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语教育漫谈

2016-04-12张诗亚

双语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象形双语字母

张诗亚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双语教育漫谈

张诗亚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文章通过翔实的史料分析探究了“双”“语”“文”等字源,在将汉字与拼音文字对比的基础上,阐明了汉字的特点,提出汉字教学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而对“语”“言”“文”几个概念进行定位,主张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需要进行立法来加以保障;最后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提出要将大数据时代的优势转变为民族教育乃至双语教育的发展优势,推动民族教育乃至双语教育的发展。

双语;双文;法律地位;大数据时代

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在这个领域谈不上有深入的研究,但对此也不能说没有感受,在此跟大家交流一下。

一、双语探源

双语教育中的“双语”,是值得推敲的。“语”,是简化字;“双”“语”,都是简化字。“双”是什么?两个“又”指什么?“手”,这才是正确的。从小学开始一般把它教成“又”,这是错误的。在汉字的偏旁部首里没有“又”,只有“手”。“手”的误读实际上是我们的文字被曲解得太多的一个典型例子。这是一只“手”,稍微变一变就成了所谓的“又”。我们一定要注意,汉字里所谓的“又”旁都是跟手有关,跟“又”没有关系。因为人有两只手,所以简化变成了双。一个“又”是一只鸟,一“双”是两只鸟,一块儿飞,叫“双”。这个字,我们把它简称为“双”。它是怎么来的呢?是从西文翻译来的。西文里的“双”用double,然而“double”跟中文的“双”不同,简单地用“双”翻译double不对。double是重复,比如说,打桥牌,里面的加倍,你叫了加倍,对方反叫double“再加倍”,所以double是加翻、重复、倍的意思。我们往往认识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都没有仔细的推敲。

“双语”从哪儿来的呢?从日本来的。日本人用中文去翻西文,然后组合而成了一个“双语”。在香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书面语交际上中文、英文均使用的状态;口语交际上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英语、粤方言,叫做“双文三语”,这和我们的“双语”称呼有很明显的区别。区别在哪儿?中文、英文,这里是用“文”。然后“语”,汉语、粤语、英语,这三个“语”,它以发音来区别,粤语是音,是汉语的方言。“粤语”没有独立的文字,它所依附的文字跟我们说的汉语完全是一个根。于是,一个叫“文”,一个是“语”。当我们谈这个词的时候,比如,西北话、东北话、粤语、吴侬软语等,“言”“语”“文”,在汉语里是完全不同。“文”是什么?“文”,《说文解字》里面解释:“文,错画也。”错文,交错的、多彩的,不是一个颜色的才能错。“文丝”,天上有各种各样的云彩,于是叫“天文”。地下有各种各样的山高、水低,山静、水动,各种各样的“地文”。化“天文”“地文”以成“人文”。

二、双语与汉字

《易经》里面讲化成人文,“人文”又是人类的文化。人类的文化是从哪儿来呢?从符号抽象而来。比如说,今天阳光很好,太阳照进来。阳光中“阳”是什么呢?在中文里实际上是“日”的同义词。“日”是独体字,但“阳”不是独体字,是合体字。到底把我们现在研究的“双语”叫什么呢?我谈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正名的问题。恐怕我们似是而非的认为这个名就应该是这样,我们已经习惯了“双语”。仔细想一想,实际上中国何止是“双语”,例如在广东有教普通话的,也有教粤语的,我们把它也叫双语教育吗?恐怕按双语教育含义理解,大家觉得这不应该算。但是,按照双语的内涵它似乎又应该算。就学科界限,我们讨论发现,“双语”定义的边界不清。边界不清是因为什么呢?因为语言,汉语在语言上表述不同。

