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汉英谚语中的动物隐喻比较分析
2016-04-12孟红莲西藏大学西藏拉萨850000
孟红莲(西藏大学 西藏 拉萨 850000)
藏汉英谚语中的动物隐喻比较分析
孟红莲(西藏大学西藏拉萨850000)
本文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隐喻功能、隐喻结构及隐喻认知模式三个方面比较分析藏汉英谚语中的动物隐喻。研究发现:(1)藏汉英谚语多数具有隐喻功能,但也有少数描述自然现象等内容的谚语不属于隐喻性谚语。(2)藏汉英隐喻性谚语主要分为整体隐喻、内部隐喻两大类。(3)藏汉英隐喻性谚语的认知方式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其中差异性较为突出。
藏谚汉谚英谚隐喻
一、引言
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谚语通常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生产、生活哲理。事实上,藏汉英三语文化中均含有丰富的谚语表达。而动物作为人类最亲密的朋友,自然在谚语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本文将以“马”为例,运用隐喻认知的视角来比较、分析藏汉英动物谚语。论文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是不是所有谚语都具有隐喻功能?(2)隐喻性谚语的隐喻结构是怎样的?(3)藏汉英动物谚语的隐喻认知模式有何异同?
二、隐喻识别
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指出“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体验另外一种事物,即实现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对于隐喻所给出的较为宽泛的定义,本文在谚语隐喻的识别过程中主要考虑“跨域映射”,即凡涉及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便归属于隐喻范畴。在此,研究者以汉语谚语举例说明。例如: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从字面义来看,该谚是讲如何判定马与骡子。事实上,该谚常用来指通过比试来判断人的能力。由此可见,该谚实现了从始源域(喻体)即动物的意象情境到目标域(本体)即如何判断人的能力高低的映射;始源域与目标域属于不同的概念域,所以该谚属于隐喻范畴。研究者依据此判定方法,分别识别藏汉英三语中含有马的隐喻性谚语。
三、藏汉英隐喻性谚语识别
本研究以《中华谚语大词典》、《英语谚语词典》、《藏汉谚语分类简释》为文本,研究者收集含有“马”的所有谚语,并形成封闭语料库。其中,研究者共收集含有马的藏语谚语(藏谚)108条,汉语谚语(汉谚)184条,英语谚语(英谚)80条。经过筛查,最终确定含有马的隐喻性藏谚108条,汉谚159条,英谚76条。根据上述数据可知藏汉英三语中含马的谚语大部分具有隐喻功能;其中不具有隐喻功能的谚语多为描述气象状况的谚语,例如:汉谚“云行东,车马通;云行西,马溅泥;云行南,水涨潭;云行北,好晒麦”,英谚“Amackerelskyandmares' tails(天上现鱼鳞,转眼雨淋淋)。”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含马的藏谚全部具有隐喻功能,这只能说明本论文中所收集到的含马的藏谚具有隐喻功能,并不能代表所有藏谚都具有隐喻功能。事实上,藏谚中也含有不少不具有隐喻向功能的谚语,例如:(青色杜鹃婉转鸣啼时,预告春播即将来临。)
四、藏汉英隐语性谚语结构
研究者经过仔细分析所有谚语发现,藏汉英隐喻性谚语结构主要包含整体隐喻、内部隐喻两种类型。对于藏汉谚语来说,无论哪种隐喻性谚语都凸现了整体意象情境模式的跨域映射,而对于英谚却稍有不同。具体如下:
整体隐喻主要指谚语中只出现喻体,缺少本体及喻词。例如:藏谚,由意象模式“老马识途”映射到人物域“老年人经验多,能把事情处理好”;汉谚“好马不吃回头草”,由意象模式“好马不吃回头草”映射到事理域“有作为的人不走回头路”;英谚“Don'tputacart beforeahorse”则由情境模式“不要把马车放在马前面”映射到事理域“不要本末倒置/不可因果颠倒”。
