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① 勇气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与意义

2016-04-12张京玉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勇气心理健康意义

张京玉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①勇气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与意义

张京玉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梳理了国内外勇气的相关研究,介绍了心理健康的概念和相关测量,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的梳理,明确国内外关于勇气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并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分析新时期背景下,勇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为进一步探究勇气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奠定研究基础,并为提出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性具体措施提供可能.

关键词:勇气;大学生;心理健康;意义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说“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1885),无独有偶,美国心理学家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1950-2012)曾将积极心理学概括为“积极心理学:短暂的历史与漫长的过去”.自1998年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 1942-)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以来,积极心理学也改变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内容与形式.事实上,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积极人格特质与中华文化中传承的美德有着共通之处,勇气就是二者共同关注的交汇点之一,在积极倡导发扬中华文化的新时代背景下,立足本土文化,借鉴国外研究,采取科学研究方法开展勇气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意义深远.

1勇气

1.1勇气研究的思想渊源

西方关于勇气的探讨主要源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三贤”之一的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认为勇气是面对恐惧情境依然行为得体的品质,他的死亡也体现了这一点,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他的学生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认为勇气是一种能力,个体是在忍受恐惧的过程中彰显了此种能力.

中国古代诸多著作和思想都论及了勇.一些上古神话传说中也体现出勇,比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庄子》中论述到:“勇悍果敢,取众率兵,此下德也.”在以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要义的儒家伦理范畴中,勇是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认为“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称其为勇.“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阳货》)“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此外,《左传·昭公二十年》又言“知死不辟,勇也”,《柳毅传》中曰“其勇过人”,视勇为个体的特质.

总体而言,勇在中国文化中多与义、气节、无私奉献相联系,它既包含勇敢果决的行为,也可指勇而不惧的无畏精神,也是一种道德评价标准.

1.2国外勇气相关研究

中国对于勇的研究多停留在哲学思考和对个体精神面貌的描述与评价中,而国外关于勇气的研究较科学系统,主要围绕勇气的概念界定、勇气理论模型的建立、勇气可操作化测量,以及对勇气的影响因素与功能的探究等.

1.2.1勇气的概念界定

Peterson和Seligman(2004)总结出了人类六大美德和24项性格优势,其中勇气是包含勇敢、正直、活力和坚持四项性格优势在内的六大核心美德之一.Woodard(2004)认为勇气是一种抵御自我内心恐惧的能力.Lopez和Snyder(2011)认为勇气是一种美德,常常表现为个体面对危险或困难时,不畏艰难,依然努力达成既定目标.以上这些研究都是把勇气视为一种较为稳定的人格特质,强调勇气的稳定性和跨情境一致性.而另一部分研究者格外关注勇气的动态过程,强调勇气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其发生经历不同阶段,伴有行为或者生理上的动态变化.比如Gruber(2011)认为勇气是个体面对紧张情境时,为了获取积极结果而做出相应行为形变的动态过程.Norton和Weiss(2009)认为勇气是即使面对危险产生恐惧也依然做出果决行为的过程,且这一过程常常伴有情绪性生理反应,比如愤怒时的血流加速、心跳加快等.

1.2.2勇气理论模型

目前,国外主要有三种关于勇气的理论模型.首先,勇气的决策理论侧重从做出勇气行为之前的认知决策过程这个角度解释勇气.代表人物Peterson(2004)提出了“威胁——变化——决策——勇敢行为”的决策理论模型,认为个体知觉到来自环境和自身内部的危急或冲突信息后,认知会整合这一信息,然后做出决策,同时机体情绪、生理状态等也随之做出反应准备,最终实行决策,表现出勇敢行为.其次,勇气多因素模型侧重于从影响勇气行为的内部因素、情境因素这一角度解释勇气,认为最终促成勇气行为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Lester(2007)等人的勇气主观体验模型说明了积极状态、社会情境、积极特质和个体价值观对勇气的积极影响.最后,勇气的评价理论强调他人对勇气行为的评价会影响勇气行为,Sternberg(2007)等人提出评价过程为“行动——观察者感知——勇气成分——勇气要素重组——观察者评价”,即个体做出某一行为被观察者所感知,从而对该行为进行认知分解,然后,观察者将个体行为中所分解出的各个行为要素,比如恐惧程度、危险程度等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做出勇气的评价.

1.2.3勇气的操作化测量

目前,在勇气测量方面,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四个量表.首先,Seligman(2004)等人编制的《优势行动价值量表》(Values in Action Inventory of Strengths,简称VIA-IS),然而,该量表依托于西方背景,对于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并不是很适合,东方文化中更强调集体,对于个体自我的强调相对西方弱化,因此,在东方文化背景下,情境等方面的因素可能会对个体勇气有更大影响.其次,Woodard(2007)的《伍达德-普瑞勇气量表》(Woodard Pury Courage Scale,简称WPCS-23)包含了身体勇气、道德勇气、职业勇气和个体独立勇气四个维度,共23个项目,但该量表较少的项目数易致使样本偏差和量表内容效度混淆.此外,Norton(2009)等人的《勇气问卷》(Courage Measure,简称CM)通过12题项测查了勇气,仅有恐惧仍勇往直前这一个维度,相对而言,对勇气的理解较单一,为问卷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最后,还有Konter(2012)等人编制的特定领域勇气量表《运动勇气量表》(Sport Courage Scale,简称SCS-31),该量表信效度都比较好,但仅适用于专业运动员.

