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探讨
——以全国“创青春”公益创业赛为例

2016-04-12苏海泉

山东高等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公益大学生教育

苏海泉,姜 勇

(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团委,辽宁 葫芦岛 125105;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电器与控制工程学院,辽宁 葫芦岛 125105)

2014年11月,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共同举办的“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各界广泛关注,广大学生热情参与。这一届“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最为引人关注之处在于,对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进行了提档升级,增设了创业实践挑战赛、公益创业赛两项新内容,其中公益创业赛以其新颖的创业形式、公益的创业价值观引人瞩目。公益创业赛的开展,是我国公益创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入研究和分析公益创业赛,对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实践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赛举办的意义

(一)推进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广大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在创业意识引导、创业教育方面有着迫切的需求,国家也对大学生创业有着殷切期盼,相继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开展。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是共青团组织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完善的四大职能。作为群团组织、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在大学生创业工作中也是持续发力。从1999年开始举办 “挑战杯” 创业计划竞赛,就出现了视美乐公司等大学生公司与风投良好对接的创业范例, 也使国内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认为创业计划竞赛是中国创业教育的开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共青团组织通过创业赛事引领、创业培训导航、见习基地试航、典型人物激励、[1]新媒体助力等,促进了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推进。

将公益创业赛纳入到大学生创业大赛体系,则通过利用“国家部委——省级部门——高校”三级组织网络,使国内更多高校了解了公益创业这一形式。比赛渐成规模,激发了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热情,社会各界对公益创业也更为关注,成为促进我国创业教育发展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从国内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来看,公益创业于2006年被引入中国,在国内仅有湖南大学、清华大学等极少数高校先行尝试。随着“创青春”公益创业赛的不断开展,必将有更多高校在学生中推进公益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2010年由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一届公益创业实践赛,仅有10所高校的23支团队参与,更多体现了精英化的特点。发展到第四届全国公益创业实践赛,参赛项目有所扩大,有28所高校的106个项目参赛。而2014年全国“创青春”公益赛中,获得金奖20件,银奖41件,铜奖119件,从校赛、省赛涌现出来的参与项目总数估计近万件,这一影响无疑将是深远的。

(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创业价值观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创业价值观教育不足尤应引起关注。[2]从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来看,创业知识、技能等基准性胜任力培养已随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普及受到足够重视,但创业动机、价值、标准、内驱力等鉴别性胜任力却培养不足,而这些正决定着大学生创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思潮极易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并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创业价值观产生了不利影响。如盲目崇拜西方创业精英,对我国古代商帮和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不屑一顾;创业中讲究个人英雄主义,单打独斗,不善于团队合作;部分大学生创业目的仅为追求名誉和金钱至上,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效益观念淡薄。这些都是摆在快速发展的创业教育面前的难题,亟待解决。“创青春”公益创业赛的举办,非常有助于破解这一难题。

公益创业是指个人、社会组织或者网络等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3]75-76可以看出,公益创业是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开展的,有着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比赛的形式,大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较长时间内持续不断的思考创业的社会价值,能够端正创业动机,形成正确的创业价值观。

(三)引导青年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

青年群体,一直就是社会引领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是最富创造力和激情的群体。引导和带领好青年,会为当前转型期的中国带来更多的正能量。公益创业的本质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己任,服务于社会利益。公益创业赛作为一种导向,如果持续在全国大范围开展,就会有更多大学生投身公益创业和公益实践,必将引导大学生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大学生的公益创业能够带动更多人较为稳定的就业,降低失业率;大学生的公益实践能很好地关注到养老服务、助残助贫、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环境保护等,有利于解决这类社会问题。同时,公益创业和实践活动本身也使大学生逐渐从工作本身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利于不断强化自身公益行为。从公益创业赛的作品来看,也确实起到了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赛作品的特点

