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

2016-04-12孙赞赞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哲学理论艾思奇大众化

孙赞赞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

孙赞赞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纵观中华民族近代百余年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抗战革命历程,我们不得不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艰辛革命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从西方传入我国后经过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共同传播与发扬,获得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成果。其中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艾思奇、毛泽东等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扬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艾思奇《大众哲学》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有时代性、思想性以及创新性的思维探索与认识,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以及现实化的道路,具有永恒的学术价值,是指导中国实践的正确方式。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艾思奇作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很早就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研究,在他早年创作的《大众哲学》一书中就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探索,并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以及现实化的研究。可以说艾思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一个举足轻重、不可回避的哲学家,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研究艾思奇的作品《大众哲学》。

一、艾思奇及其《大众哲学》简介

艾思奇,1910年生,云南腾冲人。毛泽东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艾思奇的评价是:艾思奇是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艾思奇从青年时代就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并长期从事该项哲学思想的研究、宣传以及普及工作,并为之奋斗了一生[1]6-9。新中国成立后,1966年,艾思奇因病去世,享年56岁。艾思奇的代表作《大众哲学》就是他早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经典、最有代表性的阐述和理解。这本书和艾思奇其他经典著作都收录在《艾思奇文集》一书中。

《大众哲学》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大肆发动侵华战争的年代写成的,即20世纪30年代初。“九一八”卢沟桥事变,艾思奇留学日本回国后,毅然决然投身于反帝爱国救亡运动热潮中。1932年艾思奇来到上海参加了《申报》图书馆指导部工作,经常回答读者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让他对民众的思想有了初步了解。随后他将读者的疑问整理出来,在《申报》专门开设的“读者问答”中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随后《申报》中的“读者问答”专栏独立出来成为《读者生活》杂志,他担任责任编辑一职,在此期间他对读者的问题做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并尽量满足读者的需求,使得他对大众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后来艾思奇因为《申报》董事长史量才被蒋介石暗杀为纪念他而创建了职业学校,艾思奇担任哲学教员,主讲哲学课程。在任教期间,他将自己的讲课内容整理成哲学讲话理论文章,分期刊载在《读书生活》杂志上,最后整理为《哲学讲话》单行本出版发行,最后被改名为《大众哲学》[2]286-291。《大众哲学》成书时期正处于蒋介石对文化实行高压政策的时期,为此蒋介石还颁布了很多法令来阻止中共党员和民间文化工作者传播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时思想家和哲学家讨论和传播哲学过程中经常用一些高深晦涩的词汇和语句,普通民众难以理解和运用[3]45-49。但是,在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下广大人民群众迫切渴望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革命实践,《大众哲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打破了国民反动政府的层层阻拦和压制,对中国革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从《大众哲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

(一)鲜明的时代性

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陷于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略的泥泞中难以自拔,各派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共以及民间进步文化工作者展开了大规模的围剿运动,广大人民群众在彷徨中前进,无法辨别前进的方向[4]22-23。在当时动荡不安的局势下,中国一些有识之士正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中艰苦地探索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以及救国救民的方法。而《大众哲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打破了国民反动政府的层层阻拦和压制,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民众化的最经典代表,是顺应历史潮流而发展起来的。《大众哲学》以通俗化的语言、平易近人的方式向广大民众解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方向,指导了中国革命。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并不仅是形式上的通俗化,在内容上也确保通俗化,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贴近民众,用民众的思维考虑问题,将哲学思想与民众的思想实际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方便民众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5]116-119。

(二)深刻的思想性

《大众哲学》从形式到内容上看都属于一部非常易懂的作品,并非说他的思想浅显易懂,而是他善于运用广大群众的思维方式和通俗语言表述深奥晦涩的哲学理论,这一点取决于艾思奇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传播,正因为他自身对该项理论有了深入的研究,才能够将如此深刻的思想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而他的长期努力研究正好为他创作《大众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32-37。西方人将马克思称为“思想巨人” “最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超越,而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理论深入浅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探索和系统化的论证[7]1-5。

(三)摆脱传统的创新性

以往的哲学文论深奥晦涩,往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长期被禁锢在神圣的地方,凡人难以触碰。但是艾思奇却敢于突破常规,打破传统哲学束之高阁的体系,他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转述给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并将其与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进行阐述,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贴近民众,用民众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从民众身边选取案例,让人们知道科学并不神秘,是普通民众能够理解和掌握的。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以及现实化的道路,具有永恒的学术价值,是指导中国实践的正确方式[8]282-286。

三、艾思奇《大众哲学》的突出贡献

(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道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长期以来被禁锢在神圣的书斋和大学殿堂中,披着神秘而梦幻的外衣,普通人民群众是难以接触到的,让人产生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疏离感[9]44-47。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却是一项能够改变世界的理论。要想改变世界,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并掌握这项理论,实现哲学理论与民众的完美融合,民众将哲学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指导实践的理念。艾思奇明白了这一点并将其付诸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创作了《大众哲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融合起来,书中都是人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见,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拓展,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它的传播量和发行量极大,影响力极深,开辟了哲学大众化的道路。