综上所述,这些问卷都只是测量了勇气的部分方面或内容,信度和效度有待提高,事实上,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勇气的探讨起源都比较早,这一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有必要探究勇气的多层次、多维度结构,而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化背景下勇气概念的界定和勇气操作化测量的实现,尤为重要而迫切.

1.2.4影响勇气的相关因素

目前,国外有研究者发现年龄会影响个体对于勇气的理解,Szagun(1997)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对勇气的理解逐渐由外部内移动为心理、精神层面.Pury(2007)等人的研究表明情绪会影响个体勇气,外倾开放性个体更易表现出勇气行为.然而,事实经验表明影响勇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物遗传的,也有文化社会规范的,既有个体内部动机、兴趣及价值观等,也有社会情境、社会力量等,但这些因素以怎样的方式具体影响勇气,又影响到什么程度等问题都还值得进一步探究,以便为勇气的培养和实际层面的干预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1.3国内关于勇气的研究

国内对于勇气的研究多以勇气的应用为主,关于勇气的理论研究很少,更缺乏对勇气本身的理论研究及相关测量应用.目前,谈的比较多的是勇气在教育中的应用,包括教师的教学勇气和各年级学生勇气的培育等.在理论研究方面,林崇德、黄希庭(2004)等人将勇气定义为意志品质,具体表现为危急时刻,不顾自身安危,甚至牺牲生命、挺身而出、战胜困难、排除障碍,实现既定目标.除此之外,仅有以黄希庭为首的心理学本土化研究团队,依托于健全人格的研究,关注中华文化背景下的勇气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程翠萍(2013)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勇气的研究成果,并利用访谈法、问卷法、文献搜索法等多种心理学研究方法,试图结合中华文化对勇气的概念进行理论界定,实现勇气的操作性测量.

2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测量

2.1心理健康的概念界定

字典上通常基于以下两点定义健康:第一,没有机体功能不良的客观体征;第二,没有疾病或损伤的症状(Birren&Zarit,1985;Thoresen,1984),但这样的定义是有问题的.事实上,健康与疾病都有不同程度,二者之间有重叠和交叉.根据医学社会学家Aaron Antonovsky(1979,19870)的建议,我们应更关注人们所处的健康状态.他提出疾病/健康统一体:一端是死亡,另一端是理想化的完好健康状态,也就是说健康是身体上、生理上和社会上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损伤和疾病,这一观点已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

2.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测量

针对心理健康测量重点的不同,所用量表也不尽相同.目前所使用的量表大多数都是针对心理异常现象进行的测量,存在一定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是具体情况而定.

首先,《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Symptom Check List,90)旨在帮助个体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程度,既可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诊断,也可做精神病学的研究,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主要被测因子有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可作廓图分析,了解受检者的症状分布特点,适用于初中生至成人(16岁以上).

其次,卡特尔16 种人格因素量表(16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简称16PF)是卡特尔根据其人格特质理论所编制,量表从乐群、聪慧、自律、独立、敏感、冒险、怀疑等16个相对独立的人格特点对个体特质进行描绘,适用于年龄在16岁以上的青年和成人,通过该量表可了解个体在环境适应、专业成就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表现.

最后,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UPI)于1966年编制,共60项,主要测试对象为大学新生,多用于调查和掌握新生入学时的精神卫生状况,了解学生中神经症、心身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学生的烦恼、迷惘、不满、冲突等状况,量表分为学生基本信息部分、大学生人格问卷部分,以及用以了解受测者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治疗及其心理咨询要求的附加题部分.此外,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等也是应用较多的量表.

总之,目前国内常用心理健康测评工具的评鉴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问题、情绪及相关问题、人格相关问题、自我问题、以及人际与社会适应问题等,这些大学针对心理问题进行测评,缺少对健全人格等积极心理现象或影响因素的测评工具,关于积极心理健康的量表仅有陈文峰(2004)等引进的积极消极情绪量表等少数几个测评工具.针对这一情况,程科(2009)编制了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目前应用尚少,但对于整体有着较高文化和素质的大学生而言,探索健全人格取向的心理健康测量意义重大.

3勇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与意义

3.1充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间接导向的形式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姚本先(2007)等人概括到当前大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意识、健康人格、人际交往、学习、情绪管理、挫折应对、性与恋爱心理、网络与成瘾、择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生命教育等,然而健康是一个连续体,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能而言,除了解决以上问题,保障大学生基本的身心健康水平导向外,还要引导学生向健全人格方向的健康发展,因此,勇气作为一种健全人格层次上的美德,值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关注,促使大学生更勇敢而坚定地直面各种成长中的挫折,更快地实现自我成长.已有研究表明勇气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Fischer(2007)等人的研究发现,当给个体实施正强化(被试被要求观看勇气行为视频)后,个体表现出更多的道德勇气.