内部隐喻是指谚语本身实现了由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即谚语中包含喻体、本体。例如:藏谚,谚语内部实现了由“马再暴烈也在鞍子下”到“人在玩劣也在法杖下”的跨域映射;汉谚“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实现了由“马不在高低”到“人不在大小”的跨域映射。然而英谚的内部隐喻却非整体意象情景模式的映射。英谚内部隐喻多为由某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映射。例如:“Sailorsgetmoneylikehorses,andspenditlike asses”将水手挣钱的辛劳与马作比,花钱的愚蠢与驴作比。
五、藏汉英动物隐喻认知模式比较
(一)相似的隐喻映射
研究者通过反复推敲、观察藏汉英谚语发现:藏汉英三语中含马的相似谚语仅有两条。具体如下:
汉谚: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锤。
英谚:Agoodhorseshouldbeseldomspurred.(好马不用多加鞭。)
藏汉英谚语中均将“马与鞭子”的意象情境映射到事理域,即聪明敏捷的人不需要太多的开导、督促。鞭子对于马来说是鞭策物,是推动力。对于好马、快马而言,一鞭子足以使其明白勇往直前。由此可见,藏汉英三语文化均对“马通人性”得到了肯定。
汉谚: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
英谚:Alllayloadsonthewillinghorse.(好马担负重,能者总多劳。)
虽然藏汉英谚语使用了不同的隐喻结构,但是藏汉英谚语中均将“马善被人骑”映射到“人善被人欺”的事理域。马“善良”的性情在藏汉英三语文化中得以体现。
(二)不同的隐喻映射
藏汉英谚语中的隐喻映射更多地表现出了不同民族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联想。根据隐喻性谚语产生的来源,研究者主要发现三类特色突出的隐喻性谚语,即习俗类、宗教类、典故类。
1.习俗类
谚语产生于生产、生活,反映了劳动人民对于世界的认知,因而不同民族对于世界必然有着不同的认知。生活习俗作为人类存在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必将体现于谚语中。例如:该藏谚表层意思为“入睡前的梦境,赛马前的锦旗”,实则喻指没进行工作就侈谈。众所周知,藏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马与藏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据史料记载,约公元729年,第一次赛马在桑耶寺举行。自此,藏民族每年都会举行赛马比赛。赛马业已成为藏民族最热爱的体育运动之一。故而,有关赛马的意象情景模式体现在谚语中也是情理之中。又如汉谚“房上走好走马,只怕蹰破瓦;冬瓜做碓嘴,只怕捣出水”。该谚语喻指事情表面可行,实则不行。谚语中的“瓦房”是汉族传统民居建筑,而碓嘴是指舂米杵,即舂米亦或把米砸出壳的木棒。再如英谚“Ifyoucan'tridetwo horsesatonce,youshouldn'tbeinthecircus”。Circus马戏团传统起源于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人们曾在竞技场上发出嘶吼并单脚骑乘在两匹没有上马鞍的马上来娱乐观众。因此,如果你不能同时骑乘两匹马,那么你就无法胜任马戏团的工作。此谚语近“没有金刚钻就别拦瓷器活。”观看马戏表演曾是西方人士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至今为止,马戏表演虽不比以往盛行,但依然还未淡出人们的视野。
2.宗教类
宗教信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呈现形式。具体而言,宗教信仰不仅可以影响民族精神,也可以体现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如何得以表达?毫无疑问,语言是其载体。细察藏汉英谚语,研究者发现宗教思想或宗教用语的确渗透于谚语表达。
藏传佛教的思想内容渗入藏民族精神,并于藏民族精神实质有着共通性(沈阳,1994)。千百年来,藏传佛教影响着藏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影响之深刻,之深远无需赘述,因为每天清晨前来布达拉宫朝拜的虔诚信徒便是绝佳的例证。又如汉谚“是马有三分龙骨,是人有三分仙气。”该谚常喻指“平凡的人也会有些不平凡的地方”。汉民族虽然没有全民族信仰的一个统一宗教,但是深受远古“万物有灵”观的影响,汉民族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主宰万物的超自然力量,即“神灵”,所以,汉民族历来信奉各路“神仙”,如“玉皇大帝”、“山神”、“地神”。再如英谚“Englandistheparadiseofwomen,the hellofhorses,andthepurgatoryofservants”。英格兰是妇女的天堂,马的地狱,仆人的炼狱。该谚语属于内部隐喻中的暗喻,即把英格兰比成妇女的天堂,马的地狱,仆人的炼狱。其中“paradise”“hell”“purgatory”是基督教思想在英谚表达中的完美体现。根据基督教教义,信奉上帝的好人去世后,其灵魂会进入怕paradise(天堂),享受美好生活;恶人死后灵魂则被打入hell(地狱),遭受痛苦与折磨;而purgatory(炼狱)则是人死后其灵魂接受罪恶净化的过程。