“言”是什么?“文”是什么?“语”是什么?区分一下,我们发现“阳”在英文里面叫sun,同样一个东西,英文叫sun,声音不同了,于是有形,形不同。仔细分一分,有形有音,一个语言一个文字,三大要素来了。我们要弄清形是什么,音是什么。比如,这个“日”是形,这个“阳”是形。从开始上小学,我们一直认为学汉字一定要先学拼音,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认识。汉语拼音进入汉字系统非常晚,1958年,简体汉字以后才有拼音改革。在此之前,比如民国时期,甚至包括现在台湾省用的都是注音字母。台湾省用的注音字母是钱玄同在民国时期开创的。中国汉字的发生、发展,比如说,“日”,这个字从古到今,都没有简化过。从它创造出来的时候就是这样,只是把它变成了方块,这个“日”像天上的太阳,自然物的象形。象形因甲骨,甲骨是刻,刻字的曲线极不好刻,所以用刀,硬的刀,硬的骨头,载体上面是硬的,下面是硬的,所以把它方块化了,这就是汉字成为方块字的由来。这个字,从古到今没有变,我们看到它可以想到天上的太阳,这是象形。英文里面的sun,不象形,没有形状。它只有字的形,字母的形,sun是s、u、n拼出来的。

拼音这个系统,对象形文字,对学习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象形,是大脑哪个半球在活动呢?不象形又是大脑哪个半球在活动呢?哪个器官摄入象形信息呢?不象形是哪个器官摄入信息呢?凡是形是视觉,凡不象形是听觉。听觉来的,靠的是拼音,拼的是音,从音来的,音必然是听觉。再分析一下,从人类获得信息,它的主要通道是什么?视觉占多少,听觉占多少?心理学方面对多媒体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定论,人类获得信息的绝大部分来自于视觉,视觉获得的是83%,听觉、嗅觉、触觉等加起来还不到20%,只占少数部分。

汉字是象形,如果大家研究一下汉字就会发现,它有独体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540个部首就是由540个独体字发展而来的。汉字当中两个“象”,一个是“象形”,一个是“象声”。什么是象声呢?哗哗,噼里啪啦,这些就是象声词。长江的“江”,“江”字右边的“工”是表示声音,黄河的“河”,“河”字右边的“可”表示声音,这也叫形声字,用它一半的字符表示声音范畴,一半的字符表示意义范畴,这样构成的字就叫形声字。象声、象形,两个象加起来占了汉字的百分之九十几,然后是会意、假借、转注,六书当中的其他几个占得很少。会意是非常精彩的。比如,一横,凡是在汉字里面,写在最上面的那个横代表“天”。为什么代表“天”呢?把“天”这个字变一变,人头顶上顶的天,这是会意字,变成两个字了。“大”是一个独体字,“一”是一个独体字,于是这一横一画开天。在新疆这种情景特别明显,在任何平原上,看天地,天地相交透视的结果都是“一”,汇到“一”上面。“一”分到上面,上面那一横就是“天”,“一”到下面,下面那一横是“地”。这是会意字,我们教学时,如能这样教,会便于学生的理解。形,象形,最接近所要表现出的自然物。看到这个形,会产生丰富的想象。一是,接受通道宽;二是,它产生的接受的信息想象多、组合多,不是简单的只给一个音的字。所以,汉字里边这类象形字、会意字引起的多语义、多意境非常精彩。

