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雷雨》中的人类悲剧性处境及生存性焦虑
2016-04-12张艳辉
张艳辉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论《雷雨》中的人类悲剧性处境及生存性焦虑
张艳辉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长期以来,对于人类悲剧性处境和生存性焦虑的探究无论是哲学领域还是文学界都不曾间断,这种探究通过各种文字外衣镌刻在哲学和文学史上。曹禺的戏剧《雷雨》也同样以深邃幽微的视角揭示了人的悲剧性处境及种种焦虑情绪,洞察了人类灵魂深处的隐痛,彰显了悲剧文学的人文主义光辉。
关键词:《雷雨》;悲剧处境;生存焦虑
悲剧的意义在于它能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生命的真谛进行反思,这种反思的深刻性不仅体现在对自身以外的处境的体验上,还体现在从悲剧自身中获得深层次感悟。
在世界文学史和艺术史上,不朽的悲剧就像珍珠镶嵌在世界文学的长廊里熠熠发光,为人们体悟生命的真谛指引着方向。《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将对民主的追求寓意到人类命运的高度,《俄狄浦斯王》体现了对人类意志的赞誉和惋惜,《李尔王》通过将个人命运、家庭及国家的悲剧结合在一起揭示了人类原始欲望和本性。深受西方悲剧影响的曹禺在其剧作《雷雨》中就流露了人类对神秘诱惑的难以抗拒,这种“心灵的魔”是无法磨灭的,它是源于命运的诅咒。乱伦的荒诞、爱恨的纠缠、家庭的悲剧、死亡的恐惧以及对命运的反抗都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呈现,同时作者对人类悲剧性的处境和生存的焦虑做了极为敏锐的思考。
一、《雷雨》中关于人类悲剧性的处境
爱与欲望联手总能制造出世界上最可怕的毒药,足以让身陷其中的人痛不欲生无法解脱,但是人们却能在绝望中体悟到生命的本质,从悲剧中感悟出自我和人类存在的感悟。曹禺的戏剧《雷雨》对人类悲剧性处境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人类悲剧性的处境之爱情之悲
爱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雷雨》反映了对绝望的爱情的思索。爱情悲剧又添加上了一层乱伦的荒淫成分,剧中周萍与其后母繁漪的乱伦,同时周萍与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相爱无疑使得剧情加重了悲剧性的情感冲突。在这部剧中爱情的悲剧远不止这些,那些侍萍口中所谓的“命”就是她对自己爱情悲剧的控诉。三十年前的侍萍作为作为侍女进入周府,但是却冲破当时人们对于主仆的禁忌与当时周家的大少爷周朴园相爱了,好景不长,在周母强烈的阻挠下侍萍为周朴园生下两个儿子之后便被赶出了家门。她抱着刚出生三天的小儿子被赶出家门的次日,周朴园便遵从母亲的意愿娶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大小姐为妻,情节发展就此埋下了悲剧性伏笔。侍萍的生活更是充满悲剧,颠沛流离尝尽了人间的苦楚。而繁漪表面风光,实际上她丧失了人身自由,忍受着周朴园在情感和肉体上对她的双重折磨,后来与继子产生了乱伦之情。同时周萍和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了产生爱情,而与四凤同父异母的周冲也爱上了四凤。错综复杂的爱情冲突决定了每个人的爱情终究会以悲剧收场,周朴园与侍萍的分离,四凤、周冲与周萍的死亡、蘩漪的发疯。
(二)人类悲剧性的处境之亲情之悲
亲情是最为剪不断理还乱的。剧中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除了情爱纠葛,另一个就是亲情纠葛。《雷雨》中父慈子孝,亲人和睦的理想家庭模式从一开始就是不存在的,相互仇视和对立成为了这部剧亲情的主旋律。周朴园的儿子们均背离了父亲,周萍以自身的堕落和意乱情迷昭告着对自己父亲的背叛。不仅和自己的后母产生了不伦之情,同事让自己沉溺于享乐,不思进取。周冲受新思想和新文化影响,富于幻想、生性浪漫,以疏离的态度活在非现实之中。大海更加鲜明地站在了周朴园的对立面,双方势如水火,大海在剧中对自己亲身父亲甚至诅咒、谩骂,将自己对父亲的仇视毫不顾忌的表现出来。而在剧中的另一对父子大海和养父鲁贵也彼此仇视。剧中这一大家庭亲人之间的争吵和矛盾愈演愈烈,繁漪甚至为了保全这份乱伦之情不惜伤害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与周冲之间为了争夺自己的妹妹而反目,大海与周萍两个亲兄弟之间也大打出手,周萍、周冲还有四凤三人陷入乱伦的三角恋,这纠结的情节让人看了之后唏嘘不已。