2014年“创青春”大学生公益创业赛共有180件作品获奖,其中有61件作品进入决赛,荣获金奖20项、银奖41项。通过对入围公益创业赛决赛的作品展板和项目文本进行深入研究,考察了公益创业赛作品公益性、实践性、创业性、影响力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从公益性来看,体现了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公益性强、涉及领域广是本届公益创业赛作品的显著特征。参赛作品创业领域涵盖关爱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养老助残、环境保护与治理、教育帮扶、农民增收、食品安全、资源回收与节约、疾病救助、动物保护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大学生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意愿。

重庆大学“五彩石”项目致力于关爱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一对一”帮扶定期批改作文、书信交流,发现孩子们隐藏的心理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安庆师范学校创设安庆市“大爱社会发展中心”,以服务失独家庭为切入点,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国地质大学“益水”公益组织依托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地质材料的水净化、矿化技术研发,致力改善饮用水水质问题。福州大学“洋里苦橘”项目,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营销,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华中农业大学“甘露”工程,通过销售当地小学制作的竹拼画、明信片、串珠、文化衫等多种工艺品,获得资金用于贵州山区小学教师到武汉培训及进行教学改革,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东南大学“糖伴之家”项目,探索以“同伴支持”为核心理念、志愿者协助为优势特色的糖尿病管控新模式,推动“健康中国”的建设。可以看出,大学生通过参加公益创业赛,将目光投向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显得非常可贵。

(二)从实践性来看,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践行

从公益创业赛作品来看,已经突破了原创业大赛作品大多数为创业计划项目的瓶颈。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将公益服务实践升级为公益创业,并在公益创业中不断践行自身的公益理想。

清华大学“清源计划”关注到中国有超过三亿农村人口无法喝到安全清洁的自来水,开始在农村地区推广生物慢滤池技术,已经在宁夏麻黄山乡13个行政村、山西太原清徐县十多个村庄、甘肃10所农村中小学校进行了推广。吉林大学的“周末圆梦大学生”项目,利用周末带领青少年共享高校资源,通过话剧表演、励志讲座、爱心午餐、科技启迪、职业启蒙等,使孩子们体验大学生活,已开展项目21期,覆盖农民工子女2000多人。温州医科大学“生命相髓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公益中心”,专注于服务白血病患者,时长累积86400余时,招募中华骨髓库志愿者达2730人,走进医院、社区开展心理呵护、专项帮扶等十大品牌项目,覆盖人数超过900万。由于公益创业项目来源于大学生公益服务实践,大学生已经了解了社会公益需求和市场实际状况,项目的规划变得更加可行,目标更加具体现实,不再是很难达成的“战略规划”。

(三)从创业性来看,“造血”与“输血”并存,项目规模有提升空间

公益创业是一项兼顾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活动,需要资金以及创业利润来促进项目的可持续开展。从公益创业赛作品来看,主要通过自营收入、政府购买、获得资助和捐赠三种途径获得创业发展资金。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创建的“福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培训聋哑人掌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开发多种鱼皮工艺品,获得较为可观的自营收入。武汉理工大学的“逸飞”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温州“童馨”留守儿童服务中心依靠政府购买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逸飞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运用专业的社工方法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助残、养老、教育等服务,已经获得江汉区社会组织孵化项目、江岸区周末课堂项目等武汉市政府采购资金105万元。温州市政府则将侨界留守儿童的公益帮扶项目外包给童馨,每期支付3万元。湖南工业大学学生开展的“绽放花蕾”留守儿童才艺培训学校,通过举办20次公益晚会,募集善款累计160万,保障了公益创业项目开展的经费来源。

通过深入的文本分析还发现,一些公益创业赛项目规模较小,处于微利状态,自身造血能力显得不足,依靠自身发展实现组织规模扩大有一定困难。如何解决公益创业的资金支持问题、加强公益创业初始期的孵化,是一个需要着力破解的难题,也是公益创业项目可持续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四)通过扩大影响力来集聚发展资源

公益创业掌握的资源相对很有限,需要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集聚发展资源,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从公益创业赛项目来看,主要通过结成联盟、提高媒体关注度、获得领导肯定等方式,扩大项目的影响力。