“双文”跟“双语”绝然不同。双语,我们最早研究不同地方说的话叫“方言”,“方言”这个词是西汉时扬雄写的一本书,书名就叫《方言》。西汉扬雄为写这本书做了很多调研工作,这种调研工作现在被我们翻译成田野考察,实际上是不对的,西文里面就是field work。field是场域、处所、地方,这个现场的work就是调查工作。扬雄以当时西汉时候的洛阳话作为标准音,拿一个同样的东西让天下五方的人用他自己的话把这个东西说出来。他把这个声音不同但是说的同一事物,比如,天上的太阳,西文叫sun,我们叫“日”,说法不同但是实际上指的是同一事物。他把这些音都记下来,然后形成了每个地方的言,这叫“方言”。当时考察的地方有限,因为以前的交往不像现在的交往非常快捷方便,那时交通极其不便,产生这些文字的时候,不要说是飞机、火车、汽车这些现代交通工具,连马车都很难。所以,形成了一个狭隘的、封闭的圈子,形成了独特的言。“言”是什么?《说文解字》里说直言曰言,“语文”的“语”,就是我的言,吾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那么大,有个非常独特的东西,是在我们谈双语教育的时候必须明白的一点。秦统一天下,虽然其过程很残暴,虎狼之师,横扫千军。但是结果是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秦始皇到泰山封禅,没有丰功伟绩,皇帝不敢上泰山。为什么呢?“封”是对天的祭祀,叫“祭天”。“禅”是对地的祭祀,到泰山既能祭祀天,又能祭祀地。秦始皇认为自己威震四海,天下归一,所以他到泰山封禅。书同文,千万不要小看这几个字。在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里面这三个字背后的含义极其丰富。标准文字是什么?学者对此争论很大,通常书上说统一于小篆。小篆谁写的呢?是李斯的范本。小篆我前面谈过,用刀刻甲骨,是青铜的刀刻在甲骨上。这些细节非常重要,那么青铜器上刻的是什么呢?青铜器上的泥范是用泥在上面做的范,刻字是用竹片,不是青铜。所以,竹片跟青铜刻的材料不同,结构不一样,所以甲骨上刻的文叫“甲骨文”。春秋战国时期,六国都有自己的文字,春秋时期已经发明了毛笔,因为有毛笔所以写字不再硬生生地刻了,是软的了。于是,就不仅仅是直角,可以有圆弧了,李斯就用毛笔写了小篆。小篆是有圆弧的,可那个时候没有发明纸。能够流传下来的载体是什么?一刻在石头上;二刻在青铜器上。刻在石头上叫石文;刻在青铜器上叫金文或钟鼎文,这还是刻的。而写,不是刻了。写在两种东西上,一是写在绸、缎上,叫帛书;二是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条上叫做竹简,写在较宽的竹片或者木板上叫木牍,牍就是木片。这些东西都是载体,关键是李斯写的是秦始皇的丰功伟业,他的一篇颂词《祭泰山》被刻到了泰山上,这是把毛笔写的变成石头上刻的,这就是著名的泰山刻石。

李斯的“泰山刻石”,其中有很多细节,比如他怎么把用毛笔写的圆的字,在石头上刻下来?可惜看不到。文字的演变也是值得考究,比如说小篆,哪些是取自于楚系文字的鸟篆虫书,哪些又取自于齐国?齐国的文字保留在哪儿呢?保留在古钱币上面。只有通过当时器物上文字的比较,我们才能找到文字演变统一的轨迹。湖南湘西里耶古城的博物馆非常值得看。那里前所未有地出土了三万多块竹简、木牍,这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秦简、汉牍。这里有学术上至今没有定论的问题,就是秦统一的文字到底是“小篆”还是“隶书”?一般书上写的是隶书。在秦简博物馆,我们发现一般的公务员写的,包括户口、档案、上税、打官司,还有九九乘法表,细节非常丰富,这些内容绝大部分是用“隶书”写的。我推测,秦实际上普遍流行的统一文字:一是高层的、华美的,就是李斯的小篆。为什么呢?在甘肃兰州出土了一个“秦权”,秦青铜的秤砣叫“权”。这个秤砣上正好刻了秦始皇的诏书:天下统一度量衡。度量衡要是出了问题买卖就没有定准了。秦权上面就颁布了诏书,文字是篆;二是民间的交易,是隶。所以,秦朝统一使用的文字应该是“篆书”“隶书”。很多书上讲的是先有“篆”后有“隶”,“隶”从汉朝才开始有,这么演变而来,我个人认为这个结论不准确。我个人认为“篆书”“隶书”并存:凡国家的礼器用的是“小篆”,凡绝大部分的民间的公文、交往用的都是“隶书”。

