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经济时代视角下三门峡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的开发研究

2016-04-12杜文霞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旅游者民俗文化景区

◎杜文霞

体验经济时代视角下三门峡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的开发研究

◎杜文霞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三门峡陕州地坑院是一种独特民居建筑形式,蕴含了独特的豫西文化,经过开发后的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旅游形象逐渐明晰,对游客的吸引力逐步增强,成为三门峡地区旅游产品中的一颗明珠。但是本文认为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的开发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忽视了旅游者的体验,不能满足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能使旅游产品进一步优化,提高旅游者的体验质量。

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旅游体验质量;旅游开发

Rifkin(2001)指出,全球各地的企业都积极介入文化性体验的商务活动,最为人注目的,要属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的旅游业,旅游产业的本质就是文化体验的商品化结果。[1]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由服务经济时代进入到体验经济时代,人们的旅游消费环境、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情感的需求、个性化的需求、文化需求以及环保需求,更加注重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制造。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研究游客需求的变化,才能迎合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提高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

在体验经济时代视角下纵观三门峡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的开发,出现了一些旅游开发中常见的问题,而最大的问题是较少地站在旅游者的角度结合旅游者体验来开发景区的产品。

一、陕州区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概况

以“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而闻名遐迩的地坑院,是一种奇特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人类穴居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观赏和学术研究价值。地坑院在河南省三门峡、甘肃垅东董志塬及陕西渭北平原地区均有分布,除此之外世界其他各地尚未发现类似的村落形态,其中三门峡陕州地坑院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窑院形制最完善。2015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的陕州地坑院进行了旅游开发,成立了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并在2016年北京举办的2016中国“互联网+”峰会上荣获中国“互联网+旅游”最具成长力景区奖。

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是地坑院旅游的最佳景区,景区内部分为生态观光区、核心游览区、休闲度假区三个板块。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属于核心游览区,现已经对外开放,该核心景区主要展示地坑院古院落及其建筑形式和特色,传承和展现当地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园景区由二十八座地坑院连接而成,规模宏大、壮观,集中展示陕州地区的印染、农耕、剪纸、婚俗等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

二、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旅游开发现状

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已经于2016年5月投放市场,前期在一定的营销手段下,吸引了大批陕西游客,2016年国庆假期间游客量已破21万人。[2]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的建筑依托于陕州地坑院,28洞地坑院通过地下通道相互连接,其中有几个地坑院有通向地面的通道。

地坑院在建筑外形上,融入黄土塬这种外环境中,保持了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流与能量流的平衡,地坑院在建造过程中,尤其在建造手法的选择上,没有破坏和使用树木植被,建成后也没有建筑体外露,最大限度地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充分保持了自然生态的原始面貌,表现出古朴而粗犷、乡野的气息,充分体现了人类创造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地坑院这种建筑反映了浓郁的地方建筑文化。地坑院的建筑特色明显,反映了陕县原住居民的居住方式。地坑院这种特殊的居住方式非常独特,游客前往陕州地坑院的初衷就是为了目睹地坑院的风采,了解这里的居住方式,探索这种居住方式,感受这种居住文化和建筑文化。

地坑院体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地坑院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地坑院这种古老而奇特的民居样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剪纸“窗花”、“特色饮食”、“社火表演”、“皮影戏”、传统礼俗等,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充分反映了豫西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文化特征。[3]地坑院居民在长期的居住环境中逐渐适应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加之地理位置的集聚性,文化的完整性得以保存。开发后的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展现了特殊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风貌。

