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冬天不冷
——亲历1977年高考
2016-04-12文文潘潘长安
文文//潘潘长安
那个冬天不冷
——亲历1977年高考
文文//潘潘长安
1977年10月21日早晨,我在西安高压电瓷厂装配车间上完夜班,正在职工食堂吃早饭,从厂里的大喇叭里听到了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的《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新闻消息。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了,这让我喜不自禁。我的师傅陈为仓当即问我:“考不考?”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考!”虽然我们在1966年拥护过北京四中、北京女一中发起的废除高考的倡议,但随着历练的增长,我想上大学的梦想一天比一天急切。此前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时,由于以推荐为主,比较神秘,也不看重文化考试,还出了“白卷英雄”,因此我基本上认为上大学对我来说是件很渺茫的事。然而现在,我突然看到了光明与希望。
离高考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而且没有复习大纲、复习资料,要完全捡起过去学过的东西确有困难。由于离开学校之后,我看了不少文学书籍,尤其是名著,加上对时事政治、历史地理的关心没有间断,于是我选择考文科。我和车间班组的师傅调换了班次,只上夜班不上白班,利用白天时间复习功课。就是上夜班,我也是尽快干完定额工作后抓紧看书,一同干活的师傅们也十分支持我,尽量给我留出看书的时间。复习最难的是数学,我才上到高中二年级,压根儿没学过解析几何。于是我找到我的初中班主任高老师,她很热心地为我联系到市四中教高中数学的郑觉民老师。郑老师分文不取地先给我串讲了从初中到高中的数学课的知识要点,又重点给我辅导了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当年,我的西安中学同班同学张增顺、王晓曦和我在一起复习数学,王晓曦的父亲王甫叔叔是原西北局书记处书记,他帮我们请来了同住省团校的一位老大学生给我们讲解解析几何。当时西安的教育部门和电视台、电台合作,请西安的知名教师,如“大梁(地理教师梁鹤民)、小梁(市一中数学特级教师梁慧中)、德禄(市20中化学教师李德禄)、自强(市20中数学教师夏自强)”(注:这是上世纪60年代西安市流传的关于优秀教师的一个顺口溜)在电视台、电台给考生们上辅导课。那时,电视机还没有普及,我们就到处找有电视的地方收看辅导课,我就看过梁慧中老师、陈怀孝老师(陕西省西安中学数学老师,后担任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电视辅导课。
1977年12月9日和10日是高考的日子。虽是隆冬时节,考场也没有取暖设施,但是我们不曾感到寒冷,凭着临阵磨刀的复习成果和“文革”前在学校打下的底子,以志在必得的信心进入了考场。与我同桌的考生是位小我12岁的应届高中生,当时像我们这样年龄跨度很大却同场竞技的考生比比皆是。文科考试科目是数学、政治、语文、史地。记得语文考试的作文题是两个:“难忘的一天”和“致全国科学大会的一封信”。考试前,我看过全国科学大会的新闻报道,读过邓小平的大会致辞和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于是,我把我的期待、祝福、理想都写进了这篇一气呵成的作文之中。
大概过了一个月,西安市招生办公布了初选名单,通过单位告知个人,但没有公布考试成绩和初选分数线。当厂里通知我被初选上后,我们班组的师傅都高兴地向我祝贺。接着,莲湖区将本区初选上的考生召集到市25中大操场,讲解体检和政审等事项,满目望去以老三届为主的社会考生远比应届高中毕业生多,我们好多同学在此重逢,更有一番喜悦。从1978年2月份开始,高校陆续发出通知书录取1977届新生,当月录取的本科生多是年龄较轻的考生,而大多数老三届考生却因年龄原因尚未被录取。大概是2月底3月初之后,从中央到地方调整录取政策扩大招生,又有一批考生,包括不少老三届社会考生被录取上了本科。之后大概到了四五月份,从中央到地方再次决定扩大招生,各高校纷纷创办分校,或设立专科教育,才总算把大批老三届社会考生录取到了高校。我是5月中旬先接到市教育局录取通知书,6月12日正式接到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专修科开学通知书,并告知被录取为该校中文专业新生。
6月20日正式开学,走进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专修科的新生全是经过上山下乡的老三届学生。从报名、备考、应试到录取,从秋天到冬天、从春天到夏天,我们和共和国一起经历了历史转折拐点上的破冰之旅,并最终实现了我们上大学的梦想,使我们的人生轨迹也因此出现了一道漂亮的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