文字演变“篆”“隶”并存,便是我们双语教育一定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中国那么大,从公元前秦统一中国开始,一直到现在,几千年不分裂,这其中必有原因?那个时候没有现在的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也没有推行普通话,大家说话各说各的,但用的文字从秦一统天下开始。楚汉相争,刘邦把项羽打败,统一天下,但秦的所有政治制度、国家体制全盘被汉接收,所以,汉的政治制度仍然保持了国家一统。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靠的就是“文字”。没有“文字”的统一就没有思维的统一。上面我专门提到了同样的“文”叫法不同,比如说,同样在汉语的方言里面叫的名词绝然不同,但是只要一写下来就相同,也就是说统一的形一文字形成了多民族的多语言并存、多方言并存的局面。实际上我们现在的语言,口语发音不同,不是一个腔调,可是,我们的思维却统一了。这其中用的思维工具的物质载体是语言,思维的物质外壳是语言,文字是语言的核心。把口语变成书面的,这个统一奠定了所有中华民族心理认同的基础,这一点至关重要。

三、双语与拼音字母

我们再看拼音系统,拼音系统是什么呢?叙利亚东部海岸边上靠近地中海的一个地方叫腓尼基。腓尼基人,是一个经商的民族。腓尼基的汉语意思翻译过来是穿紫红色衣服的人,腓尼基(Phoenician)是我们根据它的音翻译过来的汉字,“腓尼基”在古代希腊语里的意思是“绛紫色的国度”,腓尼基人穿的衣服是紫红色,相传是因为他们看见一只狗咬了海边的贝壳,贝壳被咬坏了以后冒出了紫色的汁,然后发现用这种汁染上后洗不掉,就将其当作染料来染衣服。紫色在西方历来被认为是很高贵的,后来王室的衣服,都是紫色的。腓尼基人发明了字母来记录这些故事。有个故事是腓尼基的一个木匠外出,到了一个地方被人知道是著名的木匠,于是被邀请去做一件东西。可是他没有带工具,他就告诉东道主让奴隶去他家里拿,拿什么东西呢?他在一块木块上面写了一些符号,这个奴隶回到他家把木块给了木匠的妻子,他妻子就如数把这些工具交给奴隶拿回去了。这个东道主很诧异:“你怎么让她知道你的想法,知道该拿什么东西呢?你在那个木块上弄了什么?”结果,一看这木块,原来是些字母。这些字母成为腓尼基字母的前身。

腓尼基字母有很多,比如我们现在英文里面所知道的“A”,这是西文里的第一个字母,这个字母实际上是来自西文。我做过详细研究,在大英博物馆也非常认真地看了带腓尼基字母的出土文物。“A”这个字母最早起源于“牛角”,“B”来源于“房子”,“C”来源于“沙漠里的骆驼”,“D”来源于“门”,“G”来源于“骆驼弯曲的颈”,“L”来源于“鞭子”,所有的这些东西最早的基础还是西文。这里有几个基本常识,一个是两河流域的文字,两河流域是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就是刻在泥板上的。如果大家到大英博物馆,到法国的卢浮宫,都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东西。泥板是软的,刻在上面的,没有烧制。楔形文字产生的时间距今6000多年,腓尼基文字吸取了一些楔形文字,演化成22个腓尼基字母。然后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大英博物馆特别多,埃及被英国占领了70多年,当时英国政府支持挖掘了很多大墓,木乃伊上面放着的木板上面刻的、画的,石板上面各种各样的东西很多。更重要的是写在一种叫做纸草植物上面的文字,于是他们发明了墨水和笔。象形文字大概出现在公元前6600年到公元前5500年左右,然后是印度的图章文字,这段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再然后是中国的甲骨文,20世纪初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了大量甲骨文,据考证甲骨文诞生时间是公元前3500年左右,现存放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这是被世界公认的甲骨文繁荣时期。这个过程是世界上文字发展变化的过程。象形、楔形文字已经是死文字了,西方学者对它作过解读。印度的图章文字既是死文字又没被解读,而中国的甲骨文是既被解读了又跟现在汉语、汉字一脉传之。现在发掘出土最早的是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7600-8600年,出土了陶器、石头、骨头和龟甲等遗物,上面刻着文字。很多学者认为这是甲骨文的源头,又在陕西西安旁边的斗门村出土了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因而从公元前9000年再到公元前6000年再到公元前3500年大量出土,中国甲骨文的脉络几乎浮出水面了。

