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通信的趋势
2016-04-12杨皓璐侯慧峰
杨皓璐 侯慧峰
【摘要】 初步介绍了“三网融合”的概念和网络体系具有的基本特征、优点,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的角度论述了“三网融合”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 三网融合
一、发展趋势
现代通信中接入网是骨干网和城域网与本地网连接的桥梁,科技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接入技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接入技术的优劣已经成为了网络的“瓶颈”。光纤以及光器件价格的不断降低,在成本上已经充分具备实现宽带光纤接入的可能性。在宽带业务普及率比较高的国家,已经开始大规模光纤到户(FTTH)。FTTH是接入网宽带化具有明显优势的解决方案,进而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网融合”。
二、简介“三网融合”
1、“三网融合”的概念 。“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是指在信息传递中,把广播传输中的“点”对“面”,通信传输中的“点”对“点”,计算机中的存储时移融合在一起,更好为用户服务,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用户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三网融合”中的三网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为代表的数字通信网、以电话网(包括移动通信网)为代表的传统电信网和以有线电视为代表的广播电视网。三网代表现代信息产业中三个不同行业,即电信业、计算机业和有线电视业的基础设施。所谓“三网融合”,就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国际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的多媒体基础平台。“三网融合”有多种含义:狭义讲,是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与计算机网的融合与趋同;广义讲,是电信、媒体与信息技术等三种业务的融合。从服务商角度看,是指不同网络平台倾向于承载实质相似的业务;从终端用户看,是指消费者用户装置(如电话、电视与个人电脑)的趋同。相应地,三类不同的业务、市场和产业也将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以三大业务来分割三大市场和行业的界限逐步变得模糊,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系统,并以全数字化的网络设施来支持包括数据、话音和视频图像在内的所有多媒体业务的通信。
2、“三网融合”后网络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网络在物理层上是互通的,也就是说,网络之间要互相透明。(2)用户只需一个物理网络连接,就可以享用其他网络的资源或者与其他网络上的用户通信。 (3)在应用层上,网络之间业务是相互渗透和交叉的,但又可以相互独立,互不妨碍,并且在各自的网络上可以像以往那样独立发展自己的新业务。 (4)网络之间的协议兼容或者可以进行转换。
3、“三网融合”后的好处。(1)信息服务将由单一业务转向文字、话音、数据、图像、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业务,比如通过手机视频看到客户货物的大致情况,并立即决定派什么样的车去提货,发完货以后,客户也能随时自主追。(2)有利于极大地减少基础建设投入,并简化网络管理,降低维护成本。 (3)将使网络从各自独立的专业网络向综合性网络转变,网络性能得以提升,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4)“三网融合”是业务的整合,它不仅继承了原有的话音、数据和视频业务,而且通过网络的整合,衍生出了更加丰富的增值业务类型,如图文电视、VOIP、视频邮件、HDTV和网络游戏等,极大地拓展了业务提供的范围。(5)“三网融合”打破了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在视频传输领域长期的恶性竞争状态,将使市场趋于良性发展,使广大用户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总结
“三网融合”后业务应用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三网融合”后民众可以用电视打电话、上网,电脑也可以打电话、看电视,在手机上看电视剧、上网,三者之间相互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随需选择网络和终端,只要拉一条线、或无线接入即可完成通信、电视、上网等各种应用需求。 “三网融合”后可以更好的控制网络接入商和内容提供商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和净化网络环境。将会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重大的贡献。这样也可以实现中国电视数字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实现无线上网。“三网融合”将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系统,并以全数字化的网络设施来支持包括数据、话音和视频图像在内的所有业务的通信。
参 考 文 献
[1]尹敬齐.多媒体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徐民鹰,刘信圣.三网合一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3]刘颖悟.三网融合与政府规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