3.2增强个体心理韧性,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

Seligman(2005)等人的研究发现勇气可以提高个体幸福感,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勇气通常与自信心正相关,是优秀领导者必备的特质之一.现代社会个体通常面临多方面压力,而培养大学生的勇气品质,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和就业压力,适应从校园生活到社会生活的转换,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大学生在以后面对诸多社会压力和人生挫折时,更能直面问题和挫折,获得成长和成功,从而增强了心理韧性,提高了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进而增加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3.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加强大学生勇气的培养,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良性渗透,勇气不仅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国家政府之所以多方倡导见义勇为,目的就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良好道德风气,而当下中国梦的实现,更有赖于青少年们明确自我追求、不畏挫折、积极进取,因此,注重大学生勇气的培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精髓,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57-59.

[2]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67-168.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5-96.

[4]Edward P·Sarafino.健康心理学:第4版[M].胡佩诚,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02-103.

[5]卡利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67-68.

[6]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2):485-487.

[7]程翠萍,黄希庭.勇气:理论、测量及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4(7):1171-1176.

[8]谢华,SCL-90量表品质及其在我国心理健康测量中的应用评价[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5:6-11.

[9]忻丹帼,何勉,张军.健康测量的进展及测量方法[J].现代临床护理,2003(4):51-53.

[10]刘宁宁.心理测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于思考[J].2007(2):204-205.

[11]陈文锋,张建新.积极/消极情感量表中文版的结构和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1):763-766.

[12]廖全明,苏丹,黄希庭.目前国内常用心理健康量表的回顾与反思[J].心理学探新,2007(4):74-77.

[13]程科.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D].重庆:西南大学,2009:1-15.

[14]Greitemeyer,T.,Osswald,S.,Fischer,P.& Frey,D.Civil courage: Implicit theories,related concepts,and measurement[J].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07(2):115-119.

[15]Gruber.The psychology of courage: Modern research on an ancient virtue[J].Integrativ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2011(2):272-279.

[16]Hannah,S.T.,Sweeney,P.J.&Lester,P.B.Toward a courageous mindset: The subjective act and experience of courage[J].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07(2):129-135.

[17]Konter,E.& Ng,J.Development of sport courage scale[J].Journal of Human Kinetics,2012:63-172.

[18]Lopez,S.J.&Snyder,C.R.(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83-89.

[19]Norton,P.J.&Weiss,B.J.The role of courage on behavioral approach in a fear-eliciting situation: A proof-of-concept pilot study[J].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2009(2):212-217.

[20]Park,N.& Peterson.Positive psychology and character strengths: Application to strengths-based school counseling[J].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2008(2):85-92.

[21]Park,N.,Peterson,C.&Seligman,M.E.Strengths of character and well-being[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4(5):603-619.

[22]Pury,C.L.& Kowalski,R.M.Human strengths,courageous actions and general and personal courage[J].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07(2):120-128.

[23]Pury,C.L.,Kowalski,R.M.,&Spearman,J.Distinctions between general and personal courage[J].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07(2):99-114.

[24]Putman,D.A.Psychological courage[M].Dallas,TX: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2004:34-41.

[25]Rate,C.R.&Sternberg,R.J.When good people do nothing: A failure of courage[J].Research Companion to the Dysfunctional Workplace: Management Challenges and Symptoms,2007(2):3-21.

[26]Seligman,M.E.,Steen,T.A.,Park,N.&Peterson,C.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intervention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5(5):410-421.

[27]Szagun,G.Age-related changes in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courage[J].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992(4):405-420.

[28]Szagun,G.&Schäuble,M.Children'S and adults understanding of the feeling experience of courage[J].Cognition&Emotion,1997(3):291-306.

[29]Woodard,C.R.&Pury,C.L.The construct of courage: Categorization and measurement[J].Consulting Psychology Jour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2007(2):135-147.

[责任编辑范藻]

Values and Significance of Courage to Undergraduates'Mental Health

ZHANG Jingyu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choo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00,China)

Abstract:This essay reviews the searches about the courage from domestic and overseas,illustrating the concept and related measuring tools about mental health.It aims to clarify the recent findings and research situations about the courage by the organizationally revision,and try to combine the findings and the practical educational situations of our undergraduates'mental health into the analysis of its values and far-reaching in the background of this new era,making it possible to provide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es between the courage and undergraduates'mental health,consequently,feasible measures could be available to the Optimization of undergraduate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courage; undergraduate; mental health; values

收稿日期:①2015-11-20

作者简介:张京玉(1987—),女,山东省临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健康心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248(2016)02-0071-05

猜你喜欢

勇气心理健康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寻找勇气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勇气何来?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