通过结成联盟,抱团取暖。如高校“正能量联盟”项目,由北京邮电大学学生发起,解决志愿服务资源短缺、势单力薄、志愿活动行政干预严重、志愿者志愿服务时效性不强等问题。高校正能量联盟以志愿者自我主导为目的,与17个省份71所高校的118个团队建立了联系,形成公益联合体,扩大公益影响力,成为公益孵化服务平台。湖南工业大学的“绽放花蕾”留守儿童才艺培训计划也凝聚了全国200多所高校的2000多名大学生投身公益。

通过媒体关注,赢得更多支持。河南农业大学“愿未央”儿童愿望实现仓,以“抚孤、济困、助学、提供便利”四项工程为载体,投身公益创业,实践活动被搜狐、网易、新浪、《河南日报》等50余家媒体报道。“海角在线”支教平台开展校际远程交流、在线乡村教师培训等公益项目,新颖的支教方式被教育部官方微博转发,浏览多达10万余人次。南京林业大学“戏剧实现梦想”公益项目,在向全社会有偿提供“戏剧文化服务包”来实现项目自身造血的同时,利用“课本剧排练”、“以书换票”、“爱心书柜”等帮助农民工子女群体精神“脱贫”,得到中央电视台报道。

领导肯定,调动了公益创业者的积极性,成为公益创业项目的无形广告和无穷财富。最为典型的是南京农业大学的“莆田计划”。该计划是农民梦想家团队为改善农民增收困难现状而开展的助农增收公益创业,向农民推广农业科研成果,提供科学生产模式、优质生产资料来源和农产品销售渠道。该公益创业团队的科技支农事业得到了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的肯定,并题词以示勉励。

三、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对策

(一)出台支持公益创业的青年政策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更加重视青年的创新创业,出台了包括《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通过创业教育、创业培训、资金和场所支持、加强创业公共服务等,帮扶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创业。但通过对青年创业政策的分析和梳理,发现很多政策主要针对商业创业,青年公益创业政策缺乏,亟待补充和完善,以适应公益创业发展的需要。

公益创业者需要具备强烈的社会成就动机和社会使命,与商业创业相比,某种程度上说,公益创业面临着资金来源不稳定、社会资源有限等困难,比商业创业更加不易。为了促进公益创业的发展,就需要出台支持公益创业的青年政策,营造良好的公益创业氛围。

我国现有的青年政策形式有法律法规、执政党和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党和政府领导人的讲话和批示、共青团组织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等四种。[4]1-2鉴于青年政策具有的导向性和调控作用,可以采用渐进式方式出台青年公益创业政策。团中央、教育部、省级和市级相关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中明确公益创业工作的意义,促进高校切实开展公益创业教育,以达到激励青年公益创业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英国等公益创业经验丰富国家的有关扶植政策,结合我国实际,出台相应法律法规。

(二)保持公益创业赛的持续性,扩大覆盖面

公益创业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青年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是青年思想引领、身心成长的有效途径。为了更好地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工作,应当保持大学生公益创业赛的持续性,使公益创业赛能够同创业计划竞赛比翼齐飞,不断发展,成为一项品牌化的工作项目。

同时,还要不断扩大公益创业赛的参与覆盖面,推动赛事的普及化。从2014年公益创业赛决赛作品的整体分布来看,61个项目作品来源于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的高校公益创业作品共22件,超过入围作品数量的1/3。实际上,随着我国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不仅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地区有很多社会需求,经济欠发达地区、内陆城市、西部地区同样有很多社会问题需要解决,如资源枯竭型城市下岗职工等低收入群体的帮扶、沙漠化地区的环境治理和保护、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等,都需要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持续关注。做好公益创业赛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化工作,能够促使更多高校大学生利用区位优势,及时关注社会问题,发现社会需求,开展公益创业,服务所在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三)建设大学生公益创业孵化器