三、体验经济视角下看陕州地坑院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原因

(一)景区开发中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不够突出,影响了游客对民俗文化的体验

陕州区从历史沿革上来看自周召分陕以来属于三门峡地区,从地质地貌上来看,陕县东南部为黄土塬和沟壑交错区域,地势高,土壤深厚,陕州地坑院就分布于此。20世纪90年代之前,95%的农民居所都是地坑院,地坑院具有窑洞建筑与合院式建筑的复合特征,其主要生活实用空间为窑洞。陕州地坑院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和豫西文化的凝结,在陕州地坑院的旅游资源开发中本应该表现出浓郁的豫西民俗文化和陕州地方特色。但是却出现乡村景观被过度包装,乡土植物种植过少,城市绿化植物过多等现象,真正需要呈现的农耕文化和乡土文化气息表现欠缺。近年的旅游实践表明,旅游消费者对体验文化旅游产品需求迅速增加,旅游者对旅游体验值的要求逐渐提升,而由于旅游消费者文化修养的升格,传统的本土文化或异域文化都会影响消费者的旅游消费观念,导致他们自觉接近与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和服务。[4]旅游者来到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动机之一是体验陕州地坑院这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没有了这种鲜明而独特的民俗文化,就会降低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而旅游资源开发不仅是要发展旅游经济,也要考虑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要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体验到原生态文化。

(二)景区开发中的景观不协调现象存在,影响了游客对景观的视觉体验

一个好的景区必须有明确的主题和突出的形象,在塑造景区的主题和形象的过程中,景区就要遵循和周边环境协调一致的原则,通过一些景观设计,达到景区景观在整体形象上的和谐一致。陕州地坑院景区是以表现陕州这一区域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的游览区,景观设计上要突出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但是景区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情况:一是在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开发中不可避免受到所委托的旅游开发公司既有风格的影响,在景区中出现了一些陕西和唐代风格的景观和小品。如宫廷石雕、马车、宫女等。这些不和谐的景观背离了地坑院这个古朴、原始、粗犷的豫西农村居家形象。二是地坑院内种植了很多现代城市绿化的盆栽和植物,这和当地的植物景观不协调。这些景观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其直接影响了旅游者的视觉体验,不但不能突出当地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景区在形象和景观上的协调一致性。

(三)地坑院内民俗博物馆模式的开发和设计影响游客的娱乐体验

地坑院内的旅游产品设计更多的是对当地建筑和风情的静态展示,28个互相连通的地坑院分院展现了陕县特殊的民俗文化:剪纸“窗花”、灯笼、生活物品陈列、农具陈列等,游客进入院内充当着欣赏者的角色,没有可参与的项目,降低了旅游者的兴趣,给人千洞一面的感觉。旅游者在游的过程中参与性越低,体验性越差,在体验经济蓬勃发展的条件下,旅游产品开发中必须提高旅游者的参与度,才有可能提升旅游者的体验质量。

(四)地坑院内对民俗文化的不完全展现影响了游客对民俗文化体验

地坑院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对地坑院的开发即挖掘和展示这种居住文化,展示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当地的民俗文化没有得到深度的开发,28栋窑洞内部静态展示了各种生产生活的工具和成果,动态展示的部分太少,而且是在节假日这个特殊时间段进行的,如果不能使民俗文化的动态展示常态化,旅游者的体验就会打折,更多的旅游者可能因为在非节假日旅游而错失这种体验。

(五)地坑院内景观游憩点的开发和设计上未能满足旅游者恢复体力的需求

旅游接待设施涉及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休息等服务项目。地坑院在开发的过程中目前尚未见到有相关的住宿设施出现,地坑院距离三门峡市较近(一小时的车程),地坑院这种古老的民居必须通过进行改良才能符合现代旅游者的居住需求。地坑院景区的饮食存在标志不清,管理混乱等问题,尤其是进入景区之后,由于旅游者在地坑院内(处于地下),更难辨别餐饮区的方向和位置,导致旅游者走上地面之后因首先看到当地居民在景区内私自搭建的餐饮点而在此处就餐。这些餐饮点不仅卫生条件差,垃圾不能及时处理进而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对景区来说也是一种视觉污染,影响了地坑院的整体规划布局和形象。在地坑院内,这个民俗性的旅游产品本应该被旅游者仔细品味和了解,但由于旅游者使用的游憩点很少,加之旅游者的生理条件差异性很大,无形中缩短了部分旅游者在地坑院内的停留时间。