(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哲学大众化同样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经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解释“世界是什么,改变世界方法”的理论著作,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正确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与中国的现实是截然不同的,这就要求哲学理论工作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时要从当前中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中国化,符合当前中国历史潮流。因此哲学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使哲学富有中国特色。《大众哲学》就是采用中国人民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人们所关心的社会实例和社会现象来阐释真理,解答实际问题,从而答疑解惑,端正人们的思想[10]101-104。

(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化

哲学的大众化或者哲学的中国化,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哲学的现实化。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马克思曾说过:“哲学是改变世界的理论基础,人们要能承担起改变世界的重担,就必须将哲学理论与现实实际行动相结合,成为指导革命行动的正确思想,把握大众,使思想成为物质的力量。”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中国的现实实际相结合,才能论证该项哲学的真理。《大众哲学》一书中,艾思奇从中国现实社会和实际革命出发,用通俗的理论指导群众革命斗争,在通俗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过程中,还将其与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相关的民族危亡、大众疾苦以及国家命运等联系起来,列举了抗日战争题材的案例,让群众看清了当时中国所处的形势以及抗战现状,指导了中国正确的前进方向,理解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带领中国走向民主独立、富强、繁荣的时代。

(四)具有永恒的学术价值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人民整体受教育程度极低,但是在当时严峻的抗日革命形势下广大人民群众迫切渴望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实践。《大众哲学》就是在这种形式下应运而生的,它符合当时时代潮流的发展,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迫切的需求,方便人们更好更快地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这部著作以通俗的语言风格和浅显易懂的生活案例诠释深奥抽象的哲学知识,使得哲学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形象,进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和中国化,加速了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弘扬,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影响度,理解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它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这些优秀思想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可以说《大众哲学》拥有永恒的学术价值。

四、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思维探索与认识

(一)用科学的理论明辨是非,用现实彰显真理

《大众哲学》成书的时代正处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时代。当时的中国备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重重剥削和压迫,艾思奇注意到这一点,在书中重点揭露并批判了西方传播进我国的生命哲学、唯意志哲学、实用主义等错误或反动的思想,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他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得出了自己独创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思索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探索中国人民面临的现实问题,并运用科学的理论明辨是非,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用现实来彰显真理,最后得出一个科学、明确、合理的解释。

(二)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生产、革命以及生活并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式

《大众哲学》用本土化的语言阐述哲学,在它的第一章《绪论》中,艾思奇就阐述了人们日常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强调哲学并不是披着神秘面纱的东西,不是高深莫测、让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源自于生活,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艾思奇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融入中国生产、生活以及革命中,为实践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法。此外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让哲学融入大众生活,内容上的通俗与思想上的深刻,方便群众理解与运用,回答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激发了广大民众参与革命的激情。

五、结语

哲学的大众化是民主思想的体现。在当今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下,文化分层以及思想观念多元化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有利环境,而艾思奇作为《大众哲学》的创作者,是哲学大众化的有力推动者,是领航人。他用科学的理论明辨是非,用现实彰显真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中国现实生产、生活以及革命之中,指导中国真正实现民主、自由的目标。艾思奇用本土化的语言表述哲学,使得西方深奥难懂的哲学理论思想更加贴近生活、亲近民众,方便民众理解与运用,这正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以及现实化的有力表现。

[1] 张昌山.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术研讨会述评[J]. 学术探索,2012(12).

[2] 吴汉全,宿士颖. 近10年来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综述:纪念艾思奇诞辰100周年[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3] 王红梅. 由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困境及解决路径[J]. 学术探索,2011(06).

[4] 张文然.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J]. 湘潮(下半月),2015(06).

[5] 高九江,韩琳. 延安时期艾思奇与毛泽东的哲学交往探析:兼论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J]. 广西社会科学,2014(07).

[6] 孙国时,盛海生. 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述评[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

[7] 周本贞,钱润光,魏建功.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艾思奇《大众哲学》的思维向度及当代启示[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8] 龚先庆.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03).

[9] 彭继红,周怀平. 从大众化到中国化:艾思奇哲学贡献新论[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10] 元静.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责任编辑郜春霞]

2016-03-01

孙赞赞(1989- ),男,河南柘城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研究。

D61

A

1671-8127(2016)03-0029-03

猜你喜欢

哲学理论艾思奇大众化
“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向大众传递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火
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哲学理论价值
理论战士型革命家艾思奇人格风范及其当代价值
哲学理论的使命与担当
盯住一个点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柏格森生命哲学理论对语文教学智慧的启示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