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菌草栽培杏鲍菇关键技术及其研发方向
2016-04-12陈旭杨仁德杜慕云朱森林曾茜李剑
摘 要 巨菌草具有生长速度快、耐贫瘠和根系发达等特点,适宜在贵州石漠化地区种植,改善恶劣生态环境;而草体本身营养丰富,可作为栽培食药用菌的优良基质。结合贵州生产实际,综述了巨菌草栽培杏鲍菇的关键技术,并对其研发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 巨菌草;代料栽培;杏鲍菇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4-018-02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60224.1544.036.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2-24 15:44:14
巨菌草(Pennisetum sp.)是禾本科狼尾草属的一个种,适栽于各种类型的土壤,表现出较强的抗逆作用,在温度适宜地区为多年生植物,其植株高大,直立丛生,根系发达,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1]。种植巨菌草具有改良生态环境、保水固土、修复土壤等作用;同时,草体部分营养丰富、适口性好,亦可用作栽培食药用菌和畜禽饲料等[2]。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属担子菌亚门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又名刺芹侧耳,是目前我国发展较为迅速的珍稀食用菌种类之一。杏鲍菇菌肉肥厚,质地脆嫩,营养丰富,具有杏仁香味,素有“草原上的美味牛肝菌”之美誉[3]。笔者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巨菌草代料栽培杏鲍菇的关键技术,并结合巨菌草的特点,讨论利用巨菌草栽培杏鲍菇的研发方向。
1巨菌草栽培杏鲍菇的关键技术
1.1巨菌草营养特性
研究发现,巨菌草不同生育阶段的营养成分存在差异,在第4至12周的生长期中,干物质总量呈增加趋势,其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逐渐降低,第4周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5%和3.2%;粗纤维含量则略微升高,在12周达到最大值32.6%;而在第8周巨菌草中总氮和总碳含量为1.07%和41.13%,碳氮比38.44。因此,应根据用途的不同,在适宜时期进行巨菌草原料的采收。
1.2菌种的筛选及选育
通过采集当地杏鲍菇野生种进行分离,或引进目前生产上广泛应用的生产性能和农艺性状较好的杏鲍菇菌种,主要指标包括遗传稳定性、菌丝培养特性、抗逆竞争性,子实体产量、形态、物候期、生理及栽培特性等,筛选出适宜于巨菌草代料栽培的杏鲍菇菌种;也可采用诱变育种的方法,对已有的杏鲍菇菌株进行化学诱变、物理诱变和生物诱变等,选育出分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杏鲍菇优良菌种。
1.3巨菌草栽培杏鲍菇适宜配方筛选
巨菌草营养丰富,不同生长阶段的纤维素和粗蛋白含量差别大,应在适宜阶段进行收割,通常采收时间在9~11周为佳。研究者利用巨菌草代替部分木屑和棉籽壳,设置一定浓度梯度,筛选适宜的栽培配方,试验结果表明,当栽培基质配方为巨菌草40%、木屑16%、棉籽壳21.5%、麦麸20%、蔗糖1%、石膏1%和过磷酸钙0.5%时,供试杏鲍菇菌株在生产性能和农艺性状上均优于其他配方。
1.4栽培袋制作
巨菌草粉在使用前,可先堆置发酵24~72 h,使其中的大分子营养物质降解,易于杏鲍菇菌丝吸收,同时,亦可达到软化栽培料、防治栽培袋破损的目的。将供试培养基按上述配方称重,控制料水比1∶(1.3~1.5),搅拌均匀,机械装袋,每袋装干料0.3 kg,湿重0.8 kg左右,含水量控制在65%,pH值7.5,栽培袋采用规格φ12 cm×24 cm的聚丙烯塑料袋,在高压1.47×105 Pa(1.5 kg/cm2)、121℃条件下灭菌1.5~2.0 h,冷却至28℃以下,按无菌操作要求接入杏鲍菇菌种,置于培养室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1.5发菌期管理
控制菌丝培养温度,初期(接种后至菌丝封面)24~26℃,中期(菌丝封面至走透)21~23℃,后期(菌线走透后)23~25℃;相对湿度保持在65%左右,不能高于70%;菌丝封面前不需要换气,封面后每天通风3次,每次约30 min,以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发菌期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
1.6出菇期管理
(1)搔菌:在菌丝长满后还要进行7 d左右的后熟培养。用接种钩将袋口表层原菌种块和老菌皮钩出,使袋内菌质平整。
(2)催蕾:控制温度于14~16℃,空气相对湿度80%~90%,光照强度200~800 lx(散射光),7 d左右原基即可形成手指大小,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注意通风,更新空气,每天2~3次,每次30 min。原基很快可分化成菇蕾,至全部现蕾大约需持续3~4 d。
(3)子实体培养:幼菇期的子实体抵抗外界不利条件的能力仍然较弱,应该保持较稳定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等条件,为促其加快生长及健壮,可适当增强光照强度至800 lx,经约3 d,即转入成菇期。该阶段控制温度在1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90%左右,光照强度减弱至500 lx以下,保持良好通风,在子实体采收前可降低空气相对湿度至80%,有利于子实体的保鲜。在菌盖半球形、边缘尚未平展,孢子未释放时进行采收,通常在工厂化生产模式下只采收一潮菇。
2巨菌草栽培杏鲍菇的研发方向
在杏鲍菇生产栽培技术趋于成熟的条件下,如何综合开发利用菌糟,最大限度地延伸产业链,增加资源附加值将成为主要的研发方向。栽培杏鲍菇后的菌糟含有丰富的菌丝体蛋白,可继续用作菌料,也可制成饲料和肥料[4]。
2.1菌料
栽培杏鲍菇后的菌糟营养成分仍然较为丰富,可作为菌料栽培阿魏菇或其他营养要求较低的菇类。采用菌糟作菌料时要注意2点:(1)应选用新鲜且没有霉变的菌糟;(2)应根据栽培菇种类的不同添加适宜的菌糟量。
2.2饲料
禾本科中的巨菌草和作物秸秆等含有大量的粗纤维、木质素等不易被畜禽消化的物质成分,但经过杏鲍菇菌丝体分解后,这些草本植物的木质素可降解成为适宜畜禽饲用的营养物质。根据畜禽种类的不同,相应添加适量菌糟,同时,仍需选用没有杂菌污染的菌糟。
2.3肥料
巨菌草栽培杏鲍菇后的菌糟有机质含量丰富,可直接将菌糟用作肥料施用,也可经堆置发酵,效用更好。如利用菌糟制备新型生物有机肥料,菌糟经过无害化处理,运用先进的生化处理工程和现代综合微生物技术精心研制,配以多功能的堆肥复合菌剂,使之快速除臭、腐熟、脱水,再添加功能性微生物菌剂(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使微生物基因重组,让农作物在生长中含有多种有益生物菌群。
参考文献:
[1]林占熺.菌草学[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34-36.
[2]林占熺.菌草栽培香菇[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1-16.
[3]罗信昌,陈士瑜.中国菇业大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759-760.
[4]刘丽萍,张翅,刘佳,等.毕节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J].南方农业,2015,9(30):136-137.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