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党员培养中互动回应机制研究

2016-04-12王永萍周筱淋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预备党员学生党员入党

王永萍, 姜 勇, 贾 鑫, 周筱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a.组织人事部; b.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辽宁 葫芦岛 125105)



当代大学生党员培养中互动回应机制研究

王永萍a,姜勇b,贾鑫b,周筱淋b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a.组织人事部; b.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辽宁 葫芦岛125105)

大学生党员培养中存在入党前培养考察连续性不强,预备党员的意愿表达不够畅通,党员教育形式单一且内容枯燥,高校基层党组织难以成为有效应答主体的主要问题.这与大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不强,高校党务工作者的精力不足,学生党员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等不无关系.鉴于此,可构建党员培养互动回应机制,具体内容为:借鉴回应范式,完善培养教育的管理机制;深化回应理念,增强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创新回应方式,畅通双方之间的沟通渠道;提高回应度,建立党组织培养的考评机制.

大学生党员;培养;互动回应;机制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在各方面起着模范带头作用,是大学生与高校党组织间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不仅如此,大学生党员在中国共产党员群体中亦是最年轻和最活跃的部分,也是高文化与高素质的群体成员之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因此,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势必关乎着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与战斗力、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也对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影响.

当前,受外部客观环境与大学生自身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党员中的一些人思想发生了动摇,甚至于出现了共产党员理想与信念的淡漠.以入党成为共产党员为界限,先后表现判若两人,甚至入党后一步步蜕化,不能再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反而享乐在前,吃苦在后.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高校专职党务工作者数量普遍严重不足,流动性比较大,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不高,同时将学生视为“被培训”“被发展”和“被教育”的对象,致使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培养党员模式表现为单向灌输,培养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形成一种互动回应机制,影响了大学生党员培养的有效性,难以确保党员的质量和党员队伍的纯洁性[1].那么,如何对当代大学生党员进行有效的培养呢?

“回应”是关于一种社会互动现象、关系及过程的理论规制,作为一种理论范式运用到公共管理研究的情况较多.它指的是多元主体在一定社会结构中基于共同利益、诉求的应答、认同及实践的互动过程[2].本文将“回应”范式运用到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大学生党员的关系范畴,探讨建立双方互动回应机制,使其在互动过程中,既表达要求或需求,又积极回应对方,通过双方相互回应,达成对党的目标的认同并转化为共同的行动,切实提高大学生党员的质量.

1 大学生党员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大学生多在19~23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正是上进心、进取心最强的黄金时期,但心理素质普遍比较脆弱,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定型,而且可塑性强,致使在培养学生党员过程中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入党前培养考察连续性不强

大学生入学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经共青团员推优后,大部分被推选为入党积极分子,经过院校两级党校培训后成为发展对象,直接进入发展程序.在整个培养考察过程中,因发展周期相对较长,发展时间比较集中,发展人数又较多,对入党积极分子系统培养和教育时间不足,考察内容不连续,导致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章党史学习不够深入,党性意识不强,处于一种被“入党”状态[3].

(2)预备党员的意愿表达不够畅通

常常大学生预备党员怀着一腔热诚加入党组织,但在实际工作中,多数大学生预备党员只是被动遵循高校党组织的各项安排,而对自我意愿的主动表达却很少涉及,这使得他们除了党组织生活之外,难以寻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因此,在大学生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只是单向而非双向的交互式的交流.诚然,党组织生活作为党的一项管理制度,在约束、规范、指导和帮扶党内同志时作用显著,但其内容通常是新党员发展、预备党员转正和党内年终“双评”,沟通多采取集中方式,大部分成员不能影响沟通的过程和结果,不利于预备党员有效表达自己的意愿,更谈不上党组织对其需求进行及时的有效回应.

(3)党员教育形式单一且内容枯燥

在教育形式上,大多是开会学文件精神、谈感想、写思想汇报,缺乏实效性和吸引力,为学生党员搭建的历练平台不多,寓教于乐的活动不够丰富,导致形式上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却平平淡淡.在培养考察党员期间,教育内容较为死板,一般都是机械地学习党的理论知识,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如何引导学生端正入党动机方面的内容匮乏,难以引起共鸣,无法满足当前“90后”的思想状态.

(4)高校基层党组织难以成为有效应答主体

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党员进行再教育时需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和关心他们,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但是基层党组织通常是将他们视为“被培养”“被教育”的对象,忽略他们作为组织一员的主体地位,培养教育多是单向灌输的方式,缺少平等互动的交流,加之党组织缺乏对党员需求充分的了解和调研,因此,不能很好地回应其需求,难以成为有效的应答主体[4].

2 大学生党员培养问题原因分析

(1)大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不强

大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他们自然地将自己摆在“被教育”的位置;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很少主动思考应该怎样反映自己的需求,也缺乏主动了解党组织的各项任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的意识.另外,多数党员没有机会经历党内实职与实践锻炼,经常处于被教育的地位,很少发挥主观能动性.

