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愿学、能学、会学:小学数学教学“四部曲”
2016-04-12黄冠富
文/黄冠富
乐学、愿学、能学、会学:小学数学教学“四部曲”
文/黄冠富
数学是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数学素养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是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的需要。
“趣”字当头促乐学
单纯数字在学生眼中是枯燥的,而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又使学生感到乏味,有些学生一上数学课便好像有一层阴影笼罩着,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在新教材、新课程理念下,如果还应用老教法,就像一个人身上穿着笔挺的西装,脚上却着一双解放鞋,会格格不入,势必造成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多层次分化,最终导致学困生破罐子破摔,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做了一些教法的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趣导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喜欢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探索新知营造愉悦的氛围。如用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中的故事导入“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用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导入“搭配”活动的教学;用神五、神六升空等高科技中的数学事实引入“大数的认识”的教学等,这些数学故事、数学事实学生喜闻乐见,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以趣促动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学习。在活动中,以丰富有趣的活动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活动形式,真正让学生能参与、会参与、乐参与,使得每次活动对于学生来说都有所收获。譬如,教学“小数的认识”时,组织学生到市场、超市去,开展“到生活中找小数”的活动;教学“可能性”时,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进行“掷一掷,算一算,想一想”的活动;教学“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认识时,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比一比和动口读一读等。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有意有序地进行指导学习活动,学生都会积极地投身到活动中,并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趣组合合作学习是现代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受到教育界的充分关注。而学习小组的组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并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愿合作,只有这样,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才会有表现的机会和展示的欲望,产生学习的安全感,增强学习的信心。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打破原来由教师指定学习小组的方式,让学困生与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自由组合在一起,由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充当小老师,在剪、拼的操作过程中,让他们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发展,另一方面,让学困生大胆参与,充分感知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形成过程,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有趣尝试课堂尝试是检验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整体效果、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设计相关的习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思维水平等,尽量设计出趣味性浓、针对性强、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题型,并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将游戏活动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尝试活动中体验快乐,激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巧借生成促能学
“老师,我还有更好的方法”“老师,我有补充”“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课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一道思考题。教学实践告诉我,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发现,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在教学退位减法“32-8”时,我让学生结合小棒图仔细观察,学生发现从2根小棒中拿出8根不够,于是借一捆打开,从12根中拿出8根,还剩4根,从而得出“32-8=24”。再引导学生脱离小棒图得出算理: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作十,“12-8=4”,“20+4=24”。正当大部分学生已掌握了这种方法时,一个学生突然大声喊了起来:“老师,这样做太麻烦了,我还有更好的方法。”在新课程意识的驱使下,我停了下来,说:“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你的好方法吧!”他兴致勃勃地说:“2减8不够,我就8减2得6,然后再‘30-6=24’。我的得数和你是一样的。”唉,他这样做确实也行,其实就是将减数分成2和6的算理差不多,先减2再减6。于是我鼓励他:“这种方法非常好,是你创造的,我们就叫他xx法吧!”这位学生非常高兴。我当时意识到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倒减是有的,如“32-8”,他们会“8-2=6”后,再“30+6=36”,浑然不知答案是错的,于是我请他上台来当小老师。我问他,咱们换一题行吗?他点点头。我就出了一题“41-9”让他教。他像模像样的说:“41-9,因为‘1-9’不够减,所以我们可以‘9-1=8’,然后‘40-8=32’。”我问大家:“你们听懂了吗?”大家点头。于是我说:“老师也听懂了,让我说给大家听行吗?”大家都说好。我说:“因为‘1-9’不够,所以‘9-1=8’,然后‘40+8=48’。”底下小朋友急了,“错了,错了,你的得数比被减数还大。”“老师,老师,应该‘40-8=32’。”我笑了,问:“我们为什么要减8,而不能加8呢?”“因为题目中要减9,我们先减了1,当然还要减8啦!”一位学生振振有词地说。“就是,就是。”别的小朋友附和着。虽然当堂练习完不成了,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恰当评价促愿学
课标指出,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作出中肯的评价,要适时、适度,切中要害,采用的评价方式、激励措施都应切合学生年龄特征,不能因你的错误评价而助长学生投机取巧的歪风,或扼杀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通过恰如其分的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始终保持对数学学习的渴望和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
学会反思促会学
数学反思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环节,是学生在学习新知后,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归纳、整理、深化、升华。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协同的过程,教师不但要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课堂外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如果教师能不断总结并付诸实践,一定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建立学习档案给自己建立学习档案,是养成良好反思习惯的途径。学习档案内容可丰富多样。如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等。
听课反思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肤浅的。从教师讲解中反思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
解题反思对问题解答后的结论进行检验或提出疑问,思考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或更佳解法。
数学日记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地反思,才会不断地进步。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反思习惯,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都可以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它成为师生之间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把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积极地对其进行监视、控制和调整,并逐步使这种反思成为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从中体验和认识有关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乐思、巧思、善思,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是来自多方面的,作为数学教师只有通过自身良好的素质、满腔的热情,为学生创设充满童真童趣的学习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以此向学生展示数学学科的精彩与神奇,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和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达到乐学、愿学、能学直至会学的境界。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宝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