(三)人类悲剧性的处境之死亡之悲
《雷雨》的结局是典型的悲剧,剧中四凤羞愧难当触电而死,周冲为了救四凤也被电击死,周萍承受不了这突然的打击选择开枪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侍萍和繁漪则因儿女的死去而相继发疯。面对眼前的一切,大海悲愤交加离家出走,剧尾只剩下周朴园独自品尝着这爱情、亲情和死亡之悲所酿制的毒酒,在折磨忏悔中苦度余生。剧中死亡的悲剧使孤独感一步步逼近,同时也招致了焦虑,在悲剧性处境中看到了每个人的挣扎和反抗,这是对尊严的维护,对自我存在的追寻,是焦虑来临时本能的表现,也是对焦虑的逃避。
二、《雷雨》中关于人类生存性的焦虑
焦虑对于人类的存在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人类生存下来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类在精神追求提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体验。在心理学上讲焦虑是一种心理动因,在这种情绪下推动人们做出选择,较为易懂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的生命安全遭受危险的情况下,焦虑感就会产生,让人们随时为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做出努力。在精神追求提高的过程中,焦虑是对自身状态的一种反思和体悟,这种焦虑能够促使我们采取一定措施追求有意义的生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曹禺在其作品《雷雨》中就表达了对于人类生存性的焦虑,这种生存性的焦虑包括很多方面,对命运、对罪恶及对存在环境等的焦虑,而这些焦虑归根结底都体现了对人类生存性的焦虑。
(一)生存性的焦虑——命运之焦虑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命运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些人把它视为“上帝”,有的人称之为“自然法则”。对命运的焦虑在《雷雨》中有多处体现,侍萍出于对自身命运处境的焦虑,多次言及“命”与“命数”之词,她将自己的遭遇用命来解释,这是一种在面对自身处境时的无奈表现,显示出了人的意志渺小,三十年前她未听母亲之劝说坚持与周朴园相爱,被赶出周家后尝尽人间的苦楚。在她看来,这种对他的“原罪”的惩罚又祸及到她的儿女,当她的女儿又进入周家做佣人时,我们不难想象命运的恶兆又再一次降临,开始了新的循环。这种母女二人相似命运的延续侍萍认为是受到了命运的控制和捉弄,这种无力抗争的焦虑被释然为命数,从而为自己在心理上找到了一种宽慰。
(二)生存性的焦虑——罪恶之忏悔
罪恶对人类最大的惩罚莫过于使人心灵上产生不安和焦虑,这种不安和焦虑是对自己过往经历的反思,对于未来之存在的恐惧,在经过心灵的体验之后就演变出了另一种情绪,即是对罪恶的忏悔。对罪恶的忏悔这是一种补救的措施,不只是补救对于他人的亏欠,还在于补救自己心灵上的不安和缺失。但是在忏悔的过程中不安和焦虑并没有多少减轻的痕迹,相反我们发现负罪感在一天天的忏悔中暗自滋生,像一棵长着刺的蔓藤,将人们的心越缠越紧,越刺越痛。侍萍对于三十年前的自己的错误是一种忏悔,周朴园对于自己所造罪孽的忏悔更加典型。他给自己的大儿子取名萍无不体现着对侍萍的怀念,并且对于侍萍的生日一直都还记得;即使是在夏天的时候他还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原因是侍萍曾因生产患了风寒不能着凉;除此之外他还保留着侍萍的照片和侍萍用过的家居等等。这些怀旧的细节都表现出了周朴园内心的忏悔和焦虑,最后周家的阔宅在亲人爱人渐渐失去的过程中变成了周朴园忏悔罪恶的教堂。关于自身所存在罪恶的焦虑同样体现在繁漪和周萍身上,蘩漪在妻子、母亲和情人之间的徘徊抉择正是她对自身存在角色认同的焦虑表现,周萍对于自己和继母之间以及和四凤之间的不伦恋同样表现出了深深的忏悔,这种忏悔夹杂着焦虑,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激情、罪恶感和负罪感等多重压力下终于在胸口爆炸,周萍选择了死亡来逃避这种生存性焦虑的折磨。
