即使是总部批下来的项目,我们如果觉得是重复的,也不会接下来。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镇海炼化是可以把投资放回去的。”信息中心主任储祥萍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镇海炼化抓住了几次政策机遇,首家开展来进料加工业务,率先取得进出口外贸经营权。1993年,他们将原油加工能力扩大到550万吨/年,一举奠定了国内主力炼厂的地位。
周岗对当时的状况记忆犹新。虽然已经成了主力炼厂,但当时一年来干死干活炼油才挣6亿多元。“我们当时觉得已经到极限了,一看当时国内的有些炼化企业竟然赚了几十亿元,大家都傻了,纷纷问怎么赚的钱!”
答案是乙烯。
“十五”期间,镇海炼化确定了由单纯炼油向炼油、芳烃、乙烯一体化发展的方向。积极谋划的100万吨/年大乙烯工程于2006年获得核准。
“同样上一体化项目,我们更追求未来市场对产品结构的需求。”镇海炼化与总部领导和专家一起,对乙烯总图布置、产品方案、工艺路线等关键问题进行反复优化。
乙烯项目部严格控制投资,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限额设计、限额采购、限额施工,2010年,乙烯工程建成,工程概算234.98亿元,实际投资低于200亿元,不仅节省了35亿元,而且为中国石化捧回了第一个国家优质工程金奖。
就是靠着这样敏锐的商业触觉和务实的精神,镇海炼化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抓住了机遇,取得关键性突破,创下众多“首家”和“之最”的纪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亲切地称镇海炼化为“浙江的宝贝”。
全盘算账见实效
镇海炼化优异的成绩,不仅吸引着国内同行,也吸引着国外知名企业前来探究其发展的“诀窍”。
今年,韩国最大的综合能源化工企业SK集团来镇海炼化调研,因为一组数字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去年,镇海炼化的利润突破百亿,在系统里连续六年保持了炼油、化工、总利润三个第一。
SK集团蔚山炼油厂是全球同行业最大的单一炼油工厂之一,产能与镇海炼化相比整整大了一倍,但两家企业利润相差无几。原因何在?
答案是多元的,但不容忽视的一点便是镇海炼化“精算账”。
镇海炼化算账,从原油开始算起。一般而言,原油占炼化企业生产总成本95%以上。同时,原油也是炼化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如果品种不对路,不仅会增加炼油的难度和产品的分布收率,而且会影响下游化工装置的生产,反映到效益上是几亿元乃至十几亿元的浮动。
为了追求全流程成本最低和资源价值最大,镇海炼化将原油采购的重点转向“两个匹配”:与每个装置的设计条件匹配,与市场变化下的产品需求匹配,使每一种资源都向着高利用、高增值的路线流动。
镇海炼化算山码头去年靠泊油轮1191船次,原油卸油量2000多万吨。镇海炼化对原油从装船到运输、从进港到靠泊、从接卸到输转全过程动态跟踪协调。港储部落实“一船一案”方针,跟踪每条原油船的接卸、洗舱、舱底量监测和发货港提单量,做到应收尽收。近年来,镇海炼化接卸量不断增加,损耗却一再下降,去年原油途耗仅为0.12‰,达到了历史最好成绩,并始终处于集团公司领先水平。
因为“会算账、勤算账、精算帐”,2015年,镇海炼化全年原油成本2516元/吨,比中石化总部平均水平约低104元/吨;全年乙烯原料成本4103.46元/吨,低于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平均水平近200元/吨,节约原料成本6.6亿元以上。
不过,这还不够,镇海炼化还会跟政府“算账”。
财务处副处长秦红祥每年都会把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仔细研究一遍,只要适合石化行业的都会去争取。“举例来说,三废综合利用、节能节水设备的退税政策,加上科研费用等,我们每年都会去申报、认证、退税。”
仅是这一部分,每年的效益就能达到1.2亿元到1.5亿元。“我们去申报的时候,财政部的工作人员都感叹,其实政府每年的钱都拨出来了,可是来申请退税的企业寥寥无几。”秦红祥。
镇海人会算账,更会节省。有人看他们赢利那么多,曾问:“公司领导班子的专车都是好车?”