四、体验经济时代对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旅游开发提出的建议

(一)在开发的过程中要遵循景观开发的协调统一原则

由于都市环境已经被综合体、高层社区等标志性的建筑所代替,使人失去了景观美感和耳目一新的感觉。乡村的乡土性与城市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使旅游者从来到乡村的那一刻开始就感受到乡土的气息。[5]所以,乡村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其乡村性与乡土性。陕州地坑院居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留下的独特居住方式,是驱动地坑院旅游的原始驱动力,旅游者通过旅游来体验地坑院民居的乡土性,旅游景区内的植物配置影响着乡土性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力,与旅游者心理感受具有较大相关性。由于地坑院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缺乏乡村特有的乡土植物,选择了一些与城市无明显的差异的植物景观因而导致景观文化性和乡土性不强,缺乏地域特色。因此,不仅要在地坑院的开发过程中遵循人类创造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更要在景观设计中遵循这个统一,做到互相协调,既有利于突出地坑院的主体景观特色和地方特色,又能构成集聚旅游资源的整体美。尤其是在植被绿化和栽种的树木种类的选择上要和当地的自然环境互相协调一致,在地坑院内建筑景观小品的选择上也要充分体现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风格。

(二)全方位设计动态的体验产品,加深旅游者的体验

人们出游的目的多出于审美、求知、休闲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且更加注重对异地、异域文化的享受和民俗风情的深刻体验。作为独特的民居最吸引人的,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动态的民居状态。有人居住和生活,造成了一种既有历史痕迹又有现实状态的场景。[6]然而,随着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加上地坑院占地面积大,人地矛盾突出等原因,现在不仅极少有人建造地坑院,而且越来越多的居民搬离了地坑院。[7]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者到地坑院的旅游动机,除了观赏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外,更主要的是要体验原始、淳朴、自然的乡土气息以及农家生活,领略这种古朴、浓郁的民风民俗和文化。如果能够让一部分居民住进地坑院,动态展示这种古老而淳朴的居住方式,无疑将会给地坑院的旅游者带来极其真实而震撼的旅游体验效果。因为,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尤其是从旅游资源和项目的参与中获得的极佳体验效果才是游客真正想要的东西,是旅游活动的本质需求,它超越了各项具体产品和服务。如果只关注游客一、二项具体需求,忽视参与中获得的感受,必然陷入景区项目开发难以满足游客需求的困境。[8]所以,景区开发应立足于创造旅游者难忘的经历和感受,即以旅游者的体验为中心来选择和利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在开发的过程中将当地居民的生活进行再设计,动态复原生活场景并提高旅游者的参与性,会使旅游者的好奇心更强,探索欲望更高,体验更深刻。

(三)基于“VR+旅游”条件下,对静态展示部分进行体验化设计

在体验经济时代,游客不仅仅关注旅游产品的质量,更关注自身情感诉求的实现和是否达到身心愉悦。随着体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旅游者需求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观光类旅游产品已经不再是旅游需求市场的主流,旅游产品的价值也越来越多的通过旅游者的体验来表现和衡量。[9]来地坑院的旅游者旅游动机之一便是体验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的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体验是其获得相关地区民俗知识、了解其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层次上,还要旅游者也能参与到其中。现有地坑院的传统博物馆型的陈列展示必须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体验性融合在一起才能使旅游者在参与中学习和探索,在参与中体验到这种独特民俗文化的魅力。地坑院中展示的物品属于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文化代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展示这些物品的过程中,如果能结合VR技术,采取动态展示和复原陈列相结合方式,则可以提高旅游者的体验值。如江苏省南京博物院在丝织品展厅中复原了一座云锦织机,并有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云锦的制造过程,让人们直观地了解古代云锦的制造过程。[10]VR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是虚拟现实技术的缩写,VR技术可以让旅游者对景区的了解更加深入,能取代一些静态展示的文字、图片和实物,通过设备对地坑院内的农耕用具展品进行模拟制作和使用、对地坑院这种生活场景进行再造、甚至对当地节庆礼俗进行演绎等来增强旅游者的体验品质。通过VR技术将静态展示的文字、实物转换为一些趣味性的、可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实现旅游产品的情景化、娱乐化、动感化等让旅游者身心都参与到旅游场景中来,使旅游者通过多种感官接受信息,并通过印象和想象,达到对地坑院这种独特居住方式和民俗文化的深度体验。