公益创业在我国获得了较快发展,但还存在着创业组织小微化、创业主体弱势化、可持续发展性不强等问题。[5]调研显示,有59%的公益创业青年希望政府提供公益孵化基地等创业扶持。[6]75-76大学生在校完成学业的同时,时间、精力相对有限,实际上更加需要公益孵化器的帮助。

公益孵化器,是指占据一定的物理空间,为初创期或成长期的社会组织提供资源、平台和能力培训的集中支持系统。[7]作为新兴组织模式,上海浦东的NPI、湖南省长沙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等对公益创业项目的孵化都进行了先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国内针对大学生公益创业而建设的孵化器还是少数,很多高校大学生创业园主要是针对商业创业而建设的,入园孵化和出园大都需要跟踪盈利能力。

通过大学生公益创业孵化器的建设,可以帮助大学生将创新理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公益创业赛成果进行转化,降低创业的失败风险,帮扶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具体形式可以由高校与政府协同建设,既有利于大学生公益创业,又帮助政府关注和满足社会需求,帮扶弱势群体,实现政校共建的互惠互利。根据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特点,可以重点为入驻孵化器的项目提供办公场地支持、资金资助和管理、社会需求资源支持、注册指导咨询、法律帮扶、公益创业能力培训等帮助。

(四)增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角色体验

通过对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赛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很多公益创业项目来源于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发现了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还有一部分将志愿服务项目升级为公益创业项目。这带来的启示是,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途径,让大学生拥有较为深刻的公益创业角色体验,进而成功扮演好公益创业者的角色。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拥有更多的公益实践角色扮演机会,这也是与商业创业相比的优势。

1.开展公益创业的研究型教学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较为发达,匹兹堡大学开设了《社会创业》课程,并作为该学院非营利组织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而我国高校开设的公益创业教学屈指可数,公益创业教材、案例集十分缺乏,如湖南大学出版了《公益创业学概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出版了《社会创新与管理》。因此,我国高校的公益创业教育应该加大公益创业教学,让大学生学习公益创业理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采用小班教学,并开展以提出问题、分享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的研究型教学。授课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社会需求、寻求解决方案等。

2.发展公益服务和公益创业社团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朋辈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兴趣、爱好,自愿结成的联盟,具有自发、自愿的特点。在社团内部组织文化的影响下,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因此,高校可以大力发展公益服务和公益创业社团,为他们配备指导教师,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鼓励他们开展志愿服务、公益实践类活动,以关心和帮扶社会弱势群体,形成品牌工作,进而带动更多大学生积极参与。

3.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社会实践对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公益创业的角色体验有较好的效果。运用分层次教育理念,可以引导低年级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考察纪实、勤工助学等社会观察活动,引导高年级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公益服务、创业实践、到创业企业参加合作教育等专业实践活动,并采用学分转化方式进行管理,切实提高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

四、结语

公益创业在中国刚刚兴起,是青年创业新的发展趋势。它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的关注社会效益,讲究社会责任,非常符合当前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发展情况。大学生是青年创业群体中的生力军,富有效果的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生提升创业胜任力,而公益创业赛的举办是我国公益创业教育开始推进的一个缩影。本文尝试对2014年全国“创青春”大学生公益创业赛获奖的62项作品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发现参赛作品呈现出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集聚资金、影响力等各种资源壮大公益项目等特点。公益创业赛的举办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创业价值观,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百花齐放,避免同一化的发展模式。大学生公益创业和公益创业教育在我国的深入发展,还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通过出台支持公益创业的青年政策、保持公益创业赛的持续性、增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角色体验等措施,助力公益创业在我国大学生中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晓燕,陈万朋.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路径探讨[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3).

[2]孙国胜.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培育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

[3][6]中国青年报,KAB全国推广办公室.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报告[R].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4]张良驯.中国青年政策的创新发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5]罗娟.八成公益创业者需资金支持[N].工人日报,2015-01-27.

[7]谭志福.公益孵化器:正确的诊断与错误的药方[J].中国行政管理,2014,(8).

猜你喜欢

公益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公益
公益
公益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