答案是一辆都没有。
“公司班子成员不配专车、不配司机,从建厂时就这样。这就是镇海炼化的文化。”镇海炼化副总经理、总会计师熊晓洋说。公司全部公务用车仅有59台,驾驶员仅23人,公务用车一律由公司办公室统一审批。镇海炼化的处室、中心、运行部均不配车辆,班子成员公务用车和职工一样履行审批手续。
白鹭翩迁起舞,把镇海炼化作为自己最美的家园。
精细管理是名片
规模翻番后是不是就是“世界级炼化一体化标志性企业”?镇海炼化认为,这种发展只是一种“单极发展”,硬实力的单方面提升带来的不一定是新的竞争力。这个时候,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提升便显得极为重要。
2008年,乙烯建设正处在攻坚阶段,镇海炼化就提出了“分子管理”理念,全面推进炼化一体化优化,每年增效近亿元。当时,袁晴棠院士曾经率集团公司调研咨询组到镇海调研,认为在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中,用分子管理思路认识各种资源的利用价值,尤其将低价值资源转化为高价值的原料和产品,可以大大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效益明显。
精打细算,精益求精,精耕细作,精雕细刻,镇海炼化在精细中成就大格局。这一点已经逐渐形成了中国石化企业管理中的一个范式。在2015年弘扬石油石化优良传统专题报告会上,王玉普董事长称赞:“镇海炼化的效益长期在炼化板块名列前茅,靠的不只是规模优势和区域优势,更重要的是他们始终抓住精细管理的传家宝。”
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是 “文本化”代替“人本化”。“当时我们逐条梳理,制度、规定从近千条精简到400多条,近年来又不断地根据情况进行补充和修订。” 企管处副处长乔伟新说。
精细化管理的最重要表现是未雨绸缪。在镇海炼化,“波动”当作“事故”抓。因为炼化企业开停工一次损失巨大,比如乙烯装置停运行一次,直接经济损失大数就超过1亿元。
要保证不“波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让数据说话。他们设计出一套考核办法:把装置平稳考核细分为运行平稳性和参数平稳率两部分。其中,参数平稳率就是考核装置操作参数的“波动”。他们把这一“波动”上升为“事故”。将因操作“波动”引发的成本变动换算成当量效益损失,实时监控、逐月考核排名。
以乙烯装置为例,按照装置实际,镇海炼化对乙烯装置下达了95.6%的参数平稳率考核指标。这让运行部抓日常生产管理目标明确,在每次重大操作调整前都主动对接、研究保平稳的措施,最终该装置取得了去年平稳运行率98.5%的好成绩,全年生产乙烯超设计负荷13%。
“制度建设是精简高效、精细管理的基础环节。只有通过制度建设,把制度规范化、流程化、一体化,才能使业务流程越完善越好。”乔伟新说。
精细管理是镇海炼化的名片,精细的背后是严格。“无原则的爱最终只会害了大家。”镇海炼化党委书记顾跃光反复强调这一点。他举了个例子:古来都说“站如松、坐如钟”,歪歪斜斜站着、躺着,要舒服自在很多,但时间一长就会发现颈椎、腰椎等出问题。所以严格要求,也许短时间内不那么舒服,但长期下来一定能让你受益、让公司受益。
在今年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精益管理文化经验交流会上,顾跃光代表中国石化在会上作了关于精细文化的交流,并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肯定,镇海炼化“生产上精耕细作、管理上精雕细刻、技术上精益求精、经营上精打细算”的做法,使之成为率先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炼化企业。
中国石化的老领导盛华仁同志评价说:“镇海炼化为中国石油化工的振兴,走出了一条发展快、投资省、技术新、管理好、效益高的新路子,为全国石化企业的发展发挥了榜样和示范作用。”
精细管理、一丝不苟。
价值实现激活人力资源
毫无疑问,一个有魅力的企业,对员工来说是有着莫大的吸引力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镇海炼化的吸引力很大。”安环处副处长陆克新说。在他的记忆中,那时员工下了班还穿着工作服,因为特别“有面子”。
慢慢地,周边的企业发展起来了,开始向镇海炼化的骨干员工抛来橄榄枝。班长升为总经理,收入翻番,收入增加三到四倍甚至更多……面对这些诱惑,你来不来?