回到腓尼基,腓尼基的字母最早只有22个,这22个字母传到了希腊,从希腊传到罗马,再传到古罗马,文字传下来到成形3500年左右,是公元前1300年左右。迦南族是个游牧民族,腓尼基人是商人,腓尼基字母是迦南族人在吸取了这两个民族文字成分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再传到希腊半岛和欧洲周边地区,古希腊增加了几个字就变成了古希腊语。古希腊后来就产生了很多著名的哲学家、诗人,造就了辉煌的西方文明,以至于我们谈到文明的源头总说从古希腊开始。古希腊语再传到古罗马就变成了古罗马的拉丁文,拉丁文是古罗马拼音的源头,它不是民间交替使用的语言,是学术语言、学术文字。在相关研究宗教的文献里才有。拉丁语写在什么上面呢?当时最著名的是写在羊皮上。没有纸之前,全都用羊皮卷子,正因为是羊皮卷子,所以我们现在的书叫一卷一卷的,在英文里面用volume。

基督教要传布《圣经》,所以发明了拼音文字,然后又传布四方,才有了我们现在学的英文、法文、德文等所有的拼音文字。既然拼音,不管怎么发音它都有字母把发音描述出来、拼出来,所以欧洲几十个民族的语言全都是拼音系统。它产生的影响在于:一是拼音文字使每个民族有了自己民族的《圣经》;二是把每个民族的方言保存下来了;三是使得每个民族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字和语言,并因它独特的文字产生了独特的文化。

什么叫“文”?记载下来的。比如,刻在甲骨上的、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以,独创文言,这是自古的文明、文化的核心。拼音系统是不分雅、俗,一体地拼出声音来。只有汉字从古到今还是象形、形声为主体的文字。

四、双语与法律

现在回到双语问题上来了。它的法律地位问题极其重要。我们以香港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香港”)为例,1997年,香港回归后,《中英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都规定中英文均为正式语文,从法律颁布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双语法律,明确了双语在香港法律中的局面。2000年以后,香港立法了,香港立法是为了扭转以前以英文为官方法律文件的唯一语言的这个局面。同样中国学者钱穆、唐君毅创办香港中文大学就是因为英国人一统天下,他们希望打破全是英文的局面,倡导教中文。他们认为中文不比英文差,所以他们上课不规定一定要用英文,中、英文都讲。

还有一个问题,法律规定以后,在其他地方是不是同样适用?现在我们中国还没有一部民族双语法。我前面谈到了“文”“语”“言”定位的概念问题,到底叫“双语法”,还是“双文法”呢?凡叫什么语法,那实际上是规定了所有的方言的,方言跟不同民族语言是什么关系?福建人、广东人说话你照样听不懂,但是他使用的汉字是相同的。中国其他少数民族使用的文字都不同,然后才是发音的不同。我们做民族教育,研究双语教育,这一问题回避不了。我在这里提出解决法律地位问题,我们做民族教育的人不能只教学生学习,我们也要研究双语教育的法律地位。我认为这个问题要引起我们重视,要研究它的法律地位,它的价值,它的定位,它的权限在哪儿,它可以做什么,它不可以做什么。