(三)生存性的焦虑——存在环境的焦虑
现实和理想的冲突是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环境焦虑的深层次原因,无论是富人、穷人还是高人卑贱的人,他们在对自身存在环境的自省中总会体验到这种焦虑,这是一个人对于不同生存状态的认知,同时也是对于现有生存环境的反思。尽管周朴园地位尊贵,但是他对于现在的生活状态处处充满了厌恶,不能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自己的孩子们纷纷背叛远离自己。周萍和周冲对于在周家的生活状态也都充满了焦虑和厌恶,在逃避的过程中一个选择了沉沦,一个选择了疏离。繁漪想冲破道德牢笼的束缚一心想和自己的继子在一起,四凤也在周萍和周冲二兄弟之间精疲力竭,侍萍则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女们一步步身陷罪恶与沼泽而无能为力,大海同周家和养父也是矛盾重重。在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状态都不满意,错综复杂的矛盾使内心的焦虑一点点膨胀,最后“火山爆发”,年轻的生命失去,而后一切依旧又恢复了平静,仿佛在酝酿着下一次不幸的轮回。
曹禺的《雷雨》通过触及灵魂的笔墨传达出对人类存在的观照,将年轻的自我对人类的生活状态、精神面目、个性命运的各种思考揉入其中,正是这种掺杂着青年时期特有的焦虑情绪的深层次思考和创作风格使得《雷雨》在表象的故事之下蕴含着深远旷久的艺术魅力,同时,剧中越是焦虑情绪浓烈之处,它所折射出来的艺术张力就越加浓厚。由此,让读者清楚地认识到生命的原始神秘诱惑确实操纵着渺小的人类的意志,但是人类也正是在这种矛盾抗争过程中发现了自我的价值及自我的存在,于是不知不觉开启了自我的忏悔与觉醒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陈坚, 贾敏. 存在的“人”与人的“存在”——曹禺悲剧关于存在命题的探询[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124-130.
[2] 冒键. 一个永远“神秘的诱惑”——论《雷雨》的神话意识与现代性焦虑[J].江苏社会科学, 2008(4):224-228.
[3] 杨敏. 人类生存焦虑的观照与探究——曹禺《雷雨》的美感精神分析[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2):87-93.
[4] 杨敏, 万春. 试论《雷雨》的悲剧意识及其成因[J].宿州学院学报, 2007(5):57-60.
[责任编辑范藻]
收稿日期:2016-01-12
作者简介:张艳辉(1967—),女,湖北汉川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248(2016)04-0111-03
On Human Tragic Circumstance and Survivability Worry inThunderstorm
ZHANG Yanhui
(Culture and Media Department of Wuhan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y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Abstract:The human tragic circumstance and survivability worry has never stopped to be researched by philosophy or literature, and the research has been recorded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by words. Similarly, the drama Thunderstorm by Cao Yu insightfully and exquisitely discloses that, finds out the pains in the deep hearts and manifests the humanism in tragic literature.
Key words:Thunderstorm; tragic circumstance; survivability wo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