就这样,镇海炼化经历了迄今为止最严重的跳槽季。2011年左右,公司的人才流失最高一年达到170到180人。
“要说不心疼是假的,花七八年培养一个骨干,正是年富力强担大任的时侯,人就被挖走了。”镇海炼化组织人教部副部长陈忠华说。
作为国企,镇海炼化没法像民企那样随便允诺高薪、高职位,骨干人才的流失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打击。于是,他们开始调整政策,开始思考“学而优则仕”这个传统观念到底对不对。
爱才惜才重才,是不是给个“官”让员工当当就行?
在过去,虽然发展中的镇海炼化为职工提供了干事创业的舞台,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成长只有‘当官’一条道、收入主要看职务和级别”的“官本位”,既影响职工的积极性,也造成干群之间的矛盾。
信息中心主任储祥萍至今还为一次提拔后悔:一名员工因为技术出色,被提拔来搞管理,结果因为不适应岗位而离职了。这类事件给镇海炼化敲了个警钟。企业重要的是拓宽人才的成长通道,不仅让每一种类型的人才都有继续往上走的机会,而且要让机会适合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现在,我们的成长通道有三条路,即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喜欢搞技术的不一定要求他搞管理。”陈忠华说。
在收入上,镇海炼化又给了这三类人才足够的保证。“到了公司级别的专家,每月工资增加7000多元。走技术和技能路线的,如果干得好收入超过副处级的收入。”
薪酬还向骨干和一线倾斜。每个处主任的手里都会有一笔资金,用于鼓励做得出色的人才。“干得好的和干得不好的员工,每年奖金可能差几万元。”企管处副处长乔伟新强调说,“不能‘撒胡椒面’,不能搞平均,就是要看贡献来。”
公司的决心和努力终有收效。经过这些政策调整,目前镇海炼化的员工流失率压缩到了1%,骨干流失率更低。
留得住人固然重要,但在更完备的人才体系中,关键在于人力资源储备。“激励措施是减少人才流失的一个手段,更重要的是现在镇海炼化建立起了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储备体系。”俞勇锋曾是镇海炼化的组织人教部部长,对于人才问题,感慨良多。
2013年,董明珠在格力的人才被大量挖走时,曾放出豪言:“如果你能成为一个黄埔军校,不断地培育人才,你就会永远领先于这个行业。”镇海炼化就是一个领先于行业的鲜明例子。
如今,在镇海炼化,传递的一个观念是,人人都靠本事吃饭。所有岗位一律竞争上岗,收入分配从“领导发钱”转向“职工挣钱”。“在这里,只要努力付出,就会得到回报,就有机会实现人生理想。”储祥萍说。
取经者众。
智能化减员增效
想在众人之前,走在众人之前。这是镇海炼化的惯例。
镇海炼化常常在探索一些其他企业暂时没想到或者没做到的问题,比如他们提的“用最少的人管理最大的企业”,要把员工从“十二五”末的6000人左右降至2030年的3500人左右。
这个数字绝不是一拍脑瓜想出来的。“镇海炼化对现有的劳动组织进行了分析,经过测算,用15年至20年的时间将用工数降到3500人左右,赶上韩国SK石油公司。”熊晓洋解释说。
“现在,员工在距离公司10里开外的家中,也能登录云桌面办公,”镇海炼化信息中心主任储祥萍介绍说。公司开展云桌面推广应用工作,用户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终端办公,不仅出差和家庭办公无障碍,而且手机和平板电脑都可以使用。目前,镇海炼化已有云桌面用户500个,云平台性能稳定可靠,晚上8点左右最高在线率达到60%。
不久前,镇海炼化智能化工厂建设通过了中国石化组织的中期评估。让储祥萍自豪的是,评估会首次采用了“云会议”系统。
智能化的意义不仅仅是减少用工、减轻工作压力,更大的意义是更为精确,避免了人力操作的主观化、情绪化。这样才能让镇海炼化的产品、管理更有核心竞争力。换句话说,智能化是在为未来埋单。
数据也在证明这一点。2015年,镇海炼化围绕重点工作累计发起督办826项,共有15家单位34项工作因进度滞后和质量不达标被考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镇海炼化全年生产经营计划执行准确率接近100%。
今年8月16日,化工部聚烯烃自动立体库进入实物调试阶段,产品进出库及空托盘回收自动化实现贯通。聚烯烃立体库是国内石化行业首个超大型全封闭、全自动、无人操作库房。立体库共设有25144个存储货位,存储区面积约8560平米。但其最特色的地方不是大,而是库房应用物联网、红外线及机器人技术,实现固体产品包装、仓库管理和无人装车发货。
“这两万多块看起来一模一样的产品托盘,我们都安装了电子芯片。”镇海炼化化聚丙烯作业区主管费国士说,“这个芯片相当于电子身份证,每一个芯片都有唯一的编码。如果要想了解某个时候生产的某个产品在仓库的哪个位置,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获得相关信息,快速追溯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镇海炼化的智能化道路不仅局限在企业内部,更是眼界开阔地延伸到外部。镇海炼化与周边化工园区、杭州、上海等化工企业物料互供,实现物料信息集成,实现危化品运输监控信息与承运商、地方危化品监管部门共享。