五、双语的推行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双语的推行。我们的双语推行难在哪儿呢?我在西南地区感受得太多,接触得太多。孩子从小生长的环境接触到的都是方言,到了学龄阶段实际上是把他们从原来的语言环境转换到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去。所以,他学起来很困难,他接触的是全新的,这个问题是我们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

我想谈的是一个大问题。我们放开视野看现在是怎样的时代?大数据时代。网络、大数据,无处不在。大家都有网上消费的经历,就我所知道的,前不久我到黔东南侗族的寨子,那里人们都在网购各种各样的东西。也就是说,物流和快递可以根据你网上的订购送到寨子里了,即使是在黔东南这样贫困的山区。我们需要思考现象背后的问题。

以前我们脑袋里的商业是什么呢?商业是商店。商店批发进货,批发又来自厂家生产,厂家组织原料、招聘工程师、组织工人、资本运作。这个链条很长,现在是什么呢?现在所有的这些环节都不一定一应俱全,可以不要厂家,不要库房,只要有互联网。通过互联网,你到网上点击,就能购买到你需要的产品。互联网,甚至可以针对你所需要的订购,把你的爱好、你的兴趣、你所接触的人、你的工作等,全都变为自动生成的信息后告诉营销商,营销商会针对你的喜好,进而为你设计、为你定制、向你销售。

到了云计算时代,拥有极其庞大的运算能力,0跟1的换算已进入了以秒计时。现在电脑运行速度已经达到了几千万亿次每秒。于是,很小一块东西上面,磁信号就可以储存一个大英博物馆的书,5分钱硬币那么大。换句话说,大数据时代已经到了。

刚才我讲那么多,我只是想说我们亟需创新,用信息技术去开发、去拓展我们孩子们学习的情境。语言学习的困难,实际上是难在我们纯粹用名、用语言在教语言。我认为,所有的语言教学当中最笨的办法就是用语言教语言。这使我们将它同语言背后的世界割裂开来了。我们现在用大数据网络去开发一个产品,当学生学语言的时候,这个情境会立即展现、浮现,为其构筑成一个活的世界。也就是说,当学生学语言的时候声音可以出来,形象可以出来,情境可以出来,运动可以出来,关系可以出来。做到这一步,学习语言非常快,不再是机械地背,不再是枯燥地学,不再是把孩子从他以前生长的土壤中分离出来。

我们面临的挑战,一共三个:一是证明,二是法律,三是面对大数据时代,怎么化大数据时代的优势为民族教育乃至双语教育的发展势头。一句话,化大数据时代的技术科技优势为民族教育乃至双语教育的发展优势,这是一个极其需要我们新生一代,我们的年轻人,在座各位同学,你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技术越来越先进,大家的思想一定要解放。上述提到的几件事情可以说都意味着这个领域充满生机,这个领域的发展前景未可限量,这个领域大有可为,这个领域充满挑战又充满机遇!这讲起来还有很多,我在这里不展开讲,就讲这三点。倘若能够激发一点大家这种欲望,去展望一下未来前景,我觉得就不虚此行。

(张诗亚教授对民族教育乃至双语教育的认识与看法有其独到之处。本文是将张诗亚教授于2015年9月21日在“全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高层论坛”中所作主题报告的讲稿进行整理,并经作者审阅同意后刊发。)

[责任编辑]:贺飙

A Random Talk on Bilingual Education

ZHANG Shi-y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of Southwestern Ethnic Group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With a review of the origins of the characters shuang,yu,and wen,and a contrast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system and the al⁃phabetic writing system,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in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one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characters.Then after making a distinction of the three concepts yu,yan,and wen,he advocates that bilingual education for ethnic peo⁃ple should be legally guaranteed.Finally,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people make effort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s well as ethnic education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big data resources.

Bilingual;Digraphia;Legal status;Age of big data

G613.2

A

2095-6967(2016)04-001-08

2016-05-06

张诗亚,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象形双语字母
《说文解字》“象形”辨
缓存:从字母B到字母Z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象形数字
字母派对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喵之新年挂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