(四)合理规划游憩点,为旅游者体验值的提高提供客观条件

旅游接待设施是为旅游者的游憩、观光以外的活动提供服务所需凭借的物质条件。合理的旅游接待设施规划能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也具有重大意义。旅游接待设施主要是解决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的场所和服务问题,因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不仅应与旅游业的发展保持结构档次上的合理搭配,而且要维持空间布局上的平衡合理。[11]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是一个综合的感受,旅游者从打算出行和制定旅行计划,到旅游的过程,包括前往景区和离开景区,以及在景区的活动,最终形成旅游的整体印象,任何一个环节的不满意都会使游客的旅游体验值打折。景观休憩点既是为游人提供观景休憩的场所,又能使游人获得美的视觉享受,是功能与艺术的结合体。对于游人来说,它不只是一个休息、观景的平台,而且还能够判断自己所在位置以及遮风挡雨等功能,甚至获得更多的关于当地自然人文等方面的全面理解。[12]景观休憩点使旅游者在游览中得到驻足休憩,在静态环境中得到休息与放松,获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愉悦。景观游憩点的设计在“适用”,“经济”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地做到“美观”,形成良好的观景休憩印象空间的序列布局,为旅游者在游览的过程中提供了一种最为方便的观景休息组合,进而给游人留下一个特色鲜明、清晰美好的回忆。

五、结语

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看似细微,但是在旅游者进行深度旅游的今天,已经凸显出来其局限性,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优化旅游产品,提高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因为,旅游者旅游体验的核心在于其参与性,旅游者主动参与程度与体验效果直接相关,参与程度越高,体验效果越好,反之,则越差。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开发者必须捕捉到旅游者的深层次精神需要,才能设计出符合其需求特点的旅游产品。

[1]Sweeney.Rifkin,JillianC.,Geo ffreyN.Soutar,“Consumerpereeivedva lue:Thedeve lopmen to fam ulti Pleitem seale,”Journal of Retailing,Vol.77,2001,PP.203-220.

[2]申红亮.全国媒体聚焦陕州地坑院[EB/OL].h ttp://henan.qq.com/a/20161007/013022.htm,2016-10-7.

[3]裴凤琴.陕县地坑院特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河南农业,2013(4):31-32.

[4]梁强.面向体验经济的休闲旅游需求开发与营销创新[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8:36.

[5]王晓盼.川西平原乡村酒店环境景观设计研究——以郫县乡村酒店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6]王磊,朱晓天.地下四合院——陕县地坑院的研究保护与开发[J].四川建筑,2010,30(1):53-54.

[7]许然.庙上村地坑院旅游景观的开发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6(30):79.

[8]梁强.面向体验经济的休闲旅游需求开发与营销创新[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8:58.

[9]邹云.博物馆旅游的体验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11.

[10]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1]陈晓艳,焦黎,袁洪渝,等.新疆叶城县旅游接待设施的规划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90-92.

[12]王长东.喀斯特地貌景区观景休憩点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23-25.

(责任编辑 卞建宁)

TheResearchon theTourism Developmentof theCaveDwelling Folk CulturalTourist AttractionofShanCounty inSanmenxiaUndertheExperienceEconomy EraPerspective

DU Wenxia
(Sanmenxia Polytechnic Econom ic Management Department,Sanmenxia 472000,China)

the cave dwelling of Shan county is a unique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building which Containing the unique culture of the western Henan province.After development,the tourism image of the cave dwelling folk cultural of shan county becomes more and more clear,which attraction of the tourists gradually increased,and now the cave dwelling folk cultural of shan county becomes one of the jewels in the sanmenxia area.But,This paper holds that to optim ize the tourism products and improve the tourist's experience quality the toursim development of the attraction must solve the problem of ignoring the tourists’experience and meeting the demand of tourists in the era of experience economy.

the cave dwelling folk cultural tourist attraction of Shan county;the experience quality of tourists;Tourism development

F592.7

A

1671-9123(2016)04-0042-05

2016-11-26

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15GGJS-295)

杜文霞(1980-),女,河南偃师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旅游者民俗文化景区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摘牌』
“摘牌”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某景区留念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