这些成绩令它成为国家第一批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的企业。2016年,作为全国石化行业唯一典型企业参加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成果展,镇海炼化获得了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两化融合创新示范奖的殊荣。
大气、正气文化聚人心
在镇海炼化,“大气”是一个经常听到的词。有“大气”,才能没“怨气”。
“大企业要有大气度、大风范、大贡献。”这是镇海炼化提出的,要建设“大气、正气”的企业文化,在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面前,顾全大局,不算小账,不计得失,乐于奉献。员工在讲述为什么拒绝外面四五倍的高薪而选择留下,是因为“舍不得”、“企业对得起我”;施工的外包队伍负责人一同参加公司会议,能毫不犹豫地说出“你们我们,都是我们!”
镇海炼化党委书记顾跃光说,“我们强调领导干部在工作上要大智,在生活上要大愚。引导员工认识到,今天第一不等于明天还是第一,今天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要让镇海炼化这个‘家’的基业长青,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实现企业稳步转型,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大气”允许争论,也允许独立思考。“有的时候,我在想,所谓的一团和气真是好事吗?”熊晓洋反问,“镇海炼化会有不同视角和不同声音。”在他看来,有些异声并不可怕,因为大家更多地是服从大局,本质上是企业要发展。
在一个从上到下都提倡“大气”和“正气”的良好环境里,大家自我强化,相互支持,共同创造出一个有创造力,努力且效率极高的组织。镇海炼化的精神信仰没变。“2017年,公司炼油老区结构调整提质升级项目将全面建设,扩建炼化一体化项目也将全面推进,现有装置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我与玉明同志等班子成员进行了充分沟通,形成了继续坚定不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聚焦、深度融合,加强建设、发挥作用’抓党建的共识。”镇海炼化党委书记顾跃光说。
顾跃光表示,镇海炼化的发展,与优良的党建工作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公司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发挥监督保障作用,坚持每月岗检,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等,都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王玉普希望,镇海炼化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持续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的元素、中国元素、国企元素和中国石化元素,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路子。顾跃光表示,镇海炼化会在经营效益持续提升,竞争优势继续巩固,较好地承担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同时,更好地履行国有企业的政治责任,凸显“四大元素”,在打造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品牌方面进行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我们会坚持党建工作主线,有序推进党建工作,在中国石化打造贯彻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阵地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作出表率!”顾跃光说。
镇海炼化总经理张玉明表示:“要在国际舞台上去抗衡,就要建设技术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炼化基地,去打造世界一流,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这份底气的背后,正是镇海炼化用务实、努力、创新合力打造出的绝对竞争力,它给予员工源源不断的自豪感与幸福感,也由此获取通往世界一流企业的门票。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