(2)高校党务工作者的精力不足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一般由专职辅导员兼任,但是由于高校辅导员数量普遍不足,而且还身兼数职、工作内容繁杂,流动性大,导致他们多忙于应付日常的事务管理,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学生党务工作.加之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党务工作的开展处于边学习、边进行的状态,对党的理论认识不深,对党务工作掌握不熟,难以科学地指导学生党支部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感到力不从心、压力很大.而学生党支部书记多为虚职,使其对学生党务工作投入精力不足[5].

(3)学生党员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严重脱轨,使得部分学生党员成了党内的“理论派”.学生党支部组织活动停留在表面,不仅内容缺乏新意,而且组织形式也缺少吸引力,使得党员教育活动的平台不宽,人气不旺,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弱化,党员教育达不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更无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党的基层工作者忽视传递反馈的重要性

党的基层工作者肩负着团结和教育党员和完成党组织目标的重任,但现实中高校的基层党务工作者更注重把上级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党员,较为忽视学生党员是否认同和接受.而学生党员有什么需求向党组织表达时,又很难找到合适的机会,随时能够找到机会的更是微乎其微,根源在于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

3 基于回应范式构建党员培养互动回应机制

(1)借鉴回应范式,完善培养教育的管理机制

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优势在于更直接地联系学生党员,完成党组织要求的培养合格党员的任务.因此,高校工会党组织应立足本位,寻找适合大学生的工作方式,使大学生党员培养、管理、教育有机结合,并建立起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以使党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本可依.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全员参与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健全支部组织生活等制度,明确培养目标,更新培养形式,完善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深化回应理念,增强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

所谓深化党内回应意识,就是改变以往党的基层组织发挥及时传达党的精神和党的各项任务的单一主体性,将学生党员亦作为主体,从权利主体的角度赋予学生党员主体意识,并鼓励其积极回应.因此,在大学生党员培养过程中,仅是单方面地进行组织考察,“组织本位”的传统党务工作作风已不再合适,应充分意识到学生党员不再是单一的被教育者,也是能够发挥能动作用的主体,在具体工作中,应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党员具有积极主动行使主体权利的能力,唯如此,他们才会与党组织形成密切的双向回应互动.

(3)创新回应方式,畅通沟通渠道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依托新媒体资源,创新回应方式,不断丰富和改进党内的信息沟通渠道.首先,努力实现高度透明,将党内信息摆在阳光下,尊重任何一个学生党员的获得信息的权利,扩大学生党员与党组织的交流范围,拓展学生党员的视野,锻炼提升其自我能力.其次,在日常党组织生活中,除了常规的政治学习之外,还可开展学生党员喜闻乐见的各项活动,并以此为纽带在学生党员与党组织间建立起一个开放与灵活的意愿表达与沟通机制.

(4)提高回应度,建立党组织培养的考评机制

根据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模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回应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这样设置:一是判断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诉求的认同程度,定期分析高校基层党组织回应学生党员诉求信息的情况,衡量回应过程中高校基层党组织与大学生党员信息相互输出与输入情况;二是根据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估高校基层党组织回应的规范程度、持续时间和回应结果对大学生党员影响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评估高校基层党组织能否灵敏、准确地捕捉大学生党员发出的诉求信息和及时有效应答的程度,并根据评价结果适时加以改进,确保大学生党员的培养质量.

[1]张世金.大学生预备党员培养中的互动回应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3):74-77.

[2]李胤珠,肖云.以回应范式完善大学生预备党员培养——以全国83所高校1375位预备党员调查为例[J].学理论,2011(4):241-243.

[3]王嘉男,李欣,何东旭.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管理机制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214.

[4]肖云,翟娟,刘昕.构建大学生预备党员与高校基层党组织互动回应机制研究[J].党史博彩:理论,2014(4):15-16.

[5]田国胜,徐若虹,王健.谈大学生入党培养教育机制创新[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5,38(2):138-140.

责任编辑:李敏

Interaction response mechanisms in selection of CPC members

WANG Yong-Pinga,JIANG Yongb,JIA Xinb,ZHOU Xiao-Linb

(a.Department of Organization and Personnel; b.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Huludao,Liaoning 125105,China)

The applicants for the CPC membership are usually not given proper testing mechanisms of their continued expressions of willingness in universities.This is because of the student applicants fail to realize their sense of roles,and/or responsible teachers fail to be sufficiently devoted.Hence,this study argues for interaction response mechanisms in the selection of CPC members from applicants in universities with proper countermeasures.

college CPC member; cultivation; interaction response; mechanism

2016-02-29

2015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一般项目(GXDJ2015-B049);2013年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党建研究课题(13-1052)

王永萍(1964-),女,辽宁本溪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领导艺术.

1009-4873(2016)04-0023-03

G647;D263.19

A

猜你喜欢

预备党员学生党员入党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憨娃入党
村、社区党委能审批预备党员吗?
新时代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索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党章关于预备党员的有关规定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预备党员能否提前转正?
入党志(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