3.典故类
典故通常蕴含有丰富的内容、深厚的文化以及独特的民族色彩,因而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典故来源丰富,如历史事件、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文学作品等等。既然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藏汉英谚语中必不乏典故类谚语。例如:(男如格萨尔王也可能坠马,女如桑姜珠姆也可能大归。)该谚源于藏族文学作品《格萨尔传》。《格萨尔传》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是史书中的英雄人物,他能够降妖除魔,虽历经磨难,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桑姜珠姆是格萨尔王的王妃,她是美貌与智慧的化身。因此,在藏族同胞心目中,格萨尔王及其王妃桑姜姆是完美的化身。即使完美典范也会出现意外,因此该谚喻意外的情况难以避免。再如:“狗有湿草义,马有垂缰志。”该谚源于历史故事。据晋.干宝《搜神记》记载,三国时吴国的李纯信养了一条狗,取名黑龙。某日,李大醉,睡在了草地上。谁知突遇大火,眼看火势就要蔓延到李的身边,黑龙跳到水沟打湿身体,然后跑回来打湿李身边的草,从而挽救了李的性命。马有垂僵志源于宋刘敬叔的《异苑》。据记载前秦王苻坚和慕容冲打仗,苻坚败落,逃跑时不幸滚到山洞,爬不上来。于是,他骑的那匹马就跪在洞旁,把缰绳垂到洞里,苻坚便攀着缰绳爬上来,得以获救。再如英谚:“Don'tridethehighhorse.”(不要盛气凌人。)highhorse源自历史事件--14世纪的英国皇家阅兵式。阅兵式上,权贵们身骑高头大马,趾高气昂地穿过人群。因此,highhorse被赋予了高傲、自命不凡的隐喻内涵。
六、结 语
研究发现:(1)并非所有谚语都具有隐喻功能。藏汉英谚语中多数具有隐喻功能,但是也有少部分描述自然现象等内容的谚语不属于隐喻性谚语。(2)藏汉英隐喻性谚语主要分为整体隐喻、内部隐喻两大类。藏汉隐喻性谚语以整体意象情景模式的映射为主;英语隐喻性谚语中的整体隐喻与藏汉隐喻性谚语中的整体隐喻映射模式相似,然而英语隐喻性谚语中的内部隐喻却有自己独特之处,即通常通过明喻或暗喻的形式实现由一种事物域到另一种事物域的映射。(3)藏汉英隐喻性谚语的认知方式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其中差异性较为凸显。藏汉英隐喻性谚语之所以具有相似性是因为不同民族的人对客观世界、客观事物的属性有着共同的认知。以含“马”的隐喻性谚语为例,藏汉英不同民族的同胞均对马的性情,如“善良”、“通人性”得以认可,因而,研究者在含“马”的藏汉英谚语中找到了相似的隐喻认知模式。对于藏汉英隐喻性谚语相异的隐喻认知模式,其根源主要在于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宗教及典故。
【责任编辑:桂静】
[1]Lackoff,G.&M.Johnson.1980.MetaphorsWeLiveBy.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2]民族出版社专家学者文集:藏汉谚语分类[K].兰州:民族出版社,2013.
[3]沈阳.藏传佛教与藏民族精神[J].西藏研究,1994(1):105-110.
[4]温瑞政.现代汉语谚语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5]徐杰舜.汉族民间信仰特征论(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24):73-77.
[6]周锡卿.英语谚语词典[K].北京出版社,1987.
【中国分类号】G64A
1008-8784(2016)03-96-4
2016-03-20
本文系2015年度西藏大学青年科研培育基金项目,“认知隐喻视角下藏汉英三语中的动物隐喻比较研究”(项目编号:ZDPJSK1512)的研究成果。
孟红莲